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

已邀请: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商业化时代来临,mRNA技术有望迎来黄金十年
作者:中泰证券,祝嘉琦,张楠
时间:2022/5/18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181566263584_1.pdf?1652858220000.pdf

简介:
2020年两款mRNA疫苗的上市宣告mRNA技术正式进入商业化时代,旺盛的终端需求将带来整条产业链的景气机会,mRNA有望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由于mRNA技术在疫苗、药物等领域原理相通,本篇报告以mRNA疫苗为例,讨论mRNA技术的前景、关键壁垒以及产业链环节的价值量。

为什么mRNA技术前景可期?1)优势突出,应用广泛。mRNA通过“翻译”指导蛋白质的生产,广泛应用在预防疫苗、治疗疫苗、治疗药物等领域,代表新的生物技术方向。2)商业化时代来临。在递送技术、序列优化等不断积累下,实现从动物到人体的突破,随着首款mRNA疫苗上市,商业化应用将加快产业发展,有望开启黄金十年。3)市场空间扩阔。根据Pubmed预计2035年mRNA市场总规模230亿美金,其中非新冠产品有望达到180亿美金,2025-2035GAGR68%

mRNA技术的壁垒体现在哪里?以mRNA疫苗为例探讨mRNA技术的核心壁垒。1)递送系统:专利保护和工艺参数铸就递送系统的高壁垒。mRNA的脆弱性使得递送成为关键,如何绕过专利壁垒并形成稳定的工艺参数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序列优化:分子修饰专利+高效率加帽构成较大难度。专利基本绕不开,需购买或开发更合适的修饰策略,但难度极大。不考虑专利壁垒,体外转录合成mRNA分子的关键在于高效率加帽。3)生产工艺:关键是将mRNA更好地搭载至递送载体上。另外纯化工艺贯穿整个流程,高效的纯化策略至关重要;稳定性也是重要的生产工艺课题。

mRNA产业链的核心价值量?以mRNA疫苗为例详细拆分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分为DNA质粒模板的制备、mRNA原液的制备、制剂的生产。单剂mRNA疫苗生产成本大约1-3美金,其中原材料占比(41.70%-55.90%)最高,其次是设备/耗材(23.90%-31.70%)。原材料中,帽子类似物占比最高达到46%,其次是工具酶(包括T7RNA聚合酶、无机焦磷酸酶、RNA酶抑制剂)占比29%,占据产业链较大价值量。

建议关注标的:mRNA技术商业化前景无限,有望迎来黄金十年,看好提前布局mRNA技术相关标的及产业链。

mRNA疫苗:目前疫苗企业跑马圈地,积极布局mRNA技术平台,关注新冠mRNA疫苗进度靠前的沃森生物/艾博生物/蓝鹊生物、复星医药、艾美疫苗/丽凡达生物等,同时康希诺、石药集团、康泰生物/嘉晨西海、智飞生物/深信生物、瑞科生物/瑞吉生物、安科生物、斯微生物、厚存纳米等也积极布局,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上游原料企业:诺唯赞、近岸蛋白、上海兆维

上游设备/耗材企业:东富龙、楚天科技、纳微科技、迈安纳

质粒CDMO企业:金斯瑞、博腾股份

风险提示: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临床推进不及预期,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研报使用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报告中关于各家公司mRNA技术及其进展等信息是根据公开资料梳理、翻译得到,存在与实际情况有偏差的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之生物医药行业-后疫情时代带来医药投资新机会
作者:东方证券,刘恩阳,田世豪
时间:2022/5/16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161565850053_1.pdf?1652697661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疫情常态化防控后,相关预防、检测和治疗等医疗需求仍然旺盛。目前从国内防疫情况来看,少数地区难免出现散发情况,国内依然维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所以面对新冠肺炎的常态化防控治理,仍然需要更好的治疗和防护手段。预计检测-疫苗-新冠药物将形成最终闭环,目前国内已经存在检测和疫苗,但新冠特效药物仍然有待继续开发。从新冠检测来看,目前国家已批准新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配合核酸检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尽早切断传播可能性。从疫苗接种来看,虽然整体接种率较高,但加强针接种率和老年人接种率仍有待提升,加强针接种上钟南山院士曾建议使用异种疫苗作为序贯接种,增强免疫原性。从新冠特效药物来看,目前国内已经出现部分企业正在临床过程中,如君实生物的VV116、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等。预计疫情常态化防控后,相关预防、检测和治疗需求仍然保持旺盛。

新冠疫情可能会使得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面临挤兑风险。新冠疫情的局部突发,体现出我国医疗资源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人均医疗资源来看,国内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我国目前的人均医疗费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均对应的医生护士水平也相对较少,国内ICU床位占人口比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等。为了提升传染病筛查和救治能力、同时应对疫情的反复,国内从2020年3月份以来开始进入加大建设ICU病房、传染病医院、发热门诊等方面的医疗新基建阶段,各地政府也开始积极准备相关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医疗新基建会持续5-10年的建设时间。

医保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临床创新需求更加迫切。疫情对财政和医保支出产生较大压力,伴随疫情常态化防控,可能会使医保资金的支出进一步加大,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未来控费仍然是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拥有更具备创新、更具备临床治疗水平的产品,才有望脱颖而出。其实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背景下看,国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未来创新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过去一些重复靶点、扎堆研究的伪创新将逐渐淘汰,真正有壁垒的、具备唯一性的产品,将有望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后疫情时代,国内逐步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医疗需求。一方面,新冠检测-疫苗-新冠治疗药物有望形成治疗闭环,相关企业或将显著受益;同时,疫情体现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总量薄弱、结构失衡等短板,医疗新基建或迎来新一轮补充;另一方面,相关疫情受损行业有望迎来需求反弹,建议关注医疗服务等板块。建议关注相关板块公司,如迈瑞医疗(300760,未评级)、君实生物-U(688180,未评级)、佰仁医疗(688198,买入)、爱尔眼科(300015,未评级)、阳光诺和(688621,买入)、普门科技(688389,买入)、恒瑞医药(600276,未评级)等公司。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药物研发不及预期、医保控费等政策过于严苛、相关行业支持政策不及预期等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制药装备行业深度报告:跨越周期性,迎接新动能
作者:首创证券,王斌,李志新
时间:2022/5/7
页数:4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071564089174_1.pdf?1651941387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制药装备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等是发展趋势,整体解决方案需求不断提升,高端产品有进口替代空间;海外市场拓展有望打开国内企业增长天花板。 我们测算 2021 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为 806 亿元, 而国内制药装备企业收入在 650-700 亿元之间。 疫苗、单抗等生物药装备领域,未来国产替代存在较大机会。

