保险【行业深度报告】

已邀请:

报告标题:保险Ⅱ行业深度报告:偿二代二期工程季报评价体系(寿险篇)-细拆资本构成,探析经营效率
作者:东吴证券,胡翔,葛玉翔,朱洁羽,方一宇
时间:2022/5/15
页数:4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151565736738_1.pdf?1652634064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保险业自编报2022年第1季度偿付能力季度报告起全面实施二期工程。首份偿付能力报告摘要增加了对主要经营指标、管理层分析与讨论等披露要求,同时细化了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披露要求。我们选取传统老七家国内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人民人寿)和外资独资寿险代表友邦人寿,合计8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我们建立了【东吴证券-偿二代二期工程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标准化打分加总的形式给样本寿险公司的季度经营情况、盈利能力水平和资本效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指标如下:1.财务指标(规模保费同比增速+;综合退保率-;ROE+;综合投资收益率+);2.保单盈利能力(保单未来盈余/保险合同负债+);3.净资产稳健性(净资产/核心资本+);4.过渡期安排因子(保单未来盈余在核心资本中占比,超过35%扣减-);5.最低资本构成(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占比+);6.资本经营效率(保单未来盈余/最低资本+);7.承保经营杠杆倍数(假设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约束下保单盈余最低要求额/期末净资产-)。经过标准化计算后,样本寿险公司得分由高至低为友邦人寿、新华人寿、平安寿险、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人民人寿、太保人寿、太平人寿。

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化:友邦、泰康、新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绝对水平降幅相对较大。二期工程下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环比均有减少,但分母最低资本降幅更大。1Q22末样本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下降84.4pct.至153.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上升4.1pct.至248.4%。

实际资本分析:二期工程下,核心资本因保单未来盈余确认限制大幅下降,夯实实际资本是二期工程的核心目标。中国人寿因净资产占核心资本高,实际资本降幅相对较小。我们通过计算实际资本明细中的披露保单未来盈余/保险合同负债,表征每单位人身险合同负债创造的保单未来盈余,长期负债经营效率更高,1Q22样本寿险公司排名前三:泰康人寿、平安寿险、友邦人寿。同时,我们创新地计算了二期工程下承保经营杠杆倍数指标(“假设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约束下保单盈余最低要求额/期末净资产”),以表征股东投入每单位资本所需要最低要求的长期保单未来盈余,侧面体现出友邦、国寿和新寿潜在分红能力更强。

最低资本分析:寿险业务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因新增疾病趋势风险,损失发生率风险大幅上升,保险风险上升;市场风险最低资本由于可计量利率风险的资产范围大幅增加,进而有效对冲负债端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下降。样本寿险公司1Q22末寿险业务保险风险、非寿险业务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低资本占比分别为29%、1%、56%和14%(4Q21末为22%、1%、68%和10%),其中友邦人寿期末寿险业务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占比最高(达50%),同时信用风险最低资本最低(达8%),体现为公司更加“姓保”。同时,我们创新地计算了“保单未来盈余/最低资本”指标,表征每消耗每单位要求资本所能创造的长期保单未来盈利,1Q22样本寿险公司排名前三:泰康人寿、友邦人寿、新华人寿。

投资建议:通过我们建立的【东吴证券-偿二代二期工程指标评价体系】能够更清晰且更高频率地分析样本寿险公司的季度经营情况、盈利能力水平和资本效率水平,并可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市场更全面地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优质上市公司估值溢价或将进一步提升。截至2022年5月13日,平安、国寿、太保和新华对应2022年P/EV分别为0.53、0.54、0.37和0.32倍,均处于历史估值的绝对低位,推荐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港股推荐中国财险。

风险提示:1)二期工程下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为首次披露,相关指标解读与实际经营结果与风险水平可能存在偏差;2)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国内各地持续蔓延;3)股市波动导致投资收益下滑。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养老三支柱体系深度解读-个人养老金账户制落地,多维保障体系再添砖加瓦
作者:东方证券,陶圣禹,唐子佩
时间:2022/5/5
页数:1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051563618610_1.pdf?1651778707000.pdf

简介:
为何要大力发展第三支柱?我国目前沿用世界银行于1994年提出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职业养老保险计划+个人储蓄计划”概念,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大支柱,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其中第一支柱覆盖面广,达10.3亿人,但替代率较低,仅为40%左右,发展增速动力不足;第二支柱规模稳健增长,但覆盖面有限,目前参与人数仅7200万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养老保障,需持续唤醒企业职工的参与意识。

