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已邀请: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如何看待锂电池的竞争模式,探究格局发展?
作者:太平洋,李帅华
时间:2022/5/10
页数:2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101564699390_1.pdf?1652190496000.pdf

简介:
汽车智能化奠定高能量密度为电池终局方向。汽车智能化是趋势,也就奠定电池终局方向是高能量密度,或三元或多元或新元素电池。如果汽车智能化趋势是不变的,那么电动车电池作为“心脏”功能,必然需要提供足够的电量。汽车不像手机可以静态充电使用+也不可无限堆叠电池用重量(电池质量大,会损失续航里程)换电容量,假设未来汽车智能化功能需要损耗50%的电量,按照当前的续航里程打半折,续航里程在300公里左右,这就与作为车属性从导入期到爆发期的逻辑基点相反,我们认为,未来主流场景的电池终局的发展趋势是高能量密度。

锂电企业从“忍能”两条线寻求生存空间,寡头企业Q2提价意愿不会积极,逆境扩张市占率,形成雪球效应。对于锂电企业而言,“能线”代表技术创新带动的向上空间,“忍线”代表成本下降驱动的向下空间,中间则为企业的生存空间。在现有技术体系下,行业“能线”的天花板已经能够看见(除非另辟蹊径,创新出新元素电池突破行业“能线”天花板),企业技术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忍线”的向下程度,生存空间就比同类企业大,所以当前阶段下,成本为王,以规模+良率等形成雪球效应。

能线:技术迭代进程放缓,锂元素电池行业“能线”上限可见。奠定锂金属元素之后,产业进程围绕此分支进行多种金属元素的混合使用,于是演化出三元电池,同时在单颗电池的物理形态(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形状和电池的排列顺序不断试验,得出最优解,结合这个去理解圆柱电池、方形电池、软包电池等。随着电池不断拓展下游应用领域,结合汽车底盘存放电池的空间,又演化出电池包的组合和微技术的诞生,比如CTP等等。新元素电池开辟之前,现有体系下制造业产业化进程越成熟,技术迭代进程也就随之放缓,锂元素体系下行业“能线”上限可见,企业“能线”的高低取决于理论衡量值与自己的产业化产品衡量值的差值,差值越小说明企业的上限就越高。

忍线:在“能线”提升空间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应该试图去降低自己的“忍线”,换言之制造业应该降低成本,释放生存空间的弹性。这就引发一个问题,一体化布局就成为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知道一体化布局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那么一体化是否适合每一个企业?是否每一个企业的最优解都是简单套用的100%一体化程度?是否在同一阶段应该同时对多个环节一体化还是逐步渗透一个一个环节进而形成一体化?(在对应章节有详细讨论)

总结:我们认为锂电池寡头企业提价意愿不会积极,短期毛利率和业绩继续承压,从本文思路去看并不会削弱其核心竞争力,仍坚定看好。分以下情况:

1、顺周期条件下:1)需求旺盛+盈利空间正常,寡头企业和非寡头企业共同享受行业爆发的红利,寡头企业有所作为空间较小;2)需求旺盛+盈利空间小(被上游原材料挤压),寡头企业和非寡头企业共同享受行业爆发带来的规模红利,在利润端寡头公司初期会有一定的策略,因为寡头公司“忍能”线之间的生存空间比其他公司要大,原材料价格暴涨导致行业生存空间收窄且在寡头可接受范围内,不会去积极主动提价,去增强未来竞争对手与自身竞争的能力。中后期,当原材料价格继续暴涨超出生存空间收窄可接受范围内,那么寡头企业会跟随行业向下游传导价格。

2、逆周期条件下:需求衰退,行业内各企业为了能够把扩张后产能所生产的产量销售出去,会引发价格战,寡头企业引领行业价格下降,并且在逆境中扩张产能,从而扩张市场份额,进而巩固自身地位。逆周期与顺周期情况不同,逆周期条件下中小企业会产生资金流断裂等问题,可能会被迫退出行业,寡头企业的格局进一步向好,在下一轮行业爆发期将迎来巨大弹性。

给予锂电行业“增持”评级,重点推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

风险提示:锂资源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对电池企业盈利产生冲击;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对销量产生冲击;新技术进步加速,对现有电化学体系产生冲击。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分析:储能温控市场乘风而起,行业龙头把握先机
作者:安信证券,王哲宇,胡洋,张真祯
时间:2022/5/9
页数:3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091564562578_1.pdf?1652133735000.pdf

简介:
各环节需求共振,全球储能进入加速发展期。1)国内:各环节发展模式渐明,装机空间充分打开。2021年为国内储能行业由商业化起步迈向规模化发展的过渡之年,随着国家、地方层面储能政策的密集出台,各环节储能发展模式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2022年起行业有望明显提速。我们测算十四五末国内新增储能装机规模有望接近100GWh,对应2022-2025年复合增速超过100%,其中新能源配套储能将率先放量,电网侧、用户侧储能随后接力。2)海外:供电侧储能方兴未艾,用户侧加速渗透。目前海外发达地区已进入新能源装机替代存量火电装机的阶段,供电侧储能配置需求迫切。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持续攀升,海外用户侧储能的经济性正快速凸显,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在海内外各环节需求推动下,我们测算2025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规模或将超过300GWh,短期内锂电池储能仍将为主流形式。

热管理重要性日益凸显,储能温控市场乘风而起。温控系统是保障锂电池储能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频发的储能电站安全事故正推动各国不断完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随着储能系统朝着更大规模、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演进,其对温控系统的要求亦快速提升。目前风冷为储能行业主流的温控方案,未来液冷有望凭借散热效率、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渗透,从而带动储能温控整体单位价值量提升。我们测算2025年储能温控的市场空间有望超过130亿元,对应2022-2025年均增速接近100%。

储能温控市场格局较优,龙头厂商占据先机。温控在储能系统成本中的占比仅为3%-5%左右,对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续降本压力有限。此外,储能温控系统在控制精度与运行可靠性上的要求显著高于一般民用及工业制冷领域,同时系统定制化程度高,需要充足的项目经验与客户关系积累。近年来随着储能市场的快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开始涉足储能领域,无论是在电池、变流器还是系统集成环节,短期内市场竞争格局均趋于激烈。作为一个价值量占比较低、技术壁垒较高、客户黏性较强的细分环节,我们预计储能温控市场有望维持当前较优的市场竞争格局,龙头厂商的领先地位较为稳固。

