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深度报告】

已邀请:


标题: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成本上涨压力下,优选抗风险能力强的零部件公司
作者:东方证券,姜雪晴
时间:2022/3/21
页数:2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211553995711_1.pdf?1647874670000.pdf

简介:
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汽车零部件行业盈利承压。自2020年以来,钢、铝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成本端形成了压力,导致行业盈利能力下降。2020年1季度到4季度,冷轧板价格及LME铝价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汽车零部件行业毛利率逐渐下行,从2020年1季度的19.3%下滑至2020年4季度的18.6%,下降0.7个百分点。2021年原材料价格维持上涨趋势,2021年1-3季度零部件行业毛利率分别为18.8%、18.5%、18.4%,毛利率季度环比向下。

        上游成本上涨,零部件公司抗风险能力分化明显。2016Q4及2021Q3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两个阶段,对两个阶段中部分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表现进行分析,零部件公司抗风险能力分化明显。部分综合实力较强,能够获得较多客户及订单抵御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同时与上下游企业谈判转嫁成本压力,毛利率受影响较小。精锻科技、三花智控等在2016Q4阶段毛利率同比增幅大于1个百分点,华阳集团、均胜电子等企业在2021Q3阶段毛利率环比增幅大于1个百分点,华域汽车、拓普集团、广东鸿图等在两个阶段均实现毛利率提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一汽富维、福耀玻璃等在两个阶段的毛利率波动幅度均不超过1个百分点。兴民智通、华达股份、万丰奥威等在两个阶段的毛利率下滑幅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在上游原材料涨价时盈利能力承压较为显著。

        零部件公司对抗原材料成本上涨措施。面对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部分汽车零部件公司在做好自身降本增效的同时,能够采取联动调价机制、协商议价、价差补偿等措施向下游客户传导部分原材料成本压力,减轻原材料价格上涨对自身盈利能力的影响,如上声电子、拓普集团、精锻科技等。另外,通过产品、客户升级及产能利用率提升等对抗成本上涨压力,如上声电子、新泉股份等,预计其毛利率受影响相对较小。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在市场担心需求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下,从1月1日至3月18日,零部件板块下跌幅度达到17%,跌幅远超绝大多数行业,大部分零部件公司跌幅都在30%以上。现阶段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零部件行业盈利带来不利影响,拖累了行业盈利增长;但部分零部件公司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客户拓展及产能利用率提升等,对抗成本上涨压力,其盈利能力受影响相对较小。建议关注:新泉股份、上声电子、华阳集团、拓普集团、华域汽车、银轮股份、伯特利、岱美股份、星宇股份、继峰股份、德赛西威、爱柯迪、精锻科技、保隆科技等。

        风险提示

        原材料涨价幅度超预期的风险、汽车销量低于预期的风险、整车降价压力。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三:风再起时——政策能否再次刺激汽车消费?
作者:华西证券,崔琰,胡惠民
时间:2022/5/18
页数:2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181566294350_1.pdf?1652870926000.pdf

简介:
报告摘要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经济非常重要。目前,汽车行业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供需两弱的局面,多地正陆续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过去三轮政策刺激对汽车消费拉动明显,本文全面梳理过去汽车相关刺激政策,从目前的供需格局、库存及结构变化入手,深入分析与之前刺激背景的异同,并据此判断或有的政策窗口期,分析受益的细分行业。

过去刺激政策成效如何?

多种政策并行,组合拳提振终端需求。目前中国已经实施过三轮比较大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分别是:

1)2009年(5%)-2010年(7.5%)的购置税优惠,叠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老旧汽车提前报废补贴政策;

2)2015年10月-2016年(5%),2017年(7.5%)的购置税优惠,叠加老旧汽车提前报废补贴政策;

3)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及补贴期限延长,叠加二手车征税改革、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放宽限购等政策。2015年以后政策明显向新能源汽车倾斜。

汽车消费刺激经验成熟,卓有成效,这三轮强刺激政策均有效提升了国内汽车销量。2009年和2016年汽车销量分别突破1,000万辆和2,500万辆,同比增长45.5%、13.7%;2020年政策促进供给、需求端陆续改善,同时推动乘用车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中高端车型(20万元及以上)占比持续提升。汽车产销基数上行背景下,刺激政策边际效用有所减弱,结构性优化效应增强。

新一轮刺激预计和过去有何异同?