多方合力构建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在上述一二支柱的基础上,保险、银行与公募基金也在积极参与第三支柱体系构建。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定期寿险、长期储蓄险等类养老险种提升客户保障渗透率,也在监管政策引导下积极推出税延型养老险,但目前由于税收优惠力度较小,试点效果不及预期;不过去年推出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取得初步成效,目前试点已扩至全国;此外,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成立将银行与保险的关系进一步拉进,未来将聚焦创新型养老金融服务。银行自去年推出养老理财以来正加速扩容,业绩比较基准较为可观。养老目标基金已实现千亿规模,长期资金的穿越周期优势突出。

个人养老金制度:传承中创新,第三支柱新起点。我们归纳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六大特征:1)顶层设计再拔高度,战略落地更具全局观;2)个人缴费自主决策,账户制落到实处;3)年缴费上限12000元,但具一定上调弹性;4)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为后续关注重点;5)投资范围大幅放开,提升产品吸引力;6)到龄时领取,引导长期储蓄。此外,借鉴美国经验,我们认为未来扩容提质有四条发展路径:1)税收优惠是关键,提升参与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2)账户制为核心,加速推动账户转存机制落地;3)开放性为原则,扩大市场参与主体促进良性竞争;4)市场化为导向,以风险收益竞争力提升参与度。

万亿市场空间,多元主体百花齐放。假设2022年相关配套政策落地,从2023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正式实施,按照人均每年缴费12000元上限,按享受边际税收优惠居民的参与基数测算,至2030年我国个人养老金有望累计实现约一万亿元的增量市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中,商业银行客户资源丰富,同时具有账户优势;保险产品优势突出,需以保障独特性和投资回报提升巩固竞争力;基金投资体系成熟,以创新产品与优异回报为发力重点。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个人养老金市场为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持续推进的超长期广阔市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一二支柱保障力度欠缺的背景下,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发力点,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推荐坚定寿险改革,将综合金融与医疗健康协同深化的中国平安(601318,买入);建议关注康养产业初显成效,“长航合伙人”打造优质代理人队伍的中国太保(601601,未评级);以及寿险价值标杆、深化亚太多区域布局的友邦保险(01299,未评级)。

风险提示

居民收入不稳定性提升,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产品创新进度不及预期,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假设不成立风险。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系列报告五:健康险深度研究:释放需求深化供给,广阔市场应有期待
作者:光大证券,王一峰,郑君怡
时间:2022/4/18
页数:4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181559963929_1.pdf?1650295003000.pdf

简介:
商业健康险有望成为行业下一个增长引擎。(1)“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商业健康险发展逐渐受到重视。(2)健康需求升级+财政负担加重,商业健康险具备发展土壤。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健康风险将逐渐加大,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疫情下医疗保健支出刚性属性凸显,未来健康险需求将加速升级。然而我国财政负担不断加重,根据 WHO 口径 2019 年我国居民自付卫生支出占比(35.2%)远超美国、英国、德国等,亟需商业健康险补充。(3)健康险收入增速虽放缓,但未来发展空间仍大。2020 年我国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不足 5%,而美国该比例在 2019 年便已达 31.5%,同时对比海外,我国健康险深度及密度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未来发展空间仍大。产品创新与市场细分有助于释放需求。(1)重疾险:重疾重定义虽导致新产品销售承压,但也利好费率厘定, 困境主要来自供给端, 各公司重疾险产品主要承保责任差异不大。 未来重疾险产品若能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区域定制、人群细分和设置多项可选责任以提高产品性价比和扩大受众面,随着新高质量代理人的招募与培育,重疾险未来仍是主力产品。(2)医疗保险:随着惠民保定位逐渐清晰,其与百万医疗险并非此消彼长关系,挤压只是暂时的。医疗险未来若能扩大医保目录外保障范围、优化费率调整机制发展长期医疗保险、拓展中端医疗险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对比海外,中国可借鉴美国经验。(1)相比英美,我国医保体系与德国更为类似。 国际上典型的医疗保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民免费医疗保险模式,代表国家为英国;二是政府参与程度低, 主要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承担保障责任,代表国家为美国;三是以法定社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代表国家为德国。(2)我国医保体系现在类似于德国,未来还需借鉴美国经验。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美国模式,但财政压力下,美国成熟且繁荣的商业健康险市场发展经验仍值得借鉴。 因此我们以联合健康为例,借鉴其业务模式。 联合健康通过健康保险+服务的协同效应推动业绩增长,并从赔付率、费用率、购药成本三方面为支付端(即保险业务)压实成本,释放利润,其股价近 10 年涨幅已近 10 倍。保险+服务, 2031 年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有望达到 5.8 万亿。 (1)“保险+服务”时代来临,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正在规范且有序发展。 差异化健康管理服务将赋能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健康险产品发展。(2)产业链:我国受制于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体系,以及当前政策下医药尚未实现“分家”,商业健康保险只能被动接收赔付账单,无法掌握议价主动权,未来发展道路只能部分借鉴美国,走出中国特色模式。我国可通过“险医药政”的协同效应,间接实现支付端控费增效。平安通过医疗生态圈赋能集团主业,带来协同价值,与联合健康最为类似。(3)按银保监会目标,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增速若每年达 24.0%,2025 年可实现 2 万亿元保费收入;按国务院目标,2031 年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可达到 5.8 万亿元,且该测算情景下 2025 年保费收入与银保监会目标接近。