投资建议: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细分领域,目前储能温控市场的参与者大多为其他温控领域的“跨界”企业,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温控厂商、工业领域温控厂商以及车用热管理厂商三大类。我们看好布局较早、相关经验丰富的头部厂商将率先受益行业需求增长,建议重点关注储能温控龙头英维克,以及具备深厚电力电子装置温控基础的同飞股份。

风险提示:储能市场发展不及预期、技术迭代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等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工控龙头继续超越行业增长,电网龙头Q1盈利超市场预期
作者:东吴证券,曾朵红,谢哲栋
时间:2022/5/6
页数:2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061563779551_1.pdf?1651835013000.pdf

简介:
工控&电力设备行业 2021 年收入+17.53%、归母净利润+29.46%, 2022Q1 收入+24.47%、归母净利润+1.61%。 1)行业 2021 年营收&归母净利润稳中有升, 2022Q1利润增长相对稳健。 全行业 2021 年收入 6403.31 亿元,同比+17.53%; 归母净利润为 399.15 亿元,同比+29.46%。其中 2021Q4/2022Q1 收入 1981.58/1453.50 亿元,同比+10.13%/+24.47%; 归母净利润为 57.83/97.31 亿元,同比+28.84%/+1.61%。 2)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小幅回升。 2021 年/2022Q1 行业毛利率为 21.84%/22.60%,同比-0.07pct/+1.27pct (2022Q1环比+0.76pct)。3) 2022Q1应收账款/预收款/存货较2021Q4+3.53%/+0.28%/+9.27%,因 2022Q1 芯片等原材料持续紧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行业普遍增加原材料储备; 4)2022Q1 经营性现金流为-70.92 亿元,同比改善。

工控行业 2021H1 延续周期向上, 2021H2 开始回归至温和增长。板块全年收入稳健增长,归母净利润普遍高增,汇川技术、宏发股份等龙头企业均实现营收&利润快速增长,经营α凸显。 1)行业周期向上, 2021 年营收&利润高增长。 2021 年板块收入 701.15 亿元,同比+27.39%; 归母净利润 89.42 亿元,同比+49.69%。 其中2021Q4/2022Q1 收入 192.34/179.66 亿元,同比+17.48%/+26.24%; 2021Q4/2022Q1归母净利润 19.21/17.46 亿元(剔除智光电气影响),同比-9.78%/+1.20%。 2021Q4起, 许多头部企业基本消耗完前期低价库存,原材料涨价(尤其是芯片) 的影响开始显现。 2) 2021 年成本端承压、 2022Q1 延续。 2021 年板块毛利率 31.73%,同比-1.67pct; 2021Q4 毛利率 28.34%,同比-3.13pct; 2022Q1 板块毛利率为 30.08%,同比-3.98pct。 3) 2022Q1 应收账款/预收款/存货较 2021Q4 +8.75%/+6.78%/+8.75%,存货增长较多,系原材料备库存所致。 4) 公司层面, 龙头汇川技术(2021/2022Q1归母净利润同比+70%/+11%)抓机会强攻击、加速外资替代, 叠加管理变革初显成效,经营α凸显; 继电器龙头宏发股份(2021/20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28%/+21%)高压直流继电器起量,传统功率继电器复苏。 新能源车电驱动领先企业英搏尔(2021/20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256%扭亏/+774%) 新能源乘用车放量、规模化效应初显。

二次设备 2021 年保持稳健、营收同比+9.67%,归母净利润同比+15.03%。 2022Q1龙头国电南瑞、 四方股份等利润表现亮眼。 1) 2021/2022Q1 二次设备收入843.76/137.08 亿元,同比+9.67%/+20.52%,归母净利润 90.69 /7.81 亿元,同比+15.03%/+38.84% 。 利 。 2 ) 毛 利 率 水 平 持 稳 。 2021/2022Q1 板 块 毛 利 率 为27.24%/24.63%,同比-0.13pct/-0.31pct; 3)2022Q1 应收账款/预收款/存货较 2021Q4-1.29%/+2.41%/+15.93%,经营现金流出 35.37 亿元,净流出额同比提升。 4)公司层面, 龙头国电南瑞(2021/20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16%/+88%)表现延续稳健,2022Q1 因电力自动化业务结构性增长、费用率控制,归母净利润高增。民营龙头四方股份(2021/20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31%/+38%)、宏力达(2021/20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30%/+61%) 均表现优异。

一次设备 2021 年保持稳健、 营收同比+17.08%,归母净利润同比+30.17%, 2022Q1盈利持续增长。 1) 收入稳增,利润增长更快。 2021/2022Q1 年收入 3606.22/845.10亿 元 , 同 比 +17.08%/+29.44% ; 归 母 净 利 润 130.49 /53.19 亿 元 , 同 比+30.17%/+39.31%。 2)分板块看, 2021/2022Q1 剔除特变电工影响(硅料业务大幅增长),特高压/高压营收同比+2.27%/+16.26%,归母净利润同比+14.95%/+28.40%; 中压电气营收同比+4%/+18%, 归母净利润同比+89%/-99%; 剔除正泰电器后, 低压电器营收同比+17.85%/-0.93%,归母净利润同比+4.91%/-0.70%;智能电表营收同比+0.9%/+16.32% , 归 母 净 利 润 同 比 -57.69%/+16.87% ; 电 线 电 缆 营 收 同 比+21.36%/+18.41%,归母净利润同比 18.21%/-8.28%。 3)盈利能力略有改善,2021/2022Q1 毛利率分别为 19.54%/21.26%,同比+0.71pct/+2.60pct。 4) 2022Q1 应收账款/预收款/存货较 2021Q4 +5.35%/+0.77%/+8.35%,经营性现金流出 14.52 亿元,同比大幅改善。

投资建议: 1)工控行业在经历近一年半向上的周期后, 2021Q3-2022Q1 需求回落至温和增长,但锂电、半导体等先进制造领域景气度仍较好。内资龙头抓住行业交付受阻的机遇,加速替代外资, 2022Q1 业绩表现超越行业; 2)电网投资额保持高位稳定,面对新能源大量并网接入与用电侧结构调整,有望在特高压、调度、配网等方向加大投入。 2022Q1 电网充当拉动基建的主力军,一&二次设备业绩表现亮眼,盈利弹性较大。 泛工控领域: 推荐汇川技术、宏发股份、 三花智控、 中控技术、英搏尔,关注雷赛智能、麦格米特; 电网设备: 推荐国电南瑞、思源电气,关注四方股份、宏力达、安科瑞、亿嘉和、许继电气、炬华科技等。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终端需求强劲,板块整体量利齐升,涨价环节弹性较大
作者:东吴证券,曾朵红,阮巧燕,刘晓恬
时间:2022/5/5
页数:4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051563697869_1.pdf?1651793927000.pdf