相比于上一轮政策刺激,目前乘用车需求并不悲观。区别在于:1)目前终端折扣率处于历史低位,政策的刺激有效性较强;2)目前库存较低,缺芯缓解下产销提升空间较大;3)新能源产品力驱动下,下沉市场的空间有望被快速打开。

限牌城市放宽限购,看好新能源指标放开。目前7个限牌省市中,广州、深圳已放宽指标,今年5-6月,广深分别在原有指标基础上增加3万辆、1万辆。预计后续其他限牌城市有望跟进,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此外,新能源乘用车需求快速增长,中长期纯电及插混的技术方案并行发展,预计一线城市新能源指标将有所放开,对混动的上牌限制或有所降低。

中国汽车理论报废值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或有政策刺激预计将撬动置换市场。根据我们测算,假设汽车使用11-14年间报废量占比为40%,2025年我国汽车报废量有望达到903万辆,对应2021-2025年CAGR为22.6%。目前地方政策加大对以旧换新/报废置换的补偿力度,我们认为有望加速引导老旧汽车进入报废期,带动置换需求的高速增长。

汽车下乡,进一步拓展下沉市场。置换与新能源双重需求叠加,新能源汽车有望加速拓展下沉市场。新能源乘用车在下沉市场增量空间广阔:2021年二线及以下乘用车占全国销量比重约66.4%,而新能源乘用车这一比重仅51.6%。现阶段下沉市场对新能源认可度较上一轮政策刺激时已大幅提升,有望在政策的刺激下迎来空间的快速提升。

汽车产业链将如何受益?

整车估值已接近2020年以来的底部区间,剔除比亚迪的传统车企板块PE(TTM)约15倍左右,电动智能推动整车商业模式大变革,科技属性和消费属性将愈发凸显,驱动估值重构,坚定看好自主崛起,借助变革实现品牌向上和市占率提升,推荐【比亚迪、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H】,受益标的【小康股份】。

考虑零部件与整车关联性较强,汽车刺激政策若落地,整车销量复苏驱动零部件共振,量价齐升进入良性循环,配套核心车企的优质自主零部件企业有望率先实现业绩修复,叠加原材料价格、汇率、运费、疫情等压制因素渐趋缓解,建议把握悲观情绪下的底部机会,坚定看好新势力产业链+增量部件,重点推荐:

1、智能驾驶-【伯特利、经纬恒润-W、德赛西威*】,受益标的【耐世特】;智能座舱:声学-【上声电子】、智能座椅-【继峰股份、上海沿浦】、天幕玻璃-【福耀玻璃】、车灯-【星宇股份、科博达】(德赛西威、福耀分别与计算机组、建材组联合覆盖)。

2、随着铝价趋于稳定,轻量化基本面有望拐点向上,叠加特斯拉引领一体压铸大趋势,加速行业扩容并提高行业集中度,推荐【文灿股份、爱柯迪】,受益标的【旭升股份】。3、新势力车型较传统燃油车迭代速度加快,供应链验证周期缩短,同时供应链趋于扁平化,驱动产业链公司的业绩增长曲线变得更为陡峭推荐特斯拉+新势力产业链:推荐【上声电子、拓普集团、新泉股份、文灿股份、隆盛科技】。

风险提示

政策刺激力度不及预期;汽车行业芯片供给短缺;原材料成本波动超出预期;汽车行业终端需求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一体化压铸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王琭
时间:2022/5/7
页数:7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071564089239_1.pdf?1651940306000.pdf

简介:
核心提要

汽车产业约每四十年出现一次生产制造革命,特斯拉引领当前新革命。从福特流水线生产到丰田精益生产,再到大众平台化模块化生产,每一次汽车生产革命的领导者均将在之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凭借4680CTC和一体化压铸两项重要技术创新,特斯拉正在引领汽车产业新一轮的生产制造革命。

4680CTC:将电池包集成到车体,并直接与座椅连接,高集成度使车辆降重10%,续航里程增加14%,零件减少370个,单位成本下降7%,单位投资下降8%。目前4680CTC已经在德州奥斯汀工厂量产落地。