投资建议:推荐股息率较高且估值较低,寿险转型不断深化,积极布局“保险+健康+养老”产业的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和线上打通健康险及后端服务的众安在线(6060.HK)。

风险分析: 保费收入不及预期;疫情大范围内反复;疫情对居民保险和健康意识的影响不及预期;利率超预期下行;监管部门的政策变动;险企管理层变更。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深度报告:车险焕新,龙头出鞘
作者:平安证券,王维逸,李冰婷,王德安,陈相合
时间:2022/3/8
页数:1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081551384741_1.pdf?1646759722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车险综改现状:降价、增保、提质成效显著。2020年9月车险综改实施以来,车险市场变化显著。1)在收入端,车险市场呈现保费收入、单均保费“双降”的新局面。而龙头险企保费降幅相对较小、市场份额上升,产险市场呈“强者恒强”发展趋势。2)在成本端,赔付率增幅大于费用率降幅,综合成本率总体上升。3)在利润端,车险综改进一步增强产险市场马太效应,中小险企利润空间被再度挤压,“老三家”车险承保利润贡献度提升。对标海外,综改后,车险费用率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但车险市场有进一步向龙头险企集中的趋势。

复盘车险改革二十年:循序渐进,发展向好。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阶段(2001年-2007年)、车险统一条款与费率调整试点阶段(2007年-2020年)、车险综改阶段(2020年至今)。1)第一轮车改:由放到收,从赋予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权到统一车险条款和费率,但市场参与者增加使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车险市场费用率畸高。2)第二轮车改:改革焦点是降价与降费,分为三步走。通过下调商业车险费率浮动系数下限,降低商业车险费率水平、压缩险企费用空间,从而倒逼保险公司精准定价,推动市场由“费用战”、“价格战”向产品与服务竞争转型。3)第三轮车改:始于2020年9月,传统车险改革主要包括深化商车费改和新增交强险改革两方面。2021年12月14日,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新能源汽车驾乘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示范条款(试行)》,一方面有利于完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有助于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定价,从而缓解赔付压力、改善险企利润、提高险企的承保积极性。

产险盈利模式:承保与投资双轮驱动,综合成本率是关键。ROE=(1-综合成本率)*承保杠杆+投资收益率*投资杠杆。在保费收入平稳增长的情况下,综合成本率是影响公司利润的关键因素。定价能力、渠道掌控力和理赔服务等优势突出的龙头险企将维持承保盈利,助ROE保持高位。

投资建议:龙头险企具备定价、定损、渠道和服务优势,费用和赔付压降能力优于行业,人保、平安、太保等龙头险企的车险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持续实现超额承保利润;2020年9月以来,受制于单均保费的下滑,港股纯产险标的(中国财险)回调明显、估值处于历史底部。随着车险综改基数影响的减弱,21Q4以来车险增速已扭正并快速回升,承保利润总额有望改善,建议关注产险行业投资机遇。

风险提示:1)车险改革政策力度不及预期。2)费改深化,车均保费下降带来保费增速持续下滑,承保利润持续承压。3)机动车市场增长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保险:“险中取胜”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速,养老保险产品或迎新增量
作者:开源证券,高超,吕晨雨
时间:2022/1/25
页数:5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241542417448_1.pdf?1645199280000.pdf

简介:
上市险企均控股养老保险公司,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或带来新增量

我国第三支柱养老正处加速破冰期,养老金融市场潜力较大,伴随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体系不断完善,以账户制为主体、税收优惠为激励的第三支柱养老体系政策有望加速出台。我们预计在中性假设下,养老保险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4.6万亿元,寿险公司及养老保险公司或迎来发展新动能。当前共计10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上市险企均有所控股,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头部3家市占率接近75%,同时,监管引导养老保险公司回归其专业保障本源,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发展有望进一步带动养老保险公司年金管理业务以及养老年金保险产品业务,养老保险公司利润贡献或有所提升,推荐旗下具备优势养老保险公司的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受益标的中国人寿。