简介:
2021年电动车销量超市场预期,2022Q1国内需求强劲,淡季不淡。2021年全球电动车销631万辆,同比+119%,其中国内(含出口)、海外电动车分别销352/300万辆,同比+158%/+78%;2022Q1国内、海外分别销126/83万辆,同比+139%/+39%,国内终端需求强劲,维持同比高增。我们所选的95家企业2021年总营收23134亿元,同比+31%,归母净利润1244亿元,同比+95%。其中2021Q4归母净利润359亿元,环比+14%;2022Q1板块收入6664亿,同比+33%,环比-6.55%,归母净利润509亿,同比+108%,环比+42%,同比增速亮眼,其中各环节龙头表现突出,具备价格弹性的上游、锂电中游盈利大增。

2021年子版块业绩同比高增长,锂电中游环节表现亮眼,2022Q1上游业绩环比高增长,电池端盈利承压:2021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比排序分别为铜箔(1203.59%)>正极(897.44%)>上游材料(399.62%)>六氟磷酸锂及电解液(322.73%)>结构件(260.95%)>锂电设备(241.17%)>负极(231.11%)>电池(165.70%)>隔膜(148.75%)>核心零部件(49.78%)>整车(37.98%)。2022Q1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速排序:整车(419.70%,剔除长安汽车)>上游材料(113.89%)>核心零部件(79%)>六氟磷酸锂及电解液(55.20%)>正极(54.61%)>负极(26.99%)>铜箔(21.26%,剔除中一科技)>隔膜(11.13%)>结构件(5.07%)>锂电设备(-2.48%)>电池(-76.77%),整车由于折旧摊销减值等多集中在Q4计提,因此环比增速较高。

2021年行业盈利水平同比提升,价格弹性环节增速领先,2022Q1上游材料、电解液等价格弹性环节盈利水平环比进一步提升:2021年板块整体毛利率为15.06%,同比微增0.65pct,其中隔膜、上游材料、铜箔等环节增速领先;归母净利率5.38%,同比+1.78pct。2022Q1淡季不淡,毛利率为17.22%,同比增加2.51pct,环比增长3.24pct,其中上游材料、电解液环节环比大幅提升;归母净利率7.64%,同比增加2.76pct,环比增长2.60pct;期间费用率6.07pct,同比下降1.17pct,环比上升0.29pct。

2021年行业运营能力提升;2022Q1行业因备货需求,存货较年初明显增长,现金流同环比显著下滑:2021年末板块整体应收账款为2896.47亿元,较年初增加21.30%;预收款项979.71亿元,较年初增长45.51%;存货达到3452.86亿元,较年初增长37.97%。现金流方面,2021年板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367.22亿元,2020年同期为1558.43亿元。2022年Q1板块应收账款3198.62亿元,较年初增长10.43%;存货4136.08亿元,较年初增长19.79%,主要系原材料上涨下备货所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3.56亿元,同比下降93.11%,环比下降98.79%,

投资建议:核心公司估值回落到今年12-30倍,明年9-22倍,已处于历史底部,Q2增速受疫情影响虽有放缓但仍可持续向上,全年维持普遍70-100%高增长,我们看好电动车板块反转。看好电池环节龙头宁德时代、其次亿纬锂能、比亚迪、派能科技,关注二线蔚蓝锂芯;其次为明年持续紧缺的全球龙头隔膜(恩捷股份)、负极(璞泰来)以及低估值的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再次为近期受益于电池技术升级高镍三元正极(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中伟股份、华友钴业)、磷酸铁锰锂(德方纳米)、结构件(科达利)、添加剂(天奈科技);第四为上游资源锂(关注赣锋锂业、天齐锂业),铜箔(推荐嘉元科技)等。

风险提示:价格竞争超市场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投资增速下滑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分析:重新定义新能车渗透率,最大市场的爆发尚未到来
作者:安信证券,胡洋
时间:2022/4/29
页数:2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291562320645_1.pdf?1651250654000.pdf

简介:
重新定义新能车渗透率: 将传统定义中“15.6%”的渗透率修正为两部分:“11.9%+? ”。市场渗透率=现有销量/潜在需求量。本研究细致拆解 A00 及 A00以外级别的差异,将二者分开来看: 1) A00 级别的渗透是以增量市场为主+存量替代为辅,核心是把握分母端(需求的扩容)。粗算该市场的渗透率仅 2021 年仅 25%-30%。 2) A00 级别以外的渗透是以存量替代为主+增量替代为辅,核心是把握分子端(爆款车型的供给带动销量)。 2021 年渗透率为 11.9%,考虑到分母端仍有增量市场,实际更低。

为什么我们将 A00 市场独立来看? 1、 A00 市场相较整体市场非常独立, 2010年来从 75 万到 23 万再到去年的 98 万,销量与增速和整体市场脱离,占比从 6%到 1%再回到 4.6%; 2、 A00 电动化率 95%+,而其他级别 8%-20%,形成极大反差。我们认为: A00 自身产品定位提升,低价不低端,核心是突破 1.4 亿“有证无车”群体的蓝海市场,今年依然保持高增速,若 5 年完成 5%的存量替代,2025年 A00 市场有望达到 300 万量级。

为什么要期待 A 级 BEV 的爆款? A 级车为国内乘用车最主要细分市场,占比达 55%-60%, 2021 年 A 级乘用车电动化率仅有 8.4%,纯电仅 5.7%。从 A00、B 级电动化过程具有浓厚的大单品开拓市场的规律。我们认为需要足够的品牌影响力+产品力+合适的价格去打造真正的 A 级 BEV 爆款,去突破目前轩逸等 50万辆的销售量级,从而带来 A 级渗透率的跨越式提升。爆款大概率将是明年特斯拉推出的 2.5 万美元版本车型,因此 2023-2024 年才能迎来乘用车最大市场新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需求有韧性,无需“高渗透率焦虑”。 2022 年产业链新一轮产能投放周期,相较去年回归理性竞争,且产业链头部公司大多百亿、数百亿产值,格局相对清晰,无需担忧过度竞争。核心是我们看到新能车市场进入市场驱动新阶段,需求的韧性避免了产业链在补贴时代季度间的周期波动,供需曲线相对平滑,价格弹性向销量弹性平稳切换。中性预期今年 560 万新能车销量下, A00 以外级别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仅 18.7%,纯电仅 11.6%。应该看到新能车会将整车市场扩容(增量市场),同时完成高替代(存量市场),实际销量天花板远高于市场认知。