一体化压铸:从ModelY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将零件数量由70个减少至1~2个后,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目前德州奥斯汀工厂的方案可将前&后地板零部件数量从171个减少至2个,焊接点数量减少超1600个。

新势力&传统主机厂跟进一体化压铸:

新势力:1)蔚来携手文灿股份,ET5采用一体化压铸后副车架;2)小鹏汽车携手广东鸿图,6800T底盘一体化结构件下线;3)高合汽车携手拓普集团,一体化超大压铸车身后舱下线,减重15~20%的。

传统主机厂:1)奔驰全球首发最新科研成果—VISIONEQXX,车身后部刚性大幅提高,有望减重15-20%;2)沃尔沃将对其瑞典工厂投资100亿瑞典克朗引进新技术和制造工艺,其中包括一体化压铸。

滑板底盘成为推动CTC和一体化压铸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滑板底盘是当前汽车行业最重要的革命性技术之一,涉及到底的技术包括:非承载式车身、线控底盘、集成式电驱系统、高度集成智能化模块。此外,在有限空间内提升动力电池的质量/体积能量密度,与CTC电池系统集成方案高度契合;高度集成后,底盘的结构更加复杂,一体化压铸能够更好匹配底盘工艺提升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自重大,续航里程提升倒逼车身轻量化发展。相比同级燃油车,纯电动车型重量约+19~32%,插混车型约+12~18%。为了提升能源效率、提升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发展成为必然。2019(第十三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中有数据显示,纯电动汽车整车重量每降低10%,平均续航里程将增加5~8%。

铝合金最具性价比,采用高压压铸更高效。以铝代钢可使白车身降重约1/3,但是铝金属①导热系数大,易造成焊缝性能下降、合金表面氧化层污染电极等问题;②热膨胀系数高易导致零件变形大。高压压铸效率高、加工零件壁厚小,是适用于铝合金的高效加工工艺。一体化压铸以高压压铸为基础,生产的部件内部不需要额外连接,工序大幅减少。此外,压铸废品材料利用率高达90%,远高于冲压&焊接钢制车身时60%-70%。

一体化压铸在汽车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扩展。我们认为,通过调整强度、拉伸率,压铸工艺将应用于更多结构件及覆盖件,电机和电池包外壳等更多车身之外的零部件将来均可采用压铸工艺制造。

一体化压铸件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大型压铸机:①系统复杂,对理论、经验以及制造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②“设计—试验—设计”周期长,时间成本高;③造价高昂,风险成本大。

2.材料配方:合金熔液需具备良好的流变性能、较小的线收缩率和较小的凝固温度区间,免热处理是关键。

3.压铸模具:压铸在温度、真空、成型方案、工艺参数、后处理等方面要求更高,模具更复杂。

4.工艺方法:高速充型特征易导致铸件失效,对全工艺要素均有较高要求。

一体化压铸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以下车体总成为例,相比传统冲压&焊接工艺,一体化压铸可大幅减少冲压、焊接使用量,加工工序从9道下降至2道;配套人工也相应削减,以45万辆年产能的工厂来算,工人将从120人降至30人;零部件数量从>370个降至2~3个,链接点数量下降减少,成本下降;工时从2小时降至180s,5台压铸机即可满足60万件年产能。

一体化压铸车身市场规模有望于2025年突破200亿元。以年产能50万件的车身后地板生产线来计算,传统冲压焊接工艺和一体化压铸工艺的成本分别为6.3亿元和4.8亿元,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单车可节约成本300元。我们预计2025年一体化压铸车身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15亿元,2021-2025年CAGR达132%。

投资策略和重点关注个股:特斯拉2021年全球交付量93.6万辆,同比+87%,2022年1-3月国产特斯拉销售182174辆,同比大增163%。4680CTC和一体化压铸是由特斯拉推动的汽车生产制造变革,对整个汽车产业链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国内供应商将充分受益,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从下游的整车厂到中游的铝压铸件供应商,再到上游的设备制造商和材料供应商,整个产业链积极布局一体化压铸,我们看好:

中游铝铸件供应商:一体化压铸工艺要求苛刻,筑就较高工艺技术壁垒,大型压铸设备和模具的成本高昂也构成一定的资金壁垒。重点推荐与优质主机厂客户绑定紧密的铝铸件供应商,推荐拓普集团、旭升股份、爱柯迪,关注广东鸿图、文灿股份、泉峰汽车等。

上游:1)材料供应商:免热处理的铝合金材料成为汽车大型压铸件制造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壁垒,关注立中集团。2)大型压铸机:大吨位压铸机是生产大型压铸件的硬件基础,压铸机的锁模力不断提升,国内具备大型压铸机研发制造的公司较少,关注力劲科技、伊之密(机械组覆盖)。

风险提示:一体化压铸技术应用拓展不及预期;特斯拉柏林工厂、德州工厂产能不及预期;特斯拉上海工厂扩产不及预期;汽车芯片短缺恢复不及预期;特斯拉全球销量不及预期;汽车零部件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际海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外疫情反复对产业链带来的影响;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新能源爆款车型系列四:延期的北京车展,加速的产业趋势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王琭
时间:2022/4/25
页数:2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251561432808_1.pdf?1650890999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车展延期不影响新品周期,新能源渗透率24.7%再创新高。原定于4月21日举办的2022年北京车展被延期,但各品牌的新品发布和上市并未受到严重影响。2022年3月,比亚迪驱逐舰05、蔚来ET7、智己L7上市,比亚迪汉DM-i及DM-p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比亚迪海豹、比亚迪护卫舰07、阿维塔11进入产品公示阶段。当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6.1万辆,同比提升117.5%,环比+43.5%;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24.7%,再创新高。

产业受疫情影响大,主机厂复工复产推动产业链复苏。国内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一汽系产量3月受影响最大;上汽系停工普遍于3月底和4月初开始,损失产量预计在4月上海数据中有明显体现;特斯拉上海工厂3月16和17日停产,之后3月28日起再次停产,4月19日特斯拉上海工厂8000名员工到岗,正式复工复产,马斯克在Q1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上海工厂Q2产量将与Q1持平,在Q3、Q4实现更高的产量。预计特斯拉、上汽、一汽等主机厂的复工复产将带动国内产业链的复苏,各主机厂也将加大产能利用率以弥补疫情期间的损失产量。

品牌车型集中度有所下降,特斯拉&比亚迪强者依旧。相比2022年2月,3月新能源车企CR2下降8.8pct,CR5下降1.8pct,CR10下降3.9pct;新能源车型CR5降低2.3pct,CR10降低4.4pct,CR15降低2.2pct,CR20降低0.3pct。我们认为,在终端涨价和新冠疫情等市场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特斯拉和比亚迪展现出强大市场韧性,销量表现最为稳定,而其他众多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则呈现较大波动,从而造成近两月集中度的较大变化。此外,我们认为集体涨价将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压力测试和洗牌,随着特斯拉和比亚迪整车产能的扩张,市场集中度预计将有进一步的提升。

11款新能源车型月销过万。根据乘联会批发量数据,3月,特斯拉ModelY、Model3,比亚迪宋DM、秦PLUSDM-i、汉EV、海豚、元Plus,五菱宏光MINIEV,奇瑞QQ冰淇淋,奔奔EV,理想ONE,供11款新能源车型销量过万辆。此外,比亚迪唐DM、小鹏P7、广汽AionY月销超9000辆,比亚迪秦PLUSEV、奇瑞eQ等月销超过8000辆。3月,比亚迪驱逐舰05、蔚来ET7、智己L7上市,比亚迪汉DM-i及DM-p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比亚迪海豹、比亚迪护卫舰07、阿维塔11进入产品公示阶段,理想L9正式发布,重磅新能源车型推出将大幅扩充产品矩阵,批量打造爆款车型。

纯电乘用车市场,相比上年12月,A00/A0级合计份额略有下降,B级提升较大。3月,纯电动乘用车批发量37.1万辆;其中,A00级批发量11.9万辆,份额32%;A0级批发量5.5万辆,份额15%;A级批发量8.2万辆,份额22%;B级批发量11.3万辆,份额30%。相比2021年12月,A00和A级份额占分别-0.87pct和-1.69pct,A0级份额+0.59pct,B级份额则+3.60pct提升较大。