制药装备行业中长期具备成长性,周期性有望逐步弱化。 中长期角度看,制药装备行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基本与医药制造业保持同步。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取消了 GMP 认证,改为强化对药品生产全过程和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预计未来我国制药设备需求将平稳释放,行业有望从短期周期型爆发式增长转化为长期稳健增长,预计未来行业周期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目前我国制药装备市场竞争格局仍然较为分散,未来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生物药蓬勃发展,设备和耗材双重受益。 我们认为,商业化阶段生物药放量和生物创新药研发热度的提升将持续带动相关设备和耗材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国内生物药产能仍处于扩张阶段, 我们测算有望为制药设备行业带来 200 亿元以上的增量市场。 目前国内主要生物药耗材的市场规模近百亿元且仍在快速增长之中, 进口替代前景广阔。 制药装备行业龙头企业有望成为生物药全流程解决方案提供者,双重受益。

海外对标公司复盘和启示。 通过复盘 IMA 和赛多利斯的发展历程和业绩后,我们认为:(1) 制药装备龙头企业通过产品线的拓展和迭代、 加快国际化布局以及售后服务收入占比提升,依然能够保持较为平稳业绩增速;(2) 切入到耗材领域后, 提供“耗材+装备+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于药品研发和商业化全流程,将进一步提升客户粘性和市场渗透率,开启在装备业务以外的第二成长曲线。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在行业周期属性弱化后, 制药装备企业通过拓展产品线、布局景气度更高的细分领域、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和加快国际化布局等措施,业绩将更多体现为成长性而非周期性。 从估值角度看, 目前大部分制药装备行业上市公司 PEG<1, 处于偏低水平,随着公司业绩成长属性逐步得到验证和耗材类收入占比提升,我们认为制药装备行业上市公司估值中枢仍有提升空间。 主要上市公司: 东富龙、楚天科技、新华医疗、森松国际和泰林生物(按照 2022 年 5 月 6 日收盘市值大小排序)。

风险提示: 国内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 制药装备需求减少;全球制药工业产业链分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国际化拓展力度不及预期;疫情影响上下游供应链,导致产品交付不及时,业绩低于预期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CAR-T细胞疗法行业深度报告-因病制宜,抗癌战场的尖兵锐器
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王明瑞
时间:2022/4/25
页数:5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251561477829_1.pdf?1650907124000.pdf

简介:
要点

免疫细胞疗法: 抗癌战场的尖兵锐器。 免疫细胞疗法是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改造、培养,使其数量扩增或增加其靶向杀伤能力,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病原体、肿瘤细胞的目的。对比其他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免疫细胞疗法具有如下优势及特点: ①卓越的治疗潜力 (克服患者易抗药及易复发问题);②独特的治疗手段(注入体内的是活细胞,能够自行增殖,一针见效);③优异的治疗效果(Kymriah 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总缓解率为 83%)。

CAR-T 细胞疗法:血液瘤领域治疗优势凸显。在众多免疫细胞疗法中,进展最快、发展最为成熟的是 CAR-T 疗法,目前已有 6 款产品获 FDA 批准上市,2 款产品于国内上市。药明巨诺产品倍诺达®凭借 75.9%的最佳客观缓解率以及51.7%的最佳完全缓解率,在血液瘤领域治疗优势凸显;科济药业产品 CT041客观缓解率为 61.1%,远优于化疗药物(vs 4%~8%),攻坚实体瘤同样未来可期。

CAR-T 市场规模:抗癌“穿云箭”直击百亿市场。自 2017 年 CAR-T 产品首次获批上市以来,重磅产品 Kymriah 和 Yescarta 的销售收入仍持续快速增长(Kymriah:2021 年销售收入 5.87 亿美元(YOY+24%);Yescarta:2021 年销售收入 6.95 亿美元(YOY+23%)) ,全球 CAR-T 细胞治疗市场持续迅速扩大。2021 年是我国 CAR-T 产品商业化元年,因产能无法完全释放以及 CAR-T 药物本身价格过于高昂,导致患者接受度以及市场规模十分有限。我们认为凭借CAR-T 疗法展现的优异疗效, 随 “①适应症不断扩大,不局限于血液瘤;②开发通用疗法,进一步降低成本;③支付手段多样化,提高患者可负担性”这三项策略的逐步落实, CAR-T 疗法的市场空间将逐一打开。 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国内 CAR-T 市场空间将在 2030 年增至 289 亿元 (CAGR (2022~2030) = 45%)。

投资建议:CAR-T 细胞疗法行业将迈入快速成长期,国内百亿级药物市场即开启,看好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的企业。 随着病患需求日益增长、监管制度不断推进、国内外合作日益密切以及大量资金不断投入研发,目前国内CAR-T 细胞疗法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细胞治疗的时代帷幕已徐徐拉开。虽起步较晚,但已有近百家不同规模的公司投入到 CAR-T 疗法的研发中,且已涌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独具投资价值的 CAR-T 企业。我们看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的企业,重点推荐药明巨诺-B(H) 、科济药业-B(H) ,建议关注亘喜生物(O) 、传奇生物(O) 、复星凯特、安科生物、香雪制药等。

风险分析: 新药研发相关风险、研发费用持续增大面临流动性风险、细胞治疗产品在国内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生命科学领域卡脖子赛道之模式动物,未来3-5年高成长可期
作者:中泰证券,祝嘉琦,崔少煜
时间:2022/4/8
页数:2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81557974336_1.pdf?1649418248000.pdf

简介:
模式动物:指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生命现象的生物物种,被称为“活的试剂”。

1、发展阶段:基因工程技术迭代,模型创制效率有望迎来快速提升。模式动物行业经历了从实验动物→模式动物→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迭代,随着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不断普及,行业有望迎来降本增效的成长初期。