对新能车板块乐观一点,做时间的朋友: 产业链从 0 到 1 的阶段已经度过,从1 到 10 的过程我们不再担心量,核心是有壁垒的公司兑现利润。 建议关注方向:1、选择对的公司-龙头:宁德时代+恩捷股份,格局+盈利相对确定,强 β; 2、估值低且格局边际向好的品种:三元一体化成型的华友钴业、动力布局优异的中科电气等,属于强 α; 3、选择预期盈利修复的电池链条: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 4、新技术方向-如 4680 带动高镍三元链条(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中伟股份、芳源股份等)、 CNT 天奈科技、结构件科达利等。

风险提示: 新能车销量不及预期、产业链供给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等。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统筹发展和安全专题研究-光伏、风电:能源安全及“双碳”目标考量下的必选项
作者:东方证券,卢日鑫,周迪,林煜
时间:2022/4/8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81557958959_1.pdf?1649411469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光伏、风电:能源安全及“双碳”目标考量下的必选项。俄乌冲突使得欧洲乃至全球各国重新审视能源安全的挑战。“先立后破”预计将成为今后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低碳转型的核心思想。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传统能源的发展和生存周期可能仍然较长,其真正退出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保障能源安全的诉求并不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将有长期持续、显著的增长,在坚定“双碳”目标的前提下,中长期的增量能源供给预计仍将倚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从能源绿色转型、能源安全两个角度来看,风光新能源都将是重要选项。我国的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在“双碳”目标约束下难有中长期的持续增长,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而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将使得未来的增量能源需求,逐渐减弱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在“双碳”目标指引及能源安全保障的双重背景下,我们认为光伏、风电产业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成长机遇。

光伏:产业链安全风险较小,助推长期成长确定性。我国的光伏产业具备较强的出口能力,全球市场对我国产能依赖度较高。主产业链环节,以及逆变器、玻璃、胶膜等,国产化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当前国产化率较低的是低温银浆环节,但随着我国光伏电池片研发生产技术不断成熟,相应产业供给配套也有望快速成长。2021年上游硅料因产能问题产生紧缺,推动硅料价格大幅上涨;硅料紧缺抑制集中式需求,户用与海外展现高增长。随着上游硅料扩产逐步落地,原材料紧缺有望逐步获得缓解,需求弹性有望充分展现。随着集中式项目需求修复,分布式与海外市场有望维持增长,产业链利润部分可能向下游传递。

风电:产业链持续优化降本,关注高端轴承进口替代。风电国产化程度整体较高,风机中的精密传动部件国产化率当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内轴承企业逐步实现3MW及以上等级风机主轴轴承的国产化突破,我国有望逐步突破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完成进口替代。降本带动招标价格持续下行,下游需求被激活。海风项目加速平价,“十四五”期间国内风电行业年均装机复合增速有望超15%。能源安全考量助推能源转型背景下,全球风电需求有望迎来共振,我们预计2021-2025年全球风电年均平均装机有望超110GW。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光伏:建议关注光伏产业链细分环节龙头。1)光伏逆变器: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2)一体化组件龙头: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3)胶膜供给环节龙头:福斯特、海优新材;以及4)分布式光伏龙头正泰电器、晶科科技等。

风电:建议关注风电产业链平价时代零部件环节“修复+增长”龙头。1)风电轴承环节进口替代龙头:新强联以及相关风电法兰龙头恒润股份;2)大兆瓦铸件与主轴龙头:日月股份、金雷股份;3)海缆环节优质格局龙头:东方电缆;4)塔筒环节龙头:大金重工、天顺风能。

风险提示

光伏行业增长不及预期;风电行业增长不及预期;能源结构转型速度不及预期;假设条件变化影响测算结果。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氢能深度系列四—储运篇:氢经济发展之纽带,具备千亿市场潜力
作者:国联证券,贺朝晖,吴程浩
时间:2022/4/2
页数:3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21556701306_1.pdf?1648896781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作为氢能深度系列之四,本报告从定性及定量角度研究氢储运环节各储运方式特点及适用性,并从氢能不同发展阶段的角度探索氢储运投资主线。

行业整体情况分析

氢储运承上启下,千亿级市场规模。储运是氢能产业连中连接制氢端与需求端的关键桥梁。我国氢能资源呈逆向分布,在资源上“西富东贫、北多南少”,在需求上则相反,这就决定了储运环节在整个氢能产业链的重要性。据氢能联盟预测,到204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5700万吨,庞大的氢能需求将带来5200亿左右的储运设备市场规模。

储运技术丰富多样,由近及远多方向协同发展。按照氢的不同形态,可将氢储运分为气态、液态、固态储运。氢能发展初期,氢用量及半径相对较小,此时高压气态储运更具性价比;氢能发展中期,氢气需求半径将逐步提升,将以气态和低温液态为主;远期来看,高密度、高安全管道输氢将被实现。总体而言,氢能储运将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的方向发展,由此逐步提高氢气储存和运输的能力。

行业前瞻或投资看点

随着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地,氢能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推动储运关键设备及材料需求快速增长。氢能发展初期,与高压气态储运对应的氢气承压设备(如储氢瓶)、气体处理设备(如氢气压缩机、净化设备等)及相关核心材料(如碳纤维、吸附膜等)将率先得到大规模发展;氢能发展中期,用氢规模、运输半径的提升将推动低温液氢储运设备需求增长(如透平膨胀机、正仲氢转换器、液氢泵等)。

投资建议

储运是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之一,也是氢能向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保障,我们看好氢能储运行业前景,给予“强于大市”评级。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给予三条投资主线:

1)氢能发展早期阶段,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成熟,商业化程度高,其中车载储氢瓶将率先受益氢能车规模提升,建议关注储氢瓶龙头京城股份、中材科技、国富氢能、致远新能等,碳纤维作为高压储氢瓶核心材料同样受益,关注中复神鹰、光威复材;

2)氢能发展中期,低温液氢将满足大规模、长距离氢能需求,低温液化装备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将快速发展,建议关注冰轮环境、深冷股份、杭氧股份、鸿达兴业;