5月将迎来经销商新一轮补库存高峰。2021年Q3汽车芯片供给趋紧,批发表现持续弱于零售,经销商库存系数走低,连续数月低于警戒线,并于9月达到最低点后开始回暖。今年3月,汽车产业受影响严重,库存系数环比略有下降,但仍高于1.5。我们认为,在3-4月全国汽车产量遭受明显损失的情况下,经销商库存将被快速消耗,5月将迎来经销商新一轮的补库存高峰。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主机厂复产复工带动产业复苏,反弹首推特斯拉产业链。2022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24.7%,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特斯拉、新势力的毛利率不断提升,特斯拉国产供应商业绩普遍快速增长;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NOA功能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引发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空间大。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推荐三条主线:

1、特斯拉产业链&零部件: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一体化压铸。推荐拓普集团、爱柯迪、银轮股份、旭升股份、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星宇股份、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关注新泉股份、文灿股份、华达科技、双环传动。

2、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智能定义汽车,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推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中科创达、法拉电子、菱电电控,关注伯特利、科博达、保隆科技、中熔电气、铜峰电子。

3、整车: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强车型周期OEM,推荐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关注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宇通客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若持续恶化,将对我国汽车出口造成影响;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及运费持续上涨的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新国潮系列:率先弯道超车,比亚迪告别纯燃油的启示
作者:平安证券,王德安,王子越,王跟海
时间:2022/4/11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111558567861_1.pdf?1649685513000.pdf

简介:
事项:

比亚迪近日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未来比亚迪汽车板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同日公司公告2022年3月新能源车产销突破10万台,创历史新高。

平安观点:

比亚迪绿色梦想初心不改,告别纯燃油水到渠成。目前比亚迪纯电车和插混车月销量均已突破5万台规模,将与特斯拉争夺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企TOP1。早在2008年公司就提出三大绿色梦想,造车近20载,绿色梦想初心不曾动摇,持续积累电动车产业链核心技术,实现了新能源车规模效应与品牌升级双突破,率先弯道超车。

行业时机成熟—混动车处于爆发临界点。驱动力由政策为主转向市场为主,新能源车渗透率进入加速期,截止2022年一季度末保有量占比仍低于3%。当前我国混动车基数小、空间大、场景适应性强,处于爆发式增长临界点,混动车将开启对纯燃油的全面替代。

自身实力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全面的品牌矩阵。比亚迪手握3张技术王牌,即刀片电池、DM-I混动、e3.0纯电平台,公司混动车产品矩阵及纯电轿车汉成功杀入合资燃油车腹地。王朝网和海洋网、全面的新能源整车价格带布局形成全线出击之势。汉已成功实现比亚迪品牌“腰部崛起”,e3.0平台新车海豹海狮蓄势待发。开放电动车供应链,实现配件中性化,配件造血利于降低自身单车成本,反哺研发进行技术迭代,形成正向循环。

加速混动车渗透利于实现品牌“腰部崛起”,传统车企部分车型或品牌实现全系混动时机已到。新能源车消费结构正从初期的“哑铃型”过渡到“纺锤形”,纯燃油的基盘大,可替代空间巨大。传统车企新能源车品牌急需实现“腰部崛起”,攻入家用车主流价格带。比亚迪已率先证明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车赛道可以实现规模与品牌弯道超车,当前其它传统车企纯电动品牌尚处细分市场探索期,加速混动车渗透利于更快实现品牌上攻。同一车型纯燃油车和插混车售价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清晰的品牌认知,传统车企部分车型或品牌实现全系混动时机已到。

投资建议:看好兼具主流价格带纯电车品牌和新一代混动技术的车企龙头,随着新一代混动车型大量上市,新能源品牌的“腰部崛起”有望加速到来,强烈推荐长城汽车(2333.HK),推荐吉利汽车(0175.HK),理想汽车(2015.HK)等。