2、市场空间:基因修饰模型渗透率较高,预计2023年国内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市场空间约44.6亿元。1)模式动物市场:2019年约149亿美元市场(+8.8%),预计2023年有望增至209亿美元,2019-2023年CAGR约8.6%;2)基因修饰模型市场:动物模型行业新兴领域,2019年渗透率高达67.1%,预计2023年行业规模有望增至141亿美元;3)小鼠模型市场:动物模型中主要品类,2019年全球动物模型市场渗透率约51.0%,国内快速增长,预计2019-2023年CAGR为26.2%;4)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市场:我们预计2023年基因修饰小鼠模型潜在空间有望达到44.6亿元,2019-2023年CAGR约26.2%。

行业驱动:供需共振,行业有望迎来快速成长期。

1、需求端: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研发管线数量持续增长。1)科研端:①科研投入持续增加:2019年国内研究资金投入达到866亿元,CAGR约18.8%;②进口替代:国内实验动物以进口为主,随着国内小鼠质量及品类不断提升,有望逐步实现逐步替代;2)工业端:国内临床前研发管线近三年CAGR近40%,终端需求有望持续高增。

2、供给端:技术变革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多因素驱动集中度有望不断提升。1)技术进步及新品开拓驱动供给持续提升:①技术变革:CRISPR/Cas9技术凭借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突破物种限制等优势极大的推动了行业的进步;②新品开拓:高端产品如“斑点鼠”、“红鼠”、“千鼠万抗”等推出有望间接带动行业整体价格提升;2)行业当前格局较为分散,政策监管、技术壁垒、生产地域等因素有望推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企业长期如何长大?产业链延伸及转型Biotech有望打开成长天花板。

1、产业链延伸:拓展下游服务能力,跟随客户不断成长。源于下游临床前CRO行业持续景气,市场空间更大,其业务类型、方式方法同模型动物中检测业务类似,延伸不存在较大的挑战。而模式动物位于上游,在获取客户上具备先发优势,因此随着临床前CRO业务逐步完备,相关企业有望逐步向下游延伸带来长期成长。

2、转型Biotech:发挥筛选平台优势,享受创新药研发红利。凭借领先的全人源化小鼠筛选平台,逐步筛选出差异化显著,活性较好的PCC,通过权益转让或自主推进逐步转型为模式动物销售+Biotech企业,进而带来一定的业绩弹性。

建议关注标的:南模生物、药康生物、百奥赛图。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市场空间测算偏差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统筹发展和安全专题研究-医药生物行业重要地位凸显,国产替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者:东方证券,刘恩阳
时间:2022/4/8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81557958951_1.pdf?1649426901000.pdf

简介:
医药生物行业重要性越发凸显。 当下,医药生物行业已经在我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医药生物行业产值已经很大,与居民的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另一方面, 医药生物作为高科技行业,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情况、预防重大突发疾病乃至国家安全层面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次疫情也再次印证, 2020 年新冠疫情袭扰全球,对全球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都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也充分体现出医药生物行业发展的紧迫性与必需性。面对国内疫情和海外疫情爆发,国内迅速应对,为国内乃至海外市场提供防护服、口罩、手套、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移动 DR 等有利防护和战疫设备,在疫苗方面,我国也迅速研制出多款新冠疫苗,同时目前口服新冠药物也有多个临床陆续正在研发中,医药生物行业对居民安全、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当下医药生物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进口比率高、 技术卡脖子的领域。 药品方面, 虽然近年来国内创新药的获批数量持续增长,但在某些重磅药品领域,我们与海外龙头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 海外巨头阿斯利康、罗氏等仍有部分独家品种,国内基本依靠进口。 医疗器械方面, 影像设备、急救与生命支持及手术设备领域,除监护类产品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外,海外产品保有率仍然较高,尤其是高端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进口替代市场广阔。 再如基础科研试剂方面, 科研试剂工艺技术复杂,国产厂商在制造的关键技术上仍与海外巨头存在差距。比如控制科研试剂杂质方面,海外控制杂质指标已到达 ppt 水平,国内尚处于 ppm~ppb 的水平。科学仪器设备,即科学研究的“器”,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基础条件,国产科研设备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曙光已现,国产替代迎来契机。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国家也不断加强对核心高端技术的自主可控。 医药生物行业是人民健康发展的基石,同时又具备极强的技术壁垒,国内科技发展的需求及自主可控需求,推动行业加快发展。 一方面,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国产企业在进口替代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质谱仪、科研试剂等领域,国产替代迎来契机。、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总体来看,医药生物行业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公共安全、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部分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相关领域已经得到政策的重视与支持,未来有望不断突破。 建议关注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壁垒高、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大的公司,如迈瑞医疗(300760,未评级)、莱伯泰科(688056,买入)、佰仁医疗(688198,买入)、东富龙(300171,未评级)、楚天科技(300358,未评级)、诺唯赞(688105,未评级)、百普赛斯(301080,未评级)等公司。

风险提示

国内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医保控费等政策超预期实施对行业带来不利影响等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深度回顾:2022Q1,医药如何走过?
作者:国盛证券,张金洋,杨春雨
时间:2022/4/6
页数:2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61557562740_1.pdf?1649256227000.pdf

简介:
一、本周回顾与周专题:

本周(3.28-4.1)申万医药指数下跌 0.15%,涨跌幅位列全行业第 20,跑输沪深 300 指数和创业板指数。本周周专题,我们对 2022Q1 医药行业的走势及个股表现进行了复盘。

二、近期复盘:

1、本周表现:本周(3.28-4.1)A 股医药依然处于持续震荡的状态,并未走出强势表现。医药本周还是以主题为主,但部分前期超跌的医疗服务、医美、眼科器械白马出现反弹,在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后部分中药个股也有表现。从主题上看,新冠线仍然是最强方向,但已出现疲态,龙头中国医药连续大跌或跌停,大量前期概念股杀跌。新挖掘的部分个股涨幅突出,但整体看,医药的行情已经从极致的新冠行情开始变化。 4 号港股医药大涨,新冠治疗药大涨, CXO 及 Biotech 表现都很强势。