3)规模化的氢能储运通常伴随大量的气体处理需求,包括压缩、净化等,建议关注雪人股份、建龙微纳、泛亚微透。

风险提示

核心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氢能终端需求不及预期;政策执行不及预期;测算具有主观性,仅供参考。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研究:车载组合导航从0到1,如何看待行业投资机会?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2/3/7
页数:2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071551153872_1.pdf?1646664233000.pdf

简介:
L3+自动驾驶汽车标配车载组合导航有望成为大趋势:小鹏P7、蔚来ET7等国内L3+自动驾驶汽车采用了车载组合导航(卫导GNSS+惯导IMU)实现高精度定位,车载组合导航是由依靠接收卫星信号进行定位导航的卫星定位系统和不依靠外部信息、能独立工作的惯性定位系统融合而成,其具有定位精度高、多场景适用、可靠性高的优点。我们认为,L3+自动驾驶汽车标配车载组合导航有望成为大趋势。

至2025年预计全球车载组合导航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40亿元,2021-2025的CAGR达43%:经我们测算,2021年全球和中国车载组合导航市场规模分别约为33/10亿元;到2025年全球和中国车载组合导航市场规模分别约为140/57亿元,2021-2025年的CAGR分别为43%/54%;

复盘海康、大华、Trimble,如何看企业竞争要素:车载组合导航是传统卫星定位行业下的一个细分赛道,传统卫星定位和安防行业均为ICT行业,“技术+产品”的更迭贯穿行业各个周期,而传统卫星定位公司Trimble、安防公司海康和大华均是经历行业周期磨炼后留存下的龙头。

通过复盘,三者具有相同的发展路径:凭借技术的突破切入市场,获得先发优势→技术+产品更迭,向解决方案商转型,提升产品ASP的同时不断扩展新客户→数字化转型,向AI云方向发展,企业逐渐平台化。

三者得以成功的关键原因有两点:1)优秀赛道:卫星定位和安防行业赛道足够长,下游需求是非标准化的,产品拥有快速迭代的机会(硬件→整套解决方案→软件与服务),龙头能不断提升产品ASP;2)公司层面:技术与规模化筑起壁垒—持续的研发投入与规模化带来技术领先与成本领先,产品才能够实现快速迭代;管理层眼光前瞻与执行力强—前瞻性表现为精准布局,执行力强则是完成上下游突围的关键。

车载组合导航行业同安防行业、传统卫星定位行业相比,具有很多相似点:1)进入壁垒高;2)下游车企/车型需求差异性+上游器件层国产替代空间大,“定位技术+组合导航产品”拥有快速迭代的机会;

结合三家龙头的成功经验,如何看企业竞争要素:1)具备开发和量产能力;2)大客户;3)技术+产品迭代,实现降本、紧跟下游需求。

投资建议:国内车载组合导航厂商可大致分为两类—传统卫星定位领域切入车载领域的厂商(例如华测导航、中海达、千寻位置)和“Allincar”的车载定位导航厂商(例如导远电子、北云科技),在这两条线中分别看好华测导航(开发能力+大客户+GNSS技术优势+管理层执行力强)和导远电子(开发和量产能力+大客户+惯导技术优势)。

风险提示:L3+自动驾驶发展不及预期;车载组合导航渗透率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风险;测算存在主观性,仅供参考。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两会前瞻系列之一: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推动新能源新技术深度融合
作者:中国银河,周然
时间:2022/2/9
页数:1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2091545841541_1.pdf?1644394434000.pdf

简介:
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为2022年新能源发展定基调。据财联社报道,1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了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等。

电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大云物移智链应用。早在2020年国网就提出“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包括电网数字化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等,全年共投入约247亿元。“数字新基建”涉及多种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已被广泛运用的技术,也包括5G、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应用较少但极具潜力的技术。

虚拟电厂:“通信”和“聚合”为核心。虚拟电厂通过边缘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将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储能、电动汽车等分散在电网的分布式供能聚合和协调优化,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发电企业、电网公司、电力用户多方受益。发电企业可提升存量机组利用效率;电网公司可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电力用户提供便捷参与的技术手段、市场化参与的渠道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虚拟电厂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在欧美各国已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小规模示范项目。

数字孪生:提供在线分析解决方案。数字孪生是物理对象在计算机中的数字模型。我国电网未来将成为强耦合、高波动性的电网,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传统机理模型和优化控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电网规划、监测或运行的要求,开发新一代在线分析工具迫在眉睫。数字孪生在状态分析评估预测、故障分析诊断预测等方面提供了方便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数字孪生在我国电网中已有实际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电网各环节。人工智能是将传统的逻辑思考与分析,依靠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技术并结合计算机强大的算力,以智能化的方式来实现。人工智能在健康运维、仿真优化、智能调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电力巡检领域,运用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大幅提高巡检效率和准确率。

投资建议: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顺应新能源大发展,电网投资迎来黄金窗口期。电力新基建将在十四五期间稳步推进,电网数字化转型也将深度拥抱新技术、新模式。经过春节前的深度调整,我们预计春季躁动行情即将开启。目前电气设备板块整体估值约30倍左右,位于历史较低位置,已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值。重点推荐在信息化自动化领域拥有明显壁垒的国网旗下龙头国网信通(600131.SH)和国电南瑞(600406.SH)。

风险提示:新冠等疫情加剧的风险;电力需求下滑或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不足的风险;资源品或零部件短缺导致原材料价格暴涨、企业经营困难的风险;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行的风险;海外贸易环境恶化带来的政策风险。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新能源:碳中和深度报告(十二)-新能源运营商:绿电加持,重塑成长
作者:光大证券,殷中枢,郝骞,黄帅斌
时间:2021/11/5
页数:3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051527216527_1.pdf?1636125935000.pdf

简介:
“双碳”时代,绿电成为能源枢纽。

能源革命和全球定价权的争夺是“碳中和”的核心,以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综合考虑资源储量、度电碳排放量、发电成本等三方面因素,绿电将成为未来的能源枢纽,我们预计2020-2025年光伏、风电发电量5年复合增速将达20%。

“能耗双控”政策背景下绿电需求将持续提升,但需进一步理顺其供需机制。

(1)“能耗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其约束是长期性的;而随着国家提出各省市可再生电力消纳达到激励值要求后,最低值以上的部分免于区域能耗“双控”考核的范围,各地会积极规划建设更多的新能源设施,同时推动绿电的销售,因为绿电不仅能缓解地方及企业的指标压力、有效降低能耗,同时也能为生产所需的电能带来补充。