风险提示:1)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供应链紧缺;2)原材料价格上涨超预期;3)国内疫情影响新能源车生产、物流和购买。4)传统车企新能源车品牌升级失败。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华为智选模式值得重视!
作者:东吴证券,黄细里,杨惠冰
时间:2022/4/11
页数:2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111558549470_1.pdf?1649684778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华为智选模式:全栈式智能化解决方案,渠道助力车企零售。 华为智选模式即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在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赋能车企。1)智能化:华为定位增量部件供应商,在构建全新一代“计算+通信”CCA 架构的基础上,提供 5 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以及传感器+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等全套智能化部件; 2)渠道:华为渠道网络完善,赋能车企终端零售。截至 2021 年 4 月,华为在中国拥有超过5000 家高端体验店以及超过 6 万家零售与服务网点,完善的终端渠道建设与终端营销经验为车企提供助力,有助于提高合作车型的品牌力和销量表现。

华为智选模式主要合作车企小康股份: 生产制造能力提供合作基石,新能源技术储备深厚。小康股份为集乘用车、商用车、动力总成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汽车制造企业。小康生产制造能力提供合作基石,新能源技术储备深厚。 1)生产能力: 小康股份拥有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整车生产制造经验丰富。公司在重庆两江、双福等地拥有多处生产基地,同时位于重庆两江的数字化工厂采用工业4.0 标准进行建设,实现高度的自动化。2)研发能力:公司持续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形成系统性研发能力。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驱动技术,自研拥有出色加速及高速性能的 250kW 交流异步电机,公司培育并形成高性能的智能增程核心技术。

稳步推出合作车型,智能化性能突出。1)SF5:SF5 动力+操控性能突出,智能化驾驶+智能座舱配置齐全。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 双电机系统+全铝合金底盘,操控性能超越竞品。同时搭载 Hi-Car 车机系统语音交互,智能音响系统带来沉浸式体验,多项舒适性功能同步装车。 2)问界M5:2021 年小康与华为共同发布高端智慧汽车品牌 AITO , 2021 年 12月发布 AITO 首款量产中型豪华 SUV 问界 M5。内饰方面,问界 M5 车内布局简约自然;动力性能方面,问界 M5 采用 HUAWEI DriveONE 纯电驱增程平台,可同时兼顾动力与续航;辅助驾驶方面,问界 M5 采用“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感知方案,拥有 L2+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智能座舱方面,问界 M5 为首款搭载华为 Harmony 智能座舱的车型,实现与人、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进行无缝流转的超级终端,实现车联万物的便捷。

投资建议:华为智选模式值得重视! 建议关注小康股份合作伙伴的投资机会。2022-2025 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 15%突破至 50%+的黄金时期,也是商业模式创新期!华为与小康的创新合作模式正处于 0-1阶段的重要验证期,对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的投资机会值得重视。

风险提示: 疫情控制进展低于预期;芯片/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不稳定;合作关系稳定性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增速低于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与零部件行业深度报告-统筹发展和安全专题研究:加快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的布局
作者:东方证券,姜雪晴
时间:2022/4/8
页数:3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81557989478_1.pdf?1649425286000.pdf

简介:
俄乌冲突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安全敲响了警钟。俄乌冲突爆发后,线束龙头莱尼在乌克兰的分工厂关闭,线束工厂的停工对欧洲汽车供应链造成了直接冲击,大众茨维考工厂以及德累斯顿玻璃工厂分别被迫停工,保时捷、奥迪、奔驰等厂商的欧洲工厂也将被迫减少产量。除了线束外,乌克兰是氙、氪、氖等电子特气的出口大国,电子特气在 IGBT、 MEMS 及电源管理芯片等汽车芯片的生产中不可或缺;若俄乌冲突延续,或将使得全球汽车芯片供应紧张。中国尚未实现汽车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特别是智能汽车方面,在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细分领域仍然依赖外资, 2015-2021 年汽车零配件进口金额从 1710.29 亿元提升至 2437.16 亿元, CAGR 为6.1%,零部件进口依赖程度仍然较高,需要在这些短板领域加快国产替代步伐。

智能汽车是发展趋势,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是核心。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时代来临,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将成为智能汽车的两大竞争领域,国内自主整车厂商和新势力有望通过在两大领域的配置升级和功能进化,实现自主品牌向上发展;布局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零部件供应商将迎来国产替代机遇。