2、原因分析:本周(3.28-4.1)市场主线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保经济增长下放松地产预期上升导致地产及相关表现持续强势,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概念炒作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 22 年的2-3 月份持续亢奋,涉及的个股面和资金规模已经过于庞大,在深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长春打响“清零”战役,以及清明小长假来临等多重因素下,市场在交易“复苏逻辑链条”,疫情股有聚焦调整势头,但明显能感觉到医药里面的复苏逻辑比较强,比如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中药方面,虽然经历了十四五政策兑现,但市场已经开始慢慢认知到了中长期比较优势。 昨天港股医药的强势表现,源于上海疫情在这几天的持续演绎体现的复杂程度超预期,医药比较优势强化,新冠线尤其是治疗药条线再次被重视。关于疫情,再多说几句:第一,根据当下病毒特征、疫苗手段、人群特征、社会政治体制、医疗资源、现有防疫工具包情况,短期内完全回归正常难度不小,各级防控都面临压力,目前的情况看放开仍需要等待条件进一步成熟, 科学抗疫也是建立在不爆发的基础上,独特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第二, 上海何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出拐点大家比较关心,两个因素比较重要,一是“封城”,二是“全民检测能力和速度”,现在的状态,第一个因素已经达成,第二个因素貌似在迅速跟上,再通过早期部分区域的“局部阳性率”推断,就可以判断拐点时间了。这个要持续跟踪判断。

3、当下展望:从大方向上来说,在今年独特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医药在跌了近 9 个月的状态下,筹码、估值出清都比较好,相对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建议逐步加大对医药的关注与配置。在上海出现疫情拐点之前,新冠线还是继续重视,尤其是治疗手段这条线,包括新冠治疗药、中药抗疫、新技术路径的新冠疫苗等。另外,结合疫情带来的医药关注度提升,医药配置需求会提升,像筹码出清的 CXO、中药部分标的等都会有表现。在主题横飞的 3 月,貌似一季报都已失效,但是在 4 月,一季报可能会贡献更多弹性。另外,上海见顶后,复苏条线会继续,医药里面体现最多的是“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会叠加筹码出清、股价位置低、配置需求提升而演绎。

三、板块观点:

1、从几年维度思考:过去 4-5 年是医药牛市,投资更重视“选好主线赛道的头部公司后享受估值扩张”, 2021 年下半年到 2022 年就是医药牛市离去的过程,更重视“估值消化状态下的个股性价比”。政策是干扰项不是决定项,医药长期看需求释放和跳跃式老龄化之后的确定性比较优势。 长期的 4+X战略思路是不变的:医药科技升级、医药消费升级、医药制造升级、医药模式升级等。

2、中短期来看:今年医药有相对优势,但还是自下而上。规避政策大原则不能忘。一方面耐心等待赛道股超跌折价机会。一方面寻求进攻机会,重点关注四个方面:新冠(药&疫苗)、中药、一季报、筹码出清后的 CDMO。

3、配置思路:

**新冠条线:(1)新冠小分子治疗药:君实生物、广生堂、众生药业。(2)新冠疫苗:智飞生物、康希诺等。(3)中药抗疫:以岭药业、步长制药等。(4)新冠小分子供应链:博腾股份、凯莱英、药明康德等。

**中药条线:(1)中药国改&激励:太极集团、同仁堂、华润三九。(2)中药创新药:以岭药业、康缘药业、新天药业等。(3)中药低估值高增长:佐力药业、康缘药业、贵州三力、济川药业。**其他景气条线:(1)疫苗:智飞生物、万泰生物、康华生物;(2)超跌医疗服务:ST 国医、三星医疗。(3)仿制药 CRO(阳光诺和、百诚医药)、差异化 CDMO(博腾股份、凯莱英、九洲药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美迪西;(4)生物医药上游(东富龙、楚天科技、聚光科技等);(5)CGT(博腾股份、诺思兰德、泰林生物);(6)康复:三星医疗、诚益通等;(7)狂犬单抗:南新制药;(8)注射剂出口(健友股份、普利制药);(9)眼科器械:爱博医疗、昊海生科。

*长期跟踪看好标的:迈瑞医疗、爱尔眼科、恒瑞医药、片仔癀、云南白药、司太立、寿仙谷、兴齐眼药、信邦制药、东诚药业、国际医学、羚锐制药、诚益通、健麾信息、诺禾致源、博瑞医药、丽珠集团、昭衍新药、美迪西、药石科技、长春高新、海思科、盈康生命、派林生物、康泰生物、欧林生物、通策医疗、安科生物、前沿生物、天智航、奥精医疗、伟思医疗、康希诺、艾德生物、英科医疗、金域医学、安图生物、科伦药业、贝达药业、信立泰、恩华药业、中国生物制药、我武生物、乐普医疗、九州通、益丰药房、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健康元、洁特生物、康德莱、凯因科技等。

风险提示:1)负向政策持续超预期;2)行业增速不及预期;3)假设或测算可能存在误差。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新冠疫情回顾和展望,以及疫苗药物机会
作者:中银证券,邓周宇
时间:2022/4/2
页数:4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21556754239_1.pdf?1648918089000.pdf

简介:
新冠疫情已持续两年有余,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可能将长期存在。Omicron危害仍不可忽视,国内防疫的调整依据疫情特点循序渐进,疫苗药物需求确定性持续提升。

支撑评级的要点

新冠病毒可能将长期存在,疫苗药物是主力防疫武器。随着欧美部分国家陆续宣布停止防疫限制,新冠病毒已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新冠病毒将大概率长期存在。中国长期实行“动态清零”,面对传染性不断进化的变异株,国内防疫长期承载重压。疫苗药物重要性凸显。

防控转变循序渐进,Omicron危害不可小觑。已经历Omicron疫情的国家在本轮爆发中重症、死亡的案例数量不少于Delta时期。长远来看,加速推进疫苗药物的研发,提高接种率,扩建医疗设施,能够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挤兑,同时降低可能的死亡风险。当下继续“动态清零”能够为上述准备工作争取更多时间。

加强针市场尚存,异源序贯免疫效果更佳。中国加强针接种率接近50%,仍有上升空间。多项研究表明加强针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同时,异源序贯在实验中显示更好的保护效力。

国产新冠药物需求确定性高。辉瑞Paxlovid产能有限,价格昂贵,且有“卡脖子”风险。而中国人口基数庞大,需要充足可靠的新冠药物储备,因此自主可控的国产新冠药物需求确定性强。

