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行业深度报告】

已邀请:

报告标题:氢能产业链深度研究:好风凭借力,送我上“氢”云
作者:民生证券,邓永康,郭彦辰,李京波
时间:2021/12/8
页数:5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081533502884_1.pdf?1638973055000.pdf

简介:
1.氢能行业是万亿级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

2.政策:当前氢能产业链处于培育阶段,政策先行。1)制储运环节,“双碳”战略指引下,制氢储氢的顶层设计有望有政策倾斜,绿氢对灰氢替代空间很大。2)燃料电池车应用环节,“以奖代补”政策下,上海、北京、广东三大城市群第一批申报已通过,未来还有新城市群加入,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3.制氢:绿氢将是未来方向。应用上,当前氢气主要为工业用,未来车用占比有望提升。工艺上,当前化石能源制氢占比较高,未来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成为方向。

4.储运氢:气态&液态各有适用。液态运输更适用于长距离大规模运输;气态适合短距离运输。

5.燃料电池:FCV是最大应用。将于商用车最先落地,随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和大规模生产,降本空间大;

6.相关标的:推荐阳光电源、隆基股份、金博股份;建议关注潍柴动力、雄韬股份、亿华通、东方电气。

7.风险提示:燃料电池技术进步不及预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氢能产业链扶持政策波动



"

报告标题:氢能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三:氢燃料电池汽车篇:氢风已至,蓄势待发
作者:国联证券,吴程浩
时间:2021/10/11
页数:3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111521964810_1.pdf?1633959916000.pdf

简介:
“以奖代补”政策实施,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化提速

氢燃料电池凭借能效高、零排放等能源优势,将成为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核心增量应用。在“2060碳中和”背景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助力交通运输实现深度脱碳,且将率先在商用车尤其是重卡领域中得到应用,与纯电动实现差异化场景布局。

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率持续提升,近年有望实现全国产化

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程度已从2017年的约30%提升至60%-70%,电堆、膜电极、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部件均可自主生产,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也在加速研发中,普遍处于送样测试验证阶段,我们预计未来2-3年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有望完全实现国产化供应。

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重卡TCO有望实现与柴油重卡平价

经过多年发展,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逐步由基础布局向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高企的成本依然是氢能车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我们对未来10年氢燃料电池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做出预测,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国产化水平提升、规模化生产等多因素加码下,到2030年氢能重卡TCO将实现与柴油重卡平价。

投资建议

结合氢能重卡降本路径,我们区分不同发展阶段建立投资框架:

1)2020-2025年(起步期)。该阶段基础设施配套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尚不成熟,整车购置和加氢成本仍然较高,政策扶持成为该阶段氢能车发展主要驱动力,且方向上侧重发展中重卡,市场空间有望达到百亿规模,该阶段贴近终端氢能重卡需求的燃料电池堆及系统供应商将率先受益,因此重点关注具备燃料电池系统整合能力及整车客户群体基础的供应商,如亿华通、重塑股份等。

2)2025-2030年(加速期)。随着基础设施加大普及、技术革新和成本下降推动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到2030年年销规模有望达到10万辆水平,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该阶段产业链上下游将迎来首次规模化放量,电堆、核心零部件及材料等都将受益此阶段规模增长,单位价值量角度建议首先关注空压机&氢循环(雪人股份、汉钟精机、金士顿、势加透博等)及储氢瓶(中材科技、中集安瑞科、国富氢能等),其次关注上游核心材料催化剂(贵研铂业、济平新能源等)及质子交换膜(东岳集团)。

风险提示

核心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基础设备配套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氢能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二:绿氢——风正帆悬,平价在望
作者:国联证券,吴程浩
时间:2021/6/8
页数:3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6081496678207_1.pdf?1623142030000.pdf

简介:
本篇系列报告重点探究绿氢在深度脱碳领域发挥的作用,以及绿氢的降本路径

中国承诺“双碳”目标,推动绿氢在脱碳领域规模化应用

随着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全社会生产资料将向着低碳化及净零排放方向发展,绿氢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终端应用场景的绿色二次能源,将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扮演深度脱碳的重要角色。根据氢能联盟数据,在碳中和情形下,预计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由目前的0.37亿吨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由目前的5%提升至20%,工业及交通将是主要增量领域。

到2030年可再生绿氢或将实现与灰氢平价

从当前绿氢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整体处于产业导入阶段,制约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在于制氢成本。通过对可再生电解水绿氢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拆解及预测,到2030年国内一些可再生资源优势区域,其绿氢成本将实现与灰氢(10元/kg左右)平价,到2040年则基本实现平价。

绿氢的大规模应用或将在2035-2040年实现

通过绿氢在各脱碳应用领域的成本竞争力分析,近5年绿氢将率先在供热和重卡行业得以应用;到2030年,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区域,绿氢成本可下探至与灰氢平价的水平,氢能在重型运输领域可实现价格竞争力;到2035年后,绿氢或将作为极具竞争力的能源在主流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

投资建议

结合绿氢成本预测及其在各脱碳应用领域的成本竞争力分析,从不同时间周期维度来看:

1)短期(2020年-2025年),绿氢产业链各环节都处于技术储备及降本突破阶段,产业尚不具备规模化经济能力,因此关注短期政策主推的方向,包括氢燃料电池重卡及燃料电池堆;

2)中期(2025年-2035年),绿氢成本已大幅降低,部分资源优势区可以实现平价,交通领域中重卡已具备规模化应用的基础,继续关注燃料电池车及电堆;工业领域中具备用氢基础且较早转型布局绿氢的龙头公司将因碳成本的提高而受益,关注提前布局绿氢产业的企业;

3)长期(2035年-2050年),氢能各产业链环节的成本、技术都将得到大幅改善,各环节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投资角度除了近中期已关注的方向,重点关注贯穿氢能产业链的关键设备,包括储氢罐、压缩机等,将伴随绿氢的规模化应用而得到数量级增长。

标的建议关注燃料电池龙头亿华通、已打通光伏制氢的宝丰能源、布局氢能炼钢的河钢股份、储氢罐的中集安瑞科、以及压缩机设备的汉钟精机。

风险提示

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不及预期;氢能应用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相关政策不及预期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