智能座舱:芯片、操作系统等需要加快自主替代。 在智能座舱产业链中,国内供应商在车机、液晶仪表、 HUD、 座舱应用软件领域已较为成熟,座舱芯片、操作系统等仍然由外资厂商掌控。座舱 SoC 芯片是智能座舱的核心,高通凭算力及先发优势占据龙头地位, SA8155P 成为中高端车型主流座舱 SoC。华为、芯驰科技、芯擎科技为代表芯片厂商积极布局座舱 SoC 领域,芯片产品将于 2022 年进入量产。目前基础型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中 QNX 占 43%, Linux+Android 约占 35%。阿里巴巴、华为等积极研发车载操作系统,开发基于 Linux 的定制型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出独立自研的车载 OS 内核,有望打破基础操作系统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智能驾驶:激光雷达、高算力智能驾驶芯片及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需加快国产替代。在感知系统:激光雷达国外企业占据优势,急需国产替代。决策系统:高算力智能驾驶芯片及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核心。 Mobileye、英伟达、高通等外资厂商推出满足 L4 级自动驾驶的芯片产品,特斯拉则自研芯片。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自研高算力智能驾驶芯片。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汽车智能化计算中枢,德赛西威、东软集团、经纬恒润、 华为、百度及宏景智驾、创时智驾等企业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领域展开布局。线控转向:外资厂商布局较早,关键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线控制动:国内企业已布局,已获得车企定点量产。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在电动车渗透率逐渐提升过程中,未来智能汽车渗透率也有望逐年提升,现阶段,智能汽车核心部件仍需要进口,积极布局激光雷达、智能座舱、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智能汽车域控制器的公司有望受益,建议关注:上声电子、华阳集团、拓普集团、德赛西威、 经纬恒润、 伯特利、华域汽车、星宇股份、保隆科技等。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汽车需求、智能汽车推广进程低于预期、企业自身智能汽车进程低于预期、疫情控制时间不确定性影响汽车需求。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新能源爆款车型系列三:从爆款车型集中度提升看集体涨价影响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王琭
时间:2022/4/6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061557551231_1.pdf?1649253883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品牌和车型集中度持续提升。对比去年12月,2022年2月新能源车企CR5提升7.4pct,CR10提升5.6pct;新能源车型CR5提升3.8pct,CR10提升6.8pct。我们认为,这与新能源汽车集体涨价带来的影响有关。今年以来,各车企陆续上调旗下新能源汽车售价以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涨幅普遍在5%-15%区间,头部车企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当前特斯拉Model3和ModelY交付周期进一步延长至20-24周和10-14周,在手订单持续增长;比亚迪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87473辆,1-2月累计180574辆,同比增长490.6%。我们认为,集体涨价将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压力测试和洗牌,市场份额将向头部车企进一步集中。

2月6款新能源车型月销过万。根据乘联会批发量数据,2月,特斯拉ModelY、Model3,比亚迪宋DM、秦PLUSDM-i、唐DM,五菱宏光MINIEV月销过万辆。此外,比亚迪汉EV、海豚、秦PLUSBEV,理想ONE月销超过8000辆,QQ冰淇淋月销超过6000辆。3月,比亚迪驱逐舰05、蔚来ET7、智己L7上市,比亚迪汉DM-i及DM-p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比亚迪海豹、比亚迪护卫舰07、阿维塔11进入产品公示阶段,理想L9正式发布,重磅新能源车型推出将大幅扩充产品矩阵,批量打造爆款车型。

特斯拉和比亚迪的领先优势放大。对比去年12月,在2月轿车、SUV的批发量TOP5中,比亚迪分别占3席和2席,在TOP10中分别占4席,优势明显;特斯拉Model3和ModelY继续保持强劲实力,分别拿下轿车和SUV的销冠。此外,轿车TOP10中,仍有6款为A0/A00级轿车,包括宏光MINIEV、比亚迪海豚、QQ冰淇淋、奔奔EV、奇瑞eQ、欧拉好猫。