(2)绿电交易试点机制开启后绿电交易量仍相对较少,核心原因在于国内绿电的供需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具体而言:量端,绿电交易需与碳成本内部化在未来建立起联动机制,即碳约束范围越广、碳成本内部化机制越健全,绿电的交易量提升将会越快;价格端,当前时点绿电溢价约3~5分/KWh,未来绿电价格的“锚”将取决于非绿电的消费者碳成本承担的比例(比例越高,绿电的溢价和需求则越强),同时也需综合考虑碳价对碳减排和经济的双向影响。

制造成本持续降低,运营商享受盈利溢价。

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处于下降通道。随着技术进步等因素,绿电的成本优势将持续增强,加速对于传统能源发电的替代:风电方面,机组大型化推动风机价格持续降低,未来若风机(不含塔筒)价格下降到1800元/kW,风电项目总体投资将较2021H1继续降低15%;光伏方面,若2022年底前硅料价格下降到80元/kg,光伏项目总体造价仅因此因素就将下降13%,且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仍在持续中,共同推动持续降本。

投资建议:绿色交易机制试点开启、国家及各企业均加快发展新能源发电、叠加金融机构未来对新能源运营项目的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三重逻辑下我们看好新能源运营商未来的投资机会。重点推荐金开新能、太阳能、三峡能源、晶科科技,建议关注粤电力A、中国核电、节能风电、林洋能源、龙源电力(H)、中广核新能源(H)、深高速、中国电建。

风险分析:各地方政府推进风光电站建设不及预期;光伏、风电装机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电网灵活性改造及储能设施建设力度不及预期从而影响消纳。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动力电池深度报告之中游篇:涨价预期渐起:重点关注未来隔膜行业投资机会
作者:华福证券,林荣运
时间:2021/10/8
页数:1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081521375060_1.pdf?1633713328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隔膜是锂电池四大材料之一。隔膜是一层多孔的薄膜,用来隔离正负极以防止在发生电离反应时正负极反应造成短路,但不影响锂离子通过薄膜,其性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电池充放电效率、循环使用寿命、电池容量以及安全性能。隔膜在电池中的成本占比,一般在8%-10%左右。

隔膜按其工艺分类主要有两种:干法和湿法。从电池属性和成本角度考虑,目前动力电池中的磷酸铁锂电池大多使用干法隔膜,而三元锂电池大多使用湿法隔膜,高镍三元因其对隔膜要求更高故湿法涂覆隔膜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随着对锂电池安全性和快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湿法隔膜上使用陶瓷、芳纶等材料进行涂覆以增强PE膜的性能参数已成为湿法隔膜主流的技术方向。

湿法隔膜已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近年来,隔膜价格不断下滑叠加疫情因素影响,很多中小隔膜企业被淘汰,而头部企业利用产能、技术和成本优势与国内外大型电池企业进行深度绑定,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市占率。

湿法隔膜未来空间大于干法隔膜。一方面,三元电池装机量增加带来湿法隔膜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磷酸铁锂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端磷酸铁锂电池已经有干法隔膜转向为湿法隔的趋势。

新能车高速增长带动隔膜供需关系紧张。海外电池厂的大幅扩产将挤占国内隔膜实际产能,造成国内隔膜供需更为紧张。大型电池厂对隔膜要求较高,多数使用头部隔膜企业的产品,因此以隔膜行业CR3产能计算供需关系更为合理,隔膜行业供需紧张的情况将进一步放大。但是,随着2023年以后扩产产能逐步达产,隔膜供需关系将有所缓解。

供需失衡的状况使得隔膜涨价预期高企。隔膜价格低位反弹将对隔膜企业业绩起到积极作用。建议关注: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中材科技。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增速不及预期、隔膜企业超预期扩产导致隔膜价格涨幅不及预期、动力电池技术重大变革影响整体隔膜行业。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分散式风电:蓄势待发,潜力巨大
作者:平安证券,皮秀,朱栋,王霖,王子越
时间:2021/9/3
页数:1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031513927579_1.pdf?1637247809000.pdf

简介:
分散式是风电业态的重要组成。分散式风电是位于用电负荷中心附近,不以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电力为目的,所产生的电力就近接入电网,并在当地消纳的风电项目。2019年国内新增分散式风电装机300MW,约占国内新增吊装风电规模的1%,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的分散式风电装机935MW,规模较小。分散式风电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比较成熟,2017年德国进行了三轮风电项目招标,合计投标数量达到747个,对应的平均单体规模约10MW。

国内分散式风电发展迎契机。国内分散式风电发展环境迎来较大变化,在碳中和战略之下,开发商、地方政府等主要参与主体对分散式风电的积极性有所提升;同时,分散式风电能够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有望得到政策的进一步支持。2021年以来,国内风机大型化的趋势明显,2021年新招标的分散式风机单机容量较2019年投运项目单机容量提升50%,带动风机成本以及其他风电场投资成本的下降,另外风机大型化拓展了可开发空间,新型风电基础进一步节省土地,有望推动分散式风电加快发展。

发展潜力巨大,潜在市场空间达到1000GW级。2021年国内分散式风电迎来抢装,新增装机有望达到5GW及以上。监管层已经提出启动“千乡万村驭风计划”,未来分散式风电的发展还需具体政策的助推,屋顶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测算,全国69万个行政村,假如其中有10万个村庄可以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乡间路等零散土地上找出200平方米用于安装2台5兆瓦风电机组,全国就可实现1000GW的风电装机;而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风电装机规模约282GW,分散式风电的大发展将打开风电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未来国内分散式风电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风电新增装机的弹性,国内风电产业将明显受益于这一进程。建议关注风电制造产业各环节的头部企业,包括整机环节的明阳智能、金风科技、运达股份,塔筒环节的大金重工、恒润股份,叶片环节的天顺风能、双一科技、光威复材,铸件环节的日月股份,轴承环节的新强联。

风险提示。1、电源的发展受宏观经济和用电需求影响较大,如果用电增速明显下降,将对风电在内的各类电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风电、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特点,中长期看电网消纳能力将是影响新能源装机规模的重要因素,有可能出现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导致新能源装机不及预期的情况。3、经济性将是未来各类电源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如果风电的降本速度不及预期,或者其他电源品种降本速度超预期,可能影响风电的发展。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逐鹿“硬科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作者:平安证券,朱栋,皮秀,王霖,王子越
时间:2021/9/2
页数:4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011513550217_1.pdf?1630618102000.pdf