重点推荐

新冠疫苗方面重点关注有可能新获得批准的沃森生物、丽珠集团、复星医药,关注已获批的智飞生物;新冠小分子药重点关注国内进展领先的君实生物。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疫情变化风险、国家卫生政策变化、审评审批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销售不及预期、国际关系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细胞基因治疗CDMO行业深度报告:厚积薄发,搭乘新世代药物发展浪潮
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
时间:2022/3/3
页数:4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031550326236_1.pdf?1646320790000.pdf

简介:
从根治愈,细胞基因治疗(CGT)开启商业化黄金时代。与传统小分子、大分子药物相比,CGT 药物靶向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上游,理论上可以治疗一切因蛋白质异常引发的疾病。通过对基因进行修复治疗,其适应症范围广阔,并具有一针治愈、从根解决的特性。CGT 药物单价高、疗效好,且受益于上游审批加速、下游保险支持,正在进入商业化放量的黄金时代。据 FDA 预测,2020 至 2025年每年将会有 10-20 个 CGT 药物获批上市。预计 2025 年全球 CGT 市场规模突破 300 亿美元(2020-25 年 CAGR=71%),中国市场达 25.9 亿美元(2020-25年 CAGR=287%)。

需求旺盛,CGT CDMO 蓄势待发。快速增加的商业化产品,以及积极旺盛的研发需求,将极大地推动 CGT CDMO 发展。CGT 产品商业化,对产能的需求将从百人级提升至千人或万人级,增加药企对 CDMO 产能的依赖。此外,CGT 临床研发管线处于快速扩张周期,CDMO 可以协助研发生产。据 ARM 报告预测,截至 2026 年,全球 CGT 临床项目数将达 3500 项(包含干细胞疗法),较 2020年翻 2 倍。受益于终端 CGT 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 CGT CDMO 市场规模将在2025 年达到近 100 亿美元(2020-25 年 CAGR=34.9%),中国 CGT CDMO 市场规模达 107 亿元(2020-25 年 CAGR=51.5%)。

制造复杂,CGT 生产外包意愿强。CGT 药物生产步骤多、难度大、成本高,生产外包率远高于小分子或大分子药物,达 65%以上。以 CAR-T 为例,其生产涉及质粒、病毒、细胞等多个步骤,每一步均涉及复杂的生产、纯化、分析等。高技术壁垒、高生产成本,导致 CGT 产能短缺,促使药企与 CDMO 企业进行合作。

CDMO 专注于生产工艺开发,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药企研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增加药企依赖度。我们认为 CGT 技术(如通用型 CAR-T)及生产技术(病毒悬浮培养)不断革新,将快速降低药物生产成本,推动 CGT 及 CDMO 行业迅猛发展。

投资建议:2021 年是中国 CGT 商业化元年,复星凯特与药明巨诺的细胞治疗产品相继获批上市,正式开启中国 CGT 药物市场。受益于终端 CGT 行业进入成长期,国内 CGT CDMO 产业得以加速,有望于 2025 年突破百亿规模。考虑 CGT企业高度依赖 CDMO 的特质,资金涌入 CGT 赛道将持续利好上游 CDMO 企业。因此,我们认为 CGT CDMO 将伴随 CGT 管线的持续推进而迅速成长,看好提前布局产能并已搭建核心技术平台的 CDMO 公司,重点推荐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博腾股份,建议关注金斯瑞生物科技、和元生物。

风险分析:CGT 药物在国内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CGT 相关融资热度下降、CGTCDMO 产能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消费成长与深度价值
作者:财通证券,张文录
时间:2022/1/17
页数:1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171540858562_1.pdf?1642432586000.pdf

简介:
医药2022年上半年投资焦距八字方针:消费成长、深度价值。

深度价值,可以理解为估值足够低、股价位置低、筹码结构好,有投资逻辑预期上的变化。估值低的行业有中药、血制品、药店、传统中化药大公司和流通等,这里边选择一些未来预期变化有想象空间的领域。

消费成长:不言而喻,医药受到医保支付高压,这个趋势无法缓解。国家医疗保险属于公共支出,每年增幅随着经济放缓,增速下滑,这部分增量资金主要还是用在医生的服务开支上,全行业依靠医保成长的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2019-2021的牛市,上涨的主力基本是医保不相关的细分领域,CXO、疫苗、医疗服务等,他们的估值泡沫化也是市场避险的选择。公司的产品有能力离开医院和医保的,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的把自己的产品渠道往药店和互联网上转移。这里边能够转型成功的,绝大多数是中药消费品和消费型医疗器械。这也是我们未来选择的大方向,消费品属性的医药股,不谈医保色变。深度价值和消费成长结合比较好的,多是中药消费品和消费型医械保健产品。

各个细分领域的观点

疫情相关板块,仍然是新冠特效药产业链的公司,也可以关注低位的血制品公司。创新药,行业大幅分化,龙头已经跌出价值,但底部徘徊时间难以预测。国内外的政策环境的变化决定了要大幅调整DCF估值模型。CXO,受国内外货币与行业政策影响杀估值,2022H1业绩不受影响,需要观察2022H1合同负债的变化。科学服务,整体估值较高,行业分散,体系稳定性不好,暂无法对标赛默飞和BD等公司。大部分与CXO同方向,可以关注一些低估值的、业务有延展性的公司。疫苗,关注mRNA等新技术和短期业绩爆发型公司。医疗服务,关注政策鼓励、复制性强的康复医疗。原料药,焦距新业务成长和周期翻转。中药,已经走出行业低谷,绝不只是短期的修复机会。一是寻找“茅、片”,相关产品也可以说是资源品;二是(类)OTC消费品明确向上;三是中药配方颗粒,高β投资,市场很大,但能不能匹配高估值,要看未来支付端医保干预、地方竞争的态势;四是处方药,医保是如何支持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药处方药的龙头公司已经走出来了,多个独家品种战略,开始新一轮成长。化药,低估值,有避险功能,估值弹性不大。药店,估值合理,板块稳定性好。流通估值处于底部,但估值弹性不大。

重点关注公司:

重点推荐的关键词:中药消费品、中药处方药、消费型医疗、科学服务、药店、处方药和医药流通。中药板块:健民集团、华润三九、以岭药业、中新药业和福瑞股份等;消费型医疗:鱼跃医疗、正海生物等;大药企:华东医药等;创新产业链:楚天科技、新产业等;原料药:金城医药等;其他个股:人福医药、科伦药业、丽珠集团、国药股份、九州通等。