老龄人群占比提升,宏观政策推动,养老保险或迎发展机遇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超1.9亿人、占比13.5%,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超2.6亿人、占比18.7%,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或为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其中,养老产业所包含的养老金融、养老用品、养老服务以及养老地产或迎来发展风口。同时,政府机构多次发文提倡养老保险发展。自国务院2014年8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养老保险逐渐进入探索期,2018年试点个人税延性商业养老保险,2021年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未来,以账户制为基础,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养老保障产品,税收优惠激励或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形态。

养老保险公司具备养老、保障及投资业务资质,企业年金为主要业务

养老保险公司主要业务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金产品以及养老保障产品业务,尚未发力第三支柱。截至2021年12月9日,已开业养老保险公司总资管规模超5万亿元,头部公司优势明显。截至2020年底,我国企业年金基金金额达到2.21万亿元,保险系公司企业年金市占率超50%。当前第三支柱保险产品主要由寿险公司提供,截至2021年3季度末,传统商业养老年金保险责任准备金6200亿元,远低于银保监会力争于2025年实现的6万亿元。在监管与市场双重引导下,养老保险公司或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养老保障管理和企业(职业)年金业务,加速参与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体系。

税收优惠推动第三支柱养老发展,或为我国险企带来新增长

税收制度层面看,海外发达市场,例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对于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均有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我们认为,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从养老保障的长期属性与客户分层两方面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公司层面看,退休业务能够为美国保险公司AIG及保德信金融贡献较高利润,而IRAs以及变额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了其产品吸引力,从而推动退休业务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公司或可借第三支柱体系税优政策的东风,迎来新增长。

风险提示:长端利率超预期下行;第三支柱养老政策利好弱于预期。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偿二代二期工程深度解读:偿二代二期落地花开,三支柱监管保驾护航
作者:东方证券,陶圣禹,唐子佩
时间:2022/1/18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181541181843_1.pdf?1642537469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从偿一代到偿二代二期,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几经改革,已形成稳定的三支柱监管体系。1978 年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已经形成并日趋完善,偿二代一期工程于 2015 年落地,二期工程于 2022 年一季度开始正式实施,最晚于 2025 年起全面实行到位。三支柱监管体系涵盖量化可以的定量资本要求、科学细致的定性监管要求以及透明公开的市场约束机制,全方位多角度考量险企偿付能力。稳健的体系下是不断合理细化的制度规则,我们认为全面完善后的偿二代二期工程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对于保险行业长远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资本认定严格,夯实资本质量与结构,偿付能力存下行压力。第一支柱对资本认定更趋严格,二期工程优化了资本结构,压实了资本质量。具体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的认可价值计量方式改为成本模式,长期股权投资需足额计提资产减值,且对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限制为核心资本的 35%,实际资本大概率呈下滑趋势,但新规下的资本质量更加扎实。此外,对于不同业务的最低资本要求也做了调整,例如新增疾病趋势因子、提升长寿风险、调整死亡率因子、强化穿透计量等,新规下最低资本有望大幅提升。虽然双重影响下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下行压力,但科学合理的计量方式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及对未来风险的有效把控。

负债端政策催化,引导开发长期保障型产品。新增重疾趋势因子,引导重疾类健康险的开发设计持续优化,产品认可度不断提升;养老类储蓄险背靠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借助第三支柱发展东风,在二期工程资本折扣催化下有望激发活力;商车费改背景下,超额累退被取消,中小险企或将把握时机,加大车险开发力度;享受最低资本折扣的政策性农业险与单独开章的信用保证险业务潜能较大,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投资端穿透式严格监管,控制投资风险。受减值计提与基础因子大幅抬升导致的实际资本压实及最低资本要求提高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配置占比或将下降,险企或通过减持来对冲偿付能力下行压力;市场交投活跃加监管持续引导,我们认为权益类投资占比向上弹性更为显著;而投资型房地产虽然受实际资本收缩与最低资本提高的双向承压,但目前仍处配置低位,我们认为未来配置将更趋审慎,优质标的配置需求仍在,大幅下行压力有限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对于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大型险企凭借丰厚的资本实力仍能实现远高于监管红线的偿付水平,我们认为对其整体影响有限,各大险企会依旧根据自身战略需要来推动业务发展,而部分资本实力较弱的中小险企或将通过调整资产配置与负债结构,或通过资本募集来满足监管要求。因此,我们认为负债端扩张的头部集中效应有望进一步加强,中小险企短时间需完善资本积累,建议关注具备规模优势的大型险企,以及车险增长确定性夯实的综合险企。