简介:
“硬科技”势在必行。 全球产业的格局由割裂到融合,又由全球化向属地化方向变化,如何“补足短板、占得先机、去芜存菁“,将是国内未来发展的时代要义。过去全球的主基调之一是发展,体现为推动 GDP 的持续增长,而未来则会更多着眼于稳定,这其中“碳中和”、 “制造业”是两大抓手。国务院提出到 2035 年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承载了达成国家“制造强国”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双重使命,无论是已竞逐全球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风光新能源,还是在奋力追赶的工业自动化领域,都在技术迭代中不断夯实“硬科技”。

电动车产业链:国内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动力电池装机量迎来快速增长。从 2021 年开始全球电动车市场共振带来需求的强势回暖,上半年装机量达到 114GWh,同比增长154%;预计 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 1TWh。 依靠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分工和主要细分市场最高的全球市占率。在产能出货规模、盈利能力、研发投入、客户结构等方面,国内龙头企业已经比肩甚至超越海外竞争对手,同时部分二线优质电池资源也受到海外主流车厂的青睐和争夺。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要求催生了高镍、硅碳、钠电等材料方面的技术进步或技术探索,同时也促使企业在工艺和结构层面做出创新。

光伏跟踪支架:国内企业有望扩大全球份额。 采用跟踪支架虽然会增加初始投资和运维成本,但由于具有明显的发电增益的效果,能够实现更低的度电成本;随着跟踪支架持续技术迭代,其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持续提升,相对固定支架的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从而推动跟踪支架渗透率的提升。目前,跟踪支架市场主要由欧美制造企业主导,由于全球头部的组件企业基本在中国,国内的跟踪支架企业拥有与全球头部组件企业更便利、更深度的互动,从而有望更快捷地响应组件技术迭代,进而有望在跟踪支架技术层面取得领先;而国内企业在制造和成本占据优势,因而有望扩大市占份额。

大功率风电机组:国内企业加速赶超海外。 在行业去补贴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内风机产业技术迭代加快,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单机容量 4MW 及以上机组逐步成为三北及西南地区风机招标的主力机型。随着招标机型的大型化, 2021 年以来,风机招标价格呈现较明显的下降;根据近期中标情况,三北、西南地区大型风电项目的风机中标价格已低至 2400-2500 元/kW,较 2020 年初的价格高点呈现大幅下降。风机的大型化不仅降低风机自身的生产成本,还能摊薄塔筒等风机以外的投资成本;与此同时,风机的大型化扩大了风电项目可开发容量。风机大型化将提升国内风机企业相对海外风机巨头的竞争力,有助于国内风机企业加快走出去,而中国的优质供给将驱动海外风电市场加快发展。

工业自动化:行业技术壁垒高,国产品牌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工业自动化行业主要产品包括变频器、伺服系统、步进系统、 HMI、 PLC、传感器及相关仪器仪表等,核心技术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现场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等,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在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西门子、 ABB 等欧系品牌占据第一梯队,三菱、安川等日系品牌紧随其后。根据睿工业的数据, 20 年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为 2502 亿元,我们估算全球市场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在国内工控市场,国产品牌凭借在技术上的追赶和客户服务优势,市占率不断上升。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在国内制造业加速向机器替代人工转型的背景下,行业将保持较高景气度;国产品牌在打破外资品牌壁垒上的突破和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竞争力,预计将推动工控领域的持续进口替代。

投资建议: 电动车产业链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分工和主要细分市场最高的全球市占率,在产能出货规模、盈利能力、研发投入、客户结构等方面,国内龙头企业已经比肩甚至超越海外竞争对手,同时部分二线优质电池资源也受到海外主流车厂的青睐和争夺, 建议更多关注以技术研发见长,具备科技硬实力的成长型企业, 强烈推荐宁德时代、鹏辉能源、杉杉股份、当升科技,推荐璞泰来、新宙邦,建议关注容百科技、中科电气、天赐材料、星源材质。在光伏方面,建议关注国内跟踪支架龙头中信博以及天合光能;在风机大型化方面,看好由可持续的技术进步驱动的行业内生增长,建议关注风电制造产业各环节的头部企业。 在工业自动化方面,国产品牌在打破外资品牌壁垒上的突破和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竞争力,预计将推动工控领域的持续进口替代, 强烈推荐汇川技术,推荐伟创电气。

风险提示: 1)疫情反复和贸易争端加剧的风险。 若下半年新冠二次疫情爆发,或贸易争端形势出现恶化,会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终端市场需求的复苏将更为漫长。 2)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风险。 需求端的快速增长已引起大宗等原材料价格的上行,若涨价持续,将对制造业公司利润和终端需求带来打压。 3)电力需求增速下滑和政策风险。 目前风电、光伏仍处于增量替代阶段,如果电力需求增速大幅下滑,可能影响投资。另外,风电、光伏对政策的依赖程度高,现有政策的变动可能影响行业发展逻辑。 4)技术路线替代的风险。 新能源技术发展较快,铸锭单晶、半直驱等新兴技术正处推广阶段,钙钛矿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动力电池技术快速迭代,新技术的发展可能对传统技术路线形成挑战。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风电供给端变革,驱动行业内生成长
作者:平安证券,皮秀,朱栋,王霖,王子越
时间:2021/8/24
页数:2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241512025267_1.pdf?1630178373000.pdf

简介:
十四五风电发展驱动因素明显变化。国内风电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驱动因素发生明显变化,导致过去十年需求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明显消退,碳中和政策将成为驱动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风电自身的经济性也将成为影响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机大型化推动风电供给端变革。在行业去补贴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内风机产业技术迭代加快,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单机容量4MW及以上机组逐步成为三北及西南地区风机招标的主力机型。随着招标机型的大型化,2021年以来,风机招标价格呈现较明显的下降;根据近期中标情况,三北、西南地区大型风电项目的风机中标价格已低至2300-2500元/kW,较2020年初的价格高点呈现大幅下降。风机的大型化不仅降低风机自身的生产成本,还能摊薄塔筒等风机以外的投资成本,推动三北地区风电投资成本达到6000元/kW以下,部分项目投资成本可低至5000元/kW左右;与此同时,风机的大型化扩大了风电项目可开发容量。从当前的风机技术储备以及可预期的关键材料国产化等角度看,未来风机单机容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风机大型化的趋势可持续。