风险提示:短期上涨过快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政策执行不及预期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创新药深度研究系列五-星火燎原,核酸药崛起的前夜
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王明瑞
时间:2021/12/30
页数:10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301537456364_1.pdf?1640856419000.pdf

简介:
跨越时代,核酸药物打破传统药物三大困境。传统的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常常受自身分子结构的制约而“难以成药”;受靶点本身无法靶向的制约而“不可成药”。RNA(核糖核酸)是连接基因与蛋白质的重要桥梁,因此核酸药物不仅不受自身结构制约,能够打破“难以成药性”;还能大幅度扩展靶点范围,打破“不可成药性”;此外,对比传统药物,其药效更加强劲持久,有望克服现有疗法“效力不足”等问题。目前mRNA疫苗、小干扰RNA(siRNA)、反义寡核苷酸(ASO)为临床中核酸药开发的主要形式,随着基因测序、化学修饰及递送系统的革新,核酸药物即将迎来收获期,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迭代式治疗方案。

星火燎原,广阔治疗场景打开国内千亿市场。全球核酸药物涉足的适应症纷繁复杂,我们着重从传染病和慢性病两个领域对市场进行系统、全景地梳理分析,测算出2034年国内的核酸药市场空间约为1009亿元(除去mRNA新冠疫苗以及罕见病相关药品),其中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的市场空间约为540亿元,慢性病(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的市场空间约为450亿元。

高城深池,突破成药技术即可构建护城河。目前,核酸药物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和安全性)仍未完全解决,亟待发展新一代技术并快速推动其产业化进程。目前,技术突破的方向包括:1)序列设计技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与特异性;2)结构修饰技术→增强药物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并降低免疫原性;3)递送系统技术→保护药物靶向作用部位并提升细胞胞吞效率、确保充分发挥效力。

投资建议:核酸药物行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国内千亿级药物市场即开启,看好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的企业。新冠疫情催化核酸药物行业加速发展,国内千亿级药物市场即开启。目前专注于核酸药物研发的企业羽翼未丰,仍以授权合作为主;而大药企则通过授权引进、共同开发等方式快速进入并布局。核酸药物属于迭代式的治疗方案,我们认为其将掀起新一代创新药的研发热潮,并看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且有能力完成临床试验、推动商业化落地的企业,建议关注已布局核酸技术赛道的上市药企沃森生物、复星医药(A+H),以及专注于核酸药物研发的未上市企业瑞博生物、圣诺制药、艾博生物、斯微生物等。

风险分析:新药研发相关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核酸药物在国内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政策支持下,康复行业步入发展快速路
作者:平安证券,叶寅,李颖睿
时间:2021/12/26
页数:2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261536856172_1.pdf?1640535098000.pdf

简介:
我国康复行业有望实现加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康复医疗普及度的提升和居民认知度的提升,康复行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康复医学的需求不断提升。2011年到2019年,康复医学科门急诊和出院人数快速增长,其中出院人数的复合增速达到了20%。我国康复资源整体供不应求明显,因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康复学科病床数量目前有27万张,距离目标的44万张缺口仍然较大。我们认为,随着居民认知度的进一步提升,康复行业的需求有望加速释放。

我国康复支付方式正趋于成熟,有望推动行业加速发展:《深圳市医疗保障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到康复医疗的医保支付,综合考虑了病种、病组和床日数,支付方式更加合理。该付费方式在合理化医院收入的同时,引导医院优化治疗方案,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温州市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床日费用结算试行办法》的通知,里面提到,床日病例点数=医疗机构细分病组基准点数×该病例住院天数,从而综合考虑患者的细分病组、床日数等情况。目前温州列入这一办法的康复项目共有60项。

我国康复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连锁化是发展方向:康复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康复行业总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900亿元,CAGR=16.3%,头部企业或将享有更高的增速。康复医疗服务机构适合连锁化发展,而连锁化发展将推动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康复行业对高年资医生依赖低、对大型设备需求不高,盈亏平衡周期短。通过连锁发展,康复连锁医院会有更加显著的规模优势。此时药品、器械及药材采购的边际成本降低,且规模优势带来口碑优势,从而使得医院对医生与患者的吸引力更强,获客和获医优势明显。而更多的医生又提升了专业服务能力,医院护城河逐步加深,竞争力更强,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最终带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将有一些优秀的头部企业走出。我们认为,未来可以走出的头部康复机构,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合理选择康复医院建设的城市、重视人才培养和积极推动连锁医院的开设。

风险提示:行业增速低于预期:康复行业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增速低于预期的可能;疫情反复风险:医药行业受疫情的负面影响,疫情反复或带来监管政策趋严;医患纠纷风险:康复为医疗项目中的一种,若出现医患纠纷,或对行业带来短期影响从而影响短期行业发展。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跨市场周报:医药板块深度调整,迎来板块布局良机
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王明瑞,吴佳青,黄素青
时间:2021/12/13
页数:2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131534365326_1.pdf?1639416939000.pdf

简介:
行情回顾:上周,A股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08%,跑输沪深300指数2.06pp,跑赢创业板综指2.11pp,排名11/28,因人民币汇率上涨,获北上资金增持。H股恒生医疗健康指数上周收跌0.05%,跑输恒生国企指数1.5pp,排名10/11。

上市公司研发进度跟踪:上周,步长制药的BC0306胶囊、甘李药业的GZR4信立泰的SAL0114片、百济神州的盐酸BGB-23339薄膜包衣片的IND申请新进承办,齐鲁制药的注射用QLS31906的临床申请新进承办。康哲生物的亚甲蓝缓释片正在进行三期临床;天广实的重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MIL86注射剂、特宝生物的Y型PEG化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剂正在进行二期临床;恒瑞医药的SHR-1901注射剂、SHR-1909注射剂以及SHR8554注射剂正在进行一期临床。