维持行业看好评级。建议关注坚定寿险改革,投资回报逐步回暖的中国平安(601318,买入);同时,建议关注发布“长航合伙人”计划打造优质代理人团队,偿付能力充足率行业领先的中国太保(601601,未评级)。

风险提示

新单销售不及预期,长端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股权投资计提减值风险,车险综合改革进展不及预期,政策风险,假设不成立风险。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深度报告:估值低位,静待负债端拐点显现
作者:中国银河,武平平
时间:2021/12/31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311537680022_1.pdf?1640965868000.pdf

简介:
资产负债两端承压,估值低位,充分反映市场对行业基本面的悲观预期2021年保险板块基本面承压,保费、新单、新业务价值、投资收益率等核心业务指标下滑,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截至2021年12月24日,保险指数累计下跌39.53%,跑输沪深300指数33.97个百分点。保险板块P/EV在0.43X-0.70X之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已经充分反映市场对行业基本面的悲观预期,配置价值凸显。

寿险改善仍需时日,2022年开门红承压,保单销售增速前低后高新冠疫情、互联网保险替代作用以及传统营销体制遭遇瓶颈,冲击保单销售,2021年寿险基本面承压。展望2022年,考虑到2021Q1高基数、开门红启动延迟以及代理人队伍转型成效短期难以显现,2022年开门红新单承压,寿险改善仍需时日。随着险企积极推进代理人渠道转型,提升代理人专业性,改变过去人海战术为精准营销,实现产品供需匹配,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行业转型成效将会逐渐显现,代理人数量或会继续下降,但是产能提升,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前低后高,新业务价值改善。

车险综改影响逐渐消退,产险保费回暖,拐点显现车险综改实施,2021年产险保费收入增长承压,下降明显。展望2022年,车险综改影响逐渐消退,基数下降,车险保费逐渐回暖。考虑到汽车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要求提升,车险保费增速将回归温和。随着险企大力推动非车险业务发展,优化产险结构,非车险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未来产险增长将主要由非车险业务推动。

地产政策纠偏、长债利率窄幅震荡,2022年投资端压力缓解2021年,房地产政策收紧,地产信用违约风险暴露,长债利率下行,投资端承压。展望2022年,地产政策纠偏、长债利率窄幅震荡,投资风险缓释。2021年9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三季度例会表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政策纠偏、房企债务违约化解处置工作有序推进,有助缓解市场对险企投资端担忧。同时,依据银河证券固收团队观点,2022年长端利率维持窄幅震荡格局,险企投资端压力有望改善。

投资建议:开门红启动延迟、险企代理人队伍转型成效短期难以显现,叠加2021Q1高基数,2022年开门红承压,寿险改善仍需时日。车险综改影响逐渐消退,产险持续回暖,拐点显现。当前价格对应2021年保险板块P/EV在0.43X-0.7X之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建议关注配置价值。个股方面,我们持续推荐中国太保(601601.SH)、中国平安(601318.SH)。

风险提示:长端利率曲线下移的风险;保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深度研究: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作者:天风证券,夏昌盛,舒思勤
时间:2021/11/8
页数:5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081527725379_1.pdf?1636364561000.pdf

简介:
一、分产品视角下寿险发展的长期逻辑:

健康险(医疗险)的逻辑在于卫生总费用快速增加、DRG与DIP支付改革对医保的控费利好商保,医疗险核心要解决的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问题。

1、卫生总费用近年来快速上升,快于GDP增速,占GDP比例从2013年5.4%增长至占2020年7.12%。商业保险机构对于解决卫生总费用快速增加的难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医疗费用支付和控费方面。但目前商业健康险补充保障力度不足,截至2020年,健康险的赔付金额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仅为4%,占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为12.6%。对标主要发达市场,商业健康险赔付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最少为10%是较为合理的水平。假设未来10年卫生总费用支出复合增长为10%(2019、2020年同比增速为10%左右),商业健康险赔付占比10%,那么健康险赔付未来10年复合增速将达20%。相应地,预计医疗险保费复合增速有望达20%。

2、医保基金面临较大的收支压力,医保改革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导致缺乏社保支付的先进医疗资源外溢,需要医保外的支付方来对新药品、新医疗器械和新诊疗方法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支出进行保障。