供给创造需求,风机产业竞争力提升。风机大型化及成本下降将推升风电项目投资收益,激活各类应用场景,推升风电可开发空间,从而有望刺激国内风电需求;据统计,2021上半年国内风机招标规模超过30GW,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与此同时,风机大型化将提升国内风机企业相对海外风机巨头的竞争力,有助于国内风机企业加快走出去,而中国的优质供给将驱动海外风电市场加快发展。

投资建议。十四五期间风电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十三五大不相同,当前发生的前所未有的风机大型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明显推动风电行业成本下降、扩大风电可开发空间,将刺激国内风电需求,并助力国内风机企业加快走出去。我们看好这种由可持续的技术进步驱动的行业内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风电制造产业的繁荣。建议关注风电制造产业各环节的头部企业,包括整机环节的明阳智能、金风科技、运达股份,塔筒环节的大金重工、恒润股份,叶片环节的天顺风能、双一科技、光威复材,铸件环节的日月股份,轴承环节的新强联。

风险提示。1、电源的发展受宏观经济和用电需求影响较大,如果用电增速明显下降,将对风电在内的各类电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风电、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特点,中长期看电网消纳能力将是影响新能源装机规模的重要因素,有可能出现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导致新能源装机不及预期的情况。3、经济性将是未来各类电源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如果风电的降本速度不及预期,或者其他电源品种降本速度超预期,可能影响风电的发展。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巨头入场摇旗“钠”喊,技术路线面临分化
作者:平安证券,朱栋,皮秀,陈建文,王霖,王子越
时间:2021/8/2
页数:1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021507544188_1.pdf?1627916429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钠离子电池为何引发关注,潜在市场空间有多大?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较早,由于与同期的锂电池的性能表现相差较大而处于发展停滞状态; 2010年之后,由于大规模储能市场的场景逐渐清晰以及产业界对未来锂资源可能面临供给瓶颈的担忧,钠离子电池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十年时间,全球顶尖的国家实验室和大学先后大力开展钠离子电池的研发,部分企业也开始跟进。包括国际代表 Faradion 公司、国内代表机构中科海钠和钠创新能源以及锂电池代表企业宁德时代等。 近期宁德时代发布旗下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到 160Wh/kg,低温和快充性能优异,并计划 2023 年形成基本的产业链。 当前钠离子电池在两轮车、低速电动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均已实现小规模量产装机。市场规模方面, 2020 年全球储能、两轮车和 A00 车型装机量分别为 14/28/4.6GWh, 我们预计到 2025年三种场景下的电池装机量分别为 180/39/31GWh,对应 25 年钠离子电池潜在市场空间为 250GWh。

钠离子电池在产品端有何优劣势? 1)能量密度弱于锂电,强于铅酸。 钠离 子 电 池 的 电 芯 能 量 密 度 为 100-150Wh/kg , 远 高 于 铅 酸 电 池 的30-50Wh/kg,与磷酸铁锂电池的 120-200Wh/kg 有重叠的范围,与三元锂200-300Wh/kg 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电池在 3000 次以上,超出铅酸电池的 300 次左右。仅从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考虑,钠电池有望首先替代铅酸和磷酸铁锂电池主打的启停、低速电动车、储能等市场,但较难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2)安全性高,高低温性能优异。 钠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可以在-40℃到 80℃的温度区间正常工作, -20℃的环境下容量保持率接近 90%,高低温性能优于其他二次电池。 3)倍率性能好,快充具备优势。 依赖于开放式 3D 结构,钠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能够适应响应型储能和规模供电; 在快充能力方面,钠离子电池容量 20%-80%的充电时间只需要 10 分钟左右,快于锂电池。

钠离子电池在上游端有何优势? 在资源端, 首先锂电池面临资源瓶颈,钠资源相对丰富, 钠资源的地壳丰度为 2.74%,是锂资源的 440 倍,同时分布广泛,提炼简单;其次锂价大幅波动带来企业成本端的扰动, 可能加速企业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的进程;最后发展钠离子电池具备战略意义, 除了锂资源外,锂电池其他环节如钴和镍也面临进口依赖以及价格大幅波动的难题,钠离子电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支持。 在材料端,正极原材料碳酸钠价格远低于碳酸锂,并且通常使用铜、铁等大宗金属, 负极集流体用廉价的铝箔代替铜箔,电解液锂盐六氟磷酸钠价格也低于六氟磷酸锂,而负极普遍采用的硬碳材料价格高于锂电的石墨。实际应用来看, 中科海钠使用 NaCuFeMnO/软碳体系的钠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仅为磷酸铁锂/石墨体系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成本的 40%, 集流体成本仅为后者的 20%-30%,材料整体成本下降 40%-50%。 当前由于产业链缺乏配套、缺乏规模效应, 钠离子电池的实际生产成本在 1 元/以上,若达到当前锂电池的市场体量,成本有望降至 0.2-0.3 元/Wh,与锂电池相比具备优势。

投资建议: 钠离子电池本身能量密度较低且提升空间有限,因此在行业内更多地扮演新能源细分领域替代者的角色,有望率先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成本敏感性较强的储能、低速交通工具以及部分低续航乘用车领域实现替代和应用,对中高端乘用车市场影响十分有限。在龙头企业的推动下,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在投资方面,我们建议关注: 1)布局钠离子电池相关技术的传统电池和电池材料企业。 强烈推荐宁德时代、鹏辉能源、杉杉股份,推荐璞泰来、新宙邦,关注欣旺达、容百科技、翔丰华。 2)投资钠离子电池企业的公司。 关注华阳股份、浙江医药。 3) 产业链重塑带来的机会,关注华阳股份、中盐化工、南风化工。

风险提示: 1)钠离子电池技术进步或成本下降不及预期的风险: 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若技术进步或者成本改善的节奏慢于预期,将影响产业化进程,导致其失去竞争优势。 2)企业推广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当前由于规模较小、产业链缺乏配套,钠电池生产成本较高,其规模化生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大力推广;若未来企业的态度软化,将影响钠电池产业化进程。 3)储能、低速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钠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储能和低速车等领域,若下游市场发展速度低于预期,将影响钠电池的潜在市场空间



"

报告标题: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从发电央企投资动向看电力结构变化趋势
作者:平安证券,皮秀,严家源,朱栋
时间:2020/9/7
页数:27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9071408597617_1.pdf?1599475535000.pdf

简介: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