本周观点:医药板块深度调整,迎来板块布局良机

回顾近期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到大消费板块整体回暖,医药板块关注度也有所提升,反弹表现良好。着眼于2022年上半年,我们认为现阶段是医药板块布局比较好的时机,主要原因包括:1)医药板块估值压力已经释放:医药生物板块从2021.6的高点至今下跌幅度已经达到15%左右。医药生物板块的PE(TTM)已经回调至34x左右,估值压力已经得到充分释放。2)医药行业政策利空已经出清:医保谈判结果公布,整体符合市场预期,对创新产业链的短期估值压制解除,迎来布局时机。3)防疫需求长期存在:变异株不断出现,预计抗击疫情所需的新冠产业链将长期存在,进而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4)终端需求回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越来越成熟、稳健,终端的客流量逐步恢复稳健增长,对于医药消费类企业将带来明显的复苏拉动。建议关注:1)医药消费:药店板块的一心堂、益丰药房、老百姓,中药消费的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2)防疫产业链:制药装备板块的新华医疗等。3)创新产业链:创新药的荣昌生物、信达生物,CXO板块的凯莱英。

2022年投资策略:知常明变,守正创新。基于医药投资的变与不变,我们认为未来应当积极把握创新化和国际化方向的投资机会。创新药与疫苗方面,推荐信达生物(H)、荣昌生物(H);CXO方面,推荐药明生物(H)、康龙化成、皓元医药、药石科技;器械设备与生命科学领域,推荐迈瑞医疗、微创医疗(H)、新华医疗、艾德生物、奕瑞科技;创新前沿技术方面,关注艾博生物等未上市企业;内需消费方面,推荐锦欣生殖(H)、老百姓、华特达因、博雅生物。

风险分析: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黑天鹅”事件;研发失败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研究:从2021年医保谈判看创新药行业逻辑变化
作者:平安证券,韩盟盟,叶寅
时间:2021/12/13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131534295748_1.pdf?1639388904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医保调整常态化,创新药进医保时间持续缩短。2016年以来国家医保保持每年一谈节奏,2021年共计对117个药品进行谈判,谈判成功94个,总体成功率80.34%;其中,目录外85个独家药品谈成67个,成功率78.82%,平均降价61.71%。目录外67个药品中有66个是五年内上市的,占比gg%,其中27个创新药实现上市当年进入医保。基本实现了药品审评和医保审评的“无缝衔接”,利好创新药放量。

从谈判结果看创新药行业逻辑变化:1)市场关注度最高的PD-(L)1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国内共有11个PD-(L)1品种,2021年医保新纳入8项适应症,已涵盖国产4款产品主要适应症。国产PD-1年用药金额由2019年的10万+或已下探至2021年医保谈判后的4万元左右,进口产品也已下探至10万左右。2)Biotech新药上市后第一时间进医保。除歌礼制药的达诺瑞韦钠片外,其他品种均在上市一年内寻求进医保。我们认为一是现阶段纳入医保的创新药以me-too为主,竞争日趋激烈,为抢占市场份额,销售能力薄弱的Biotech企业必须尽快将产品纳入医保;二是目前Biotech企业上市品种较少,通常为首款商业化品种,需快速放量回收现金流。

天价罕见病用药放下身段进医保,高端治疗需求仍需多层次支付体系。罕见病用药可及性是全球难题。2021年医保首次出现年用药金额百万级别的天价罕见病药品,如渤健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和武田的阿加糖酶a注射用浓溶液。其进医保报出“地板价”,是综合考虑支付体系、竞争格局等因素的结果,对其他高价药并不适用。当前我国医保基本的定位愈I加清晰,在此背景下对接商业保险或将成为高值创新药商业化新常态。2020年我国健康险收入8173亿元,同比增加16%,占卫生总费用比例达到11.32%,保持持续提升态势。

创新药迎医药行业第二次出清,关注自主创新和临床价值。在带量采购等背景下,企业为了寻求生存、保持利润增长只能向创新进行转型,而在当时具备能力的企业较为稀缺,因此大部分企业选择me-too类创新。随着研发持续推进,me-too类赛道的拥挤使得产品在上市后面临激烈竞争,这类创新也不再具备应有的临床价值和回报率。我们认为当前应关注未来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自主创新企业,以及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和壁垒的创新药产品,建议关注: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微芯生物等。

风险提示:1)政策风险:带量采购等医保控费政策推出节奏可能超预期。2)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相关企业存在研发失败风险03)市场风险:市场周期性波动可能会对医药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生物科研试剂: 国内市场快速增长,行业百花齐放
作者:开源证券,蔡明子,余汝意
时间:2021/11/3
页数:27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031526822323_1.pdf?1635956202000.pdf

简介:
国内生物试剂市场快速增长, 看好基础科研“卖水人” 的长期发展

生命科学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基础材料,作为易耗性工具在生命科学科研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2019 年全球生物试剂整体市场规模 175 亿美金,并稳步扩容;中国 2019 年的生物试剂规模为 136 亿元,并快速增长,预计 2019-2024 复合增速在 13.8%。 我们看好政策鼓励下的国内科研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作为基础科研的“卖水人”长期发展可期, 国内各具特色的相关标的,有望持续受益: (1)掌握生物试剂上下游技术并积极向生物试剂下游终端产品延伸的诺唯赞和菲鹏生物;(2)生物试剂种类齐全并拓展 CRO 业务的义翘神州;(3)精耕重组蛋白细分领域的百普赛斯; (4)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来解决生物试剂品类繁多、客户群体庞大且需求多样的行业痛点的优宁维。

科研机构客户为主,核酸类试剂规模最大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投入中, 约 10%-15%用于生物科研试剂的投入, 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生物科研试剂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在全球科研投入中,中国的投入占比仅为 8.3%,相较于美国 48.2%的占比,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客户结构上, 全球生物试剂均以科研机构客户为主,占比在 60%以上;在生物试剂各细分领域中,核酸类试剂的市场规模最大, 2019 年国内市场规模在 69 亿元,蛋白类约 40 亿元,细胞类约 27 亿元,各细分领域均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生物试剂行业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

现阶段,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呈现种类繁多、市场分散、竞争者众多、客户需求多样以及国产化率低的特点,政策鼓励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和试剂研发,国内试剂行业长期发展可期。基于行业现状,我们认为行业集中度提升、国产替代以及向下游延伸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1)新冠疫情+公司集中上市将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2)综合供需端的分析,我们看到生物试剂国产替代的进程正在稳步推进;(3)生物试剂行业整体规模较小,向下游延伸发展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整体上,国内代表性的生物试剂公司盈利能力较强,多数公司毛利率在 80%以上,并注重研发和销售。我们认为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国产替代的进一步推进,需要试剂公司在产品端和销售端双向发力:(1) 产品端注重研发,做好质控,并紧跟生命科学研发趋势,积极开拓新产品;(2)生物试剂品类繁多、客户群体庞大且需求多样,需要试剂供应商做好销售,助力客户快捷、高效地开展科研实验。