3、社保“广覆盖、保基本”体系之外商业保险发展空间大。惠民保是在商业属性本质下承担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保提升在大额医疗费用部分的保障,而保障目录外合理医疗费用,解决多元化、个性化医疗保障需求是商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商业医疗险的主流模式下,还未构成有效支付方改善医疗供需,在医疗体系中话语权有限。

4、惠民保与百万医疗有一定的重叠但替代作用有限。当前惠民保覆盖面快速提升,产品亦在不断升级发展过程中,从2021年新上线的项目来看,“目录内住院+目录外住院+特药”的产品责任已逐步成为主流,部分产品免赔额降低,这也说明与百万医疗险重合度进一步提高。且部分地区对于惠民保产品“低门槛、低价格、高保障”的夸张宣传,短期来看,对目前的百万医疗产品的冲击较大,百万医疗险需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

5、商业医疗险的破局之策包括:1)明确定位,定位于提高先进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支付的有效性,即整合先进的医疗资源、帮助客户触达先进的医疗资源、作为先进医疗资源的重要支付方。2)医疗险产品的供给需更加丰富,我们判断未来长期医疗险、中高端医疗险将是商业医疗险重要的发展方向,具体产品创新包括:扩大可保人群,带病体、老年人可纳入保障范畴,形成标准体产品和垂直人群产品矩阵。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产品细分,针对特定疗法、人群,开发特色健康险产品。增加产品分层,丰富保障责任向公立医院特需、私立医院扩展的中高端医疗险。3)深度的产业融合,保险公司从“被动理赔”向“全流程健康管理”转变,逐步参与医疗控费。

兼具保障和储蓄功能的重疾险和终身寿险具有可选消费性质,受益于经济向好、居民收入预期提升。

受益于居民资产配置向金融资产转移,具有“刚兑”、长期性的理财险(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等)迎来发展机遇。

二、代理人渠道“去产能”

今年以来代理人规模大幅下滑,同时招募困难,主要由于代理人的能力和圈层与客户对于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不匹配。随着80、90后逐步成为保险购买的主力客群,且受互联网上保险知识的普及,客户认知和需求发生演进,客户对于专业化的服务需求提升,但代理人专业水平未随之升级,使得保险产品,尤其是复杂的健康险销售难度加大。因此,行业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代理人来匹配当前的客户需求。但代理人的收入无吸引力导致代理人脱落加剧且招募困难。

目前我国的人身险行业正经历“去产能”调整期,即淘汰“落后产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不符合监管规范的销售行为和组织行为在加速出清。二是,不能满足“从1张到多张保单”时代要求的产能在加速出清。我们预计,今年以来前4家寿险公司代理人规模净流出超100万,但各公司代理人活动率仍不断下降,可见目前代理人队伍中还存在需淘汰的低产能代理人,代理人队伍的调整预计还将继续。

扩大及巩固绩优代理人规模是主要保险公司队伍转型的方面。在保险公司队伍大规模下滑的过程中,绩优队伍的产能和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因此代理人转型的关键在于打造多层次的绩优销售队伍,扩大及巩固基层绩优代理人,稳住保费大盘,同时探索建立高端绩优代理人,面向高端客户。

当前保险公司低素质代理人流出的规模>高质量代理人增加的规模,短期代理人队伍的调整预计还将继续。我们判断,寿险行业代理人“去产能”还要经历1-2年时间。代理人数量的企稳,将是负债端拐点明确的信号。

三、保险公司服务生态布局

获取产业资源,延展产业链,进行“保险+服务”布局是大型公司相对于中小公司的独特优势,未来有望形成以服务驱动销售的模式,将是大型公司的重要竞争壁垒。

泰康在产业布局方面领先于其他公司,是其他公司的学习标杆。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即围绕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全生命周期、宽服务领域、面向中产及以上的客户的服务生态圈。相较于过去产品供给,将产品与服务进行深度的融合,或者以服务先导的模式,对于客户核心关切的与保险相关的服务需求点更深入的精准把握。未来生态圈的营造将会成为客户需求转换以及客户需求经营核心的模式和场景的来源。建立服务生态圈需要:1)完整的体系化运营;2)有足够的资源配置;3)有一批专业人才。当前,平安、太保、友邦中国等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服务产业链布局以养老和医疗服务为主。

四、投资建议

寿险负债端的至暗时刻或将过去,保险需求的长期空间,我们依然看好。负债端的数据拐点预期将发生在明年3月。资产端有好转,地产风险与利率两大因素均在向好。刘鹤近日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宽信用背景下,叠加海外因素,利率或将摆脱前期的下行局面。