推荐及受益标的:

我们看好政策鼓励下的国内科研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作为基础科研的“卖水人”长期发展可期,国内各具特色的相关标的, 推荐标的: 皓元医药。受益标的: 诺唯赞、义翘神州、百普赛斯、泰坦科技、阿拉丁、优宁维等(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风险提示: 技术升级迭代的风险、核心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新产品研发风险、核心技术泄密风险等。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1年第17期总第41期:医药板块整体估值深度回调 中报业绩依旧亮眼
作者:长城国瑞证券,胡晨曦
时间:2021/9/2
页数:1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011513550209_1.pdf?1630619885000.pdf

简介:
行业回顾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跌幅为6.71%,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27,跑输沪深300指数(-2.40%)。从子行业来看,医药生物三级行业全线下跌,医疗服务、化学制药、医疗器械跌幅居前,跌幅分别为10.02%、9.49%、8.25%。估值方面,截止2021年8月27日,医药生物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33.92x(上期36.95x)。医药生物申万三级行业医疗服务、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中药、医药商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分别为81.68x、47.37x、26.46x、31.48x、39.66x、27.40x、14.41x。

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共有24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减持30.24亿元。其中4家增持1.29亿元,20家减持31.53亿元。

截止2021年8月30日,我们跟踪的医药生物行业387家上市公司中有358家公布了2021年中报业绩情况。其中,归母净利润增速大于等于100%的有56家,增速位于[50,100%)的有37家,增速位于[30%,50%)的有46家。

分行业来看,归母净利润正增长数量前三的子行业为医疗器械、中药、化学制剂,家数分别为63/50/46家。其中,医疗器械子行业表现亮眼,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有23家,其次为化学制剂,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有10家。

重要行业资讯

高降幅超90%,罗欣、石药、东北制药领衔中选

创新药审评刷新记录,药审国际赛道前行加速

医保局答复:推进生物药纳入集采

华北制药因断供被列入“违规名单”

人工关节国家集采开标时间确定

新型PD-1单抗安尼可®(派安普利单抗)正式开售,全国首批处方落地

投资建议:

随着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启动、深化医改2021重点工作任务发布,国家药品、高值耗材集采持续推进、呈现常态化制度化,未来保质控费依然是医药政策的主旋律。本报告期医药行业板块估值继续回调,低于历史均值水平,接近负一倍标准差水平,当前估值具备显著的配置优势,我们建议加大行业的配置比重,关注四个方面的投资机会,一是新冠疫苗相关标的,随着新冠疫苗在各国陆续获批上市,疫苗接种率持续提升、业绩开始兑现,因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可为相关企业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二是CRO行业已披露2021中报业绩的企业中,业绩开始出现分化,关注基本面有业绩支撑且估值合理的公司;三是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的优质白马股标的;四是关注消费性医疗版块,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具有消费属性的医疗子行业拥有政策免疫性,消费升级将带动其发展。

风险提示:

医保谈判品种业绩释放不及预期,新冠疫苗研发获批不及预期,新冠疫情反复,政策不确定性。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康复医疗欣欣向荣,黄金赛道空间广阔
作者:东吴证券,朱国广,刘闯,汪澜
时间:2021/6/8
页数:4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6081496759693_1.pdf?1623174958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投资逻辑: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人群广泛。近年来受到人口老龄化、国家政策鼓励、康复医疗观念逐渐普及等因素推动,康复治疗行业迅速发展, 康复器械和康复医疗服务市场持续高景气度。康复器械领域,重点推荐伟思医疗,建议关注翔宇医疗、普门科技;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建议关注三星医疗。

康复治疗需求旺盛,千亿市场孕育广阔机会: 康复医学覆盖病种广泛,对应患者人群主要有术后康复群体、慢性病患者群体、残疾人群体和产后恢复群体等。 受益于居民持续提升的康复医疗需求,中国康复医疗行业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1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9%,预计未来仍将以 19.1%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快速扩容,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670 亿元。根据毕马威分析,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 2011年的109亿元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5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1%,预计未来仍将以 20.1%的速度继续增长,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207亿元。 未来康复行业有望持续高景气度,主要因为 1)政策鼓励下,康复治疗建设日益完善,民营康复医院和康复执业医师数量快速增加; 2)康复治疗临床价值逐渐被验证,康复治疗观念日益普及; 3)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带动康复医疗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4)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居民自主消费能力增加,为居民康复医疗需求释放奠定经济基础。

康复器械:技术持续进步,产品百花齐放: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康复医疗器械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产品结构丰富,可治疗疾病种类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标准引导康复医学体系建设,并且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开设康复医学科,并配备标准化康复医疗器械。根据我们测算,未来中国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带来的市场潜在空间约为 828 亿元。

康复医疗服务:政策扶持,民营专科前景广阔: 康复医院人才设备投入少,盈利能力强,投资回报周期短,利于复制扩张,属优秀投资赛道。近年来康复医院量价齐升, 2019 年门诊、住院的诊疗人次分别为 1150万、 90 万, 2011-2019 年 CAGR 分别为 7.82%、 16.79%,客单价 1180 元/人次, CAGR 达 13.25%。目前国家政策加大力度扶持康复医疗,建立三级康复诊疗机制、发展康复医疗联合体是未来趋势, 将推动康复民营专科医院高速增长。对标美国, DRG 和 FRG 改革后形成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助力康复行业繁荣发展,目前市场规模已高达 2000 亿美元。

建议关注标的: 重点推荐伟思医疗,建议关注翔宇医疗、普门科技、三星医疗.

风险提示: 宏观增速不及预期风险,新冠疫情反复风险



"

报告标题:医药生物行业深度研究:氘代技术领域的确定性分析和标的简析
作者:申港证券,曹旭特
时间:2020/9/11
页数:6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9111410814292_1.pdf?1599822426000.pdf

简介: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