截至11月3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A股2021PEV分别为0.69、0.63、0.53、0.45倍,友邦保险、中国太平H股2021PEV分别为1.87倍、0.19倍,分别处于历史估值分位的2%、1%、2%、0%、64%、1%。当前估值已充分反映负债端悲观预期,资产端利好叠加估值切换,有望驱动Q4保险股行情。

对友邦和太保而言,我们预计走出低谷的时间将先于行业。重点推荐友邦保险、中国太保。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大幅波动;长端利率下降超预期;保险公司负债端改善慢于预期。


"

报告标题:保险:“险中取胜”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一-商业健康险潜力空间较大,队伍快速升级险企将受益
作者:开源证券,高超,吕晨雨
时间:2021/9/26
页数:2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251518344956_1.pdf?1632645986000.pdf

简介:
商业健康险潜力空间较大,快速实现代理人队伍升级的险企或将受益

健康险作为能够贡献较高价值的产品,同时也是险企转型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健康险在居民保障意识不断提升及险企队伍升级的背景下,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及事实基础。根据我们测算,乐观情形下商业健康险规模或达到3万亿元,保守情形下仍将达到2.35万亿元,而2020年健康险规模仅为8173亿元,距保守估计仍有1.5万亿缺口,保守潜在空间为当前规模288.4%。我们认为,当前保险行业已经跨过简单0到1的阶段,进入到复杂0到1及1到多的需求深度挖掘阶段。而高质量代理人能够提升客户保障意识、充分发掘客户需求,通过专业化的保障配置为客户转移风险,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推荐转型态度坚决,坚定打造专业化、职业化代理人队伍且管理层拥有成功转型经验的中国太保。

健康险规模已超8000亿元,总赔付接近3000亿元,件均赔付存在提升空间

2020年我国人身险原保费收入达到3.33万亿元,其中健康险达到8173亿元,占比24.5%,规模为2010年的12.06倍,占比提升18.1pct,年化复合增速+25.4%,明显高于人身险的+10.9%。2020年健康险赔付支出为2,921亿元,占比同年人身险赔付支出比例42.0%,较2009年的14.0%提升明显,较2009年的217亿元增长13.46倍,复合增长率达+24.2%。同时,重疾险及医疗险理赔金额为保险公司主要支出,多数被统计险企占比超75%,但不同险企间重疾险赔付仍有差异。2020年太平人寿重疾险件均赔付达到14.8万元,新华人寿8.2万元,平安人寿7.9万元,中国人寿3.8万元,差异较大。医疗险方面,件均赔付3000元以下占比较高,合众人寿、平安人寿、友邦人寿3000元以下赔付占比分别为78%、67%、65%,主要原因为次均住院费用较低及多数医疗险存在免赔额。

医保提供基础保障,居民商业保险保障配置仍有缺口

患重疾概率随年龄增长,治疗、恢复周期长,费用高昂,社保报销金额有限。60岁前男性累计罹患至少一种重大疾病的概率约为16%,女性约为14%,80岁前男性该概率达到58%,女性达到45%,寿命越长,患重疾概率越趋近100%,同时《2014年研究解析中国肿瘤流行病谱》显示,如果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人一生中患癌症的概率为22%。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药品、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均有特定报销范围,超出目录无法报销。通常来讲,不在医保三大目录内的药品及项目的价格相对较高。

商业健康险潜在规模或超3万亿元

我们通过结合不同地区人口数据、人均收入、人均贷款余额及产品保费对重疾险规模进行测算,保守假设下仅30-49岁重点人群所需重疾险对应保费即达到1.82万亿元/年的规模,而在乐观假设下,重疾险规模或达2.39万亿元/年。医疗险方面,我们结合不同年龄段人口数据与多家百万医疗险价格数据进行测算,并将医保覆盖率纳入平均保费测算考量,0-59岁人群保守估计的百万医疗险规模或达到5363亿元,乐观估计或达9833亿元。商业健康险总体潜在规模或超3万亿元。

风险提示:保险行业转型进展慢于预期;居民保险意识提升超预期受阻;监管政策超预期趋严。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深度报告:从寻底思维出发探寻保险板块评估价值
作者:东方证券,陶圣禹,唐子佩,施静
时间:2021/8/4
页数:17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041507972989_1.pdf?1628075147000.pdf

简介:
报告起因

我们认为目前上市险企股价已与基本面产生大幅度偏离, 本篇报告主要从寻底思维的角度出发, 以评估价值为衡量标准, 在极端不合理的假设前提下,探究保险板块的增长空间。核心观点

资产负债承压, P/EV 估值难寻中枢。 2020 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保险板块市场表现低迷。负债端看, 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增加,叠加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新单销售低迷与代理人脱落率提升,且近期强降雨灾情导致的财险赔付大幅增加使得综合型险企经营承压;资产端看,长端利率持续下探低于 3%,部分险企投资端踩雷也加剧了悲观预期。上市险企 P/EV 估值处于历史 10%以下分位,且目前难寻估值中枢,我们认为合理 P/EV 估值应大于 1x。

影响评估价值( AV) 的三方面市场因素:利率波动、权益市场波动、 NBV增速与预期。 1)长端利率下行使得债权类资产到期与新增投资收益承压,同时准备金新增计提也会导致负债提升,进而压缩净资产增长空间。但同时由于权益市场具有向上弹性,在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夯实了险企投资表现,因此对净资产的变动不需过度悲观; 2) 在利率下行市场中,可分配现金流预期减少,而风险贴现率将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有效业务价值增幅降低;3) 未来新业务价值的稳健增长是公司永续经营能力的直接映射, 利用现金流贴现模型估计出偏极端假设前提下的新业务价值倍数约为 3.2x。

不合理极端情境假设下预计 ANA、 VIF 下滑 20%, 但板块仍有 18%增长空间。 理论上来说, ANA 每年均按照 5%的投资收益率假设产生预期回报, VIF每年有上一年新业务带来的价值增量,若考虑长端利率下滑、权益资产公允价值大幅下跌且无新业务贡献的极端情境,每年均有 20%的下滑预期。在此极端不合理情景假设下, 保险行业评估价值较当前加权后总市值仍有 18%的增长空间。此外,考虑到部分险企在积极推动转型,板块内优秀龙头有望实现更高的增长预期。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我们仍坚持此前观点, 1)负债端来看,行业转型中的代理人队伍升级是未来关注点,打造分层队伍以匹配客户分层需求是发展方向,监管引导下的产品回归保障也有效提升价值率,险企将主要以“产品+服务”来提升综合竞争力; 2)投资端来看,大型险企在市场波动背景下,加速布局养老社区、商业地产等外延扩张,以缓解市场对利差损的悲观预期,同时也有望反哺寿险主业,以期实现医养结合,提升客户粘性与二次开发。

因此,我们维持行业看好评级。建议关注寿险改革态度坚决、参与方正重组以期实现业务融合与协同的中国平安(601318,未评级);同时,建议关注积极布局康养产业,发布“长航行动”为寿险领航,同时引入原友邦 CEO 蔡强先生加盟,在司庆三十周年之际取得较好新单表现的中国太保(601601,未评级);此外,建议关注“分改子”后探寻区域扩张、与东亚中国推动独家银保合作、“卓越代理人”为全市场学习榜样的友邦保险(01299,未评级)。

风险提示

新单销售不及预期,长端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假设不成立风险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深度报告:借政策东风,促农险发展
作者:平安证券,王维逸,李冰婷,郝博韬,陈相合
时间:2021/7/15
页数:3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7151504011641_1.pdf?1626382189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前言:6月29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进一步扩面、提标。本文在深入探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力图与海外对标;而纵观海外农险市场,美国最为发达,因此本文将美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农业保险:政策支持持续加码。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险制度”,标志着我国政策性农险的起步。此后中央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农险发展,通过“扩面、提标”等方式,促农险保费持续快速增长。

二、海外经验:强制性与保费补贴助力美国农险发展。美国农业保险早在1938年便开始发展,保险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力度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强制性保险与保费补贴双支柱模式,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细分险种充分发展。

三、中国概况:政策支持助力农险快速发展。我国农险发展依赖政策扶持,总体呈现出政府补贴拉动农险保费增长的特征。尽管各类农作物的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保障水平等仍不充分,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四、未来展望:农险扩品类发展未来可期。分作物发展、保障深度仍需提升,关注以收入保险为代表的新型农险产品,持续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深度保障、提升保障水平。

五、风险提示:1)权益市场大幅波动,信用风险集中暴露;2)政策推进不及预期、补贴落地速度相对有限,保费增长慢于预期;3)利率超预期下行风险。保险·行业深度报告



"

报告标题:保险行业深度复盘—纵横二十载,激荡十三年
作者:国盛证券,马婷婷,赵耀
时间:2020/8/21
页数:4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8211400189851_1.pdf?1598022908000.pdf

简介: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