经销商库存系数恢复至警戒线以上。2021年Q3汽车芯片供给趋紧,批发表现持续弱于零售,经销商库存系数走低,连续数月低于警戒线,于9月达到最低点后开始回暖,直到今年2月升至1.85,环比+0.39,恢复至警戒线以上,并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产业变革的α,时代浪潮的β。2022年2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21.6%,汽车产业变革,特斯拉、新势力的毛利率不断提升,特斯拉国产供应商业绩普遍快速增长;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NOA功能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引发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空间大。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推荐三条主线:

1、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智能定义汽车,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推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中科创达、法拉电子、菱电电控,关注伯特利、科博达、保隆科技、中熔电气、铜峰电子。

2、特斯拉产业链&零部件: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一体化压铸。推荐拓普集团、爱柯迪、银轮股份、旭升股份、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星宇股份、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关注新泉股份、文灿股份、华达科技、双环传动。

3、整车: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强车型周期OEM,推荐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关注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宇通客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若持续恶化,将对我国汽车出口造成影响;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及运费持续上涨的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新能源汽车集体涨价怎么看?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王琭
时间:2022/3/24
页数:3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241554696726_1.pdf?1648143586000.pdf

简介:
2022年以来,各车企陆续上调旗下新能源汽车售价以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涨幅普遍在5%-15%区间。特斯拉调价最为频繁,自2021年起已数次调价,2021年12月31日Model3后轮驱动板/ModelY后轮驱动版分别涨价1万/2.1万元,2022年3月10日Model3高性能版、ModelY长续航版及高性能版各涨价1万元,并在3月15日又分别涨价1.8、1.8、2万元。

整车涨价主要原因:

补贴退坡:新能源车补贴退坡,较去年下滑30%,政策红利逐渐消失,主机厂部分成本转移至消费者,中低端车型影响更大。

芯片短缺:俄乌冲突对于芯片供应的影响相对有限,全球主要芯片相关厂商供应链暂未受到影响。2022年2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85,恢复至警戒线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芯片短缺情况的逐步恢复。原材料涨价:2021年起至2022年3月17日,碳酸锂价格上涨879%,镍价格上涨72%。2021年7月起我国汽车市场终端折扣率逐渐收窄,且市场价格指数在98.5%~100%范围波动,高于2020年同期3~4pct。

涨价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有限:

燃油涨价抬高燃油车用车成本:以城市工况下平均油耗量9L/100公里,年行驶里程1~1.5万公里计算,当前价格下95号汽油车年燃油成本较去年同期提升1449~2174元,92号汽油车年燃油成本较去年同期提升1359~2039元。

优质品牌需求持续旺盛:当前特斯拉Model3&Y交付周期进一步延长至16~20周,在手订单仍保持较高水平。特斯拉自2021年起数次涨价后依然能保持终端需求的不断提升,足以证明优质品牌能够较好消化涨价对销量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涨价潮将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洗牌,市场份额将向优质品牌进一步集中。

DM-i技术为代表的插混车型颇具成本优势:比亚迪宋PLUSDM-i和唐DM-i车型和其对应燃油车型价差分别缩小至3.1万元和2.4万元;新车型汉DM-i百公里亏电油耗4.2L,起售价21.68万元,相比老款DM车型更具性价比优势。

涨价不影响新能源发展大趋势:参考豪华市场零售量及价格指数历史走势,折扣收窄对终端销量短期内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认为,提价往往影响消费者短期决策,从中长期看,消费者心理价位预期也将随市场价格整体环境变化而改变。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依然保持强劲:2022年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3.4万辆,同比+184.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2.1万辆,同比+182.2%。2020年1月-2022年2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4%提升至的19.2%,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从2.6%提升至21.6%,均创下历史新高。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产业变革的α,时代浪潮的β。2022年2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提升至21.6%,汽车产业变革,特斯拉、新势力的毛利率不断提升,特斯拉国产供应商业绩普遍快速增长;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NOA功能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引发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空间大。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推荐三条主线:

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智能定义汽车,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推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中科创达、法拉电子、菱电电控,关注伯特利、科博达、保隆科技、中熔电气、铜峰电子。

特斯拉产业链&零部件: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一体化压铸。推荐拓普集团、爱柯迪、银轮股份、旭升股份、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星宇股份、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关注新泉股份、文灿股份、华达科技、双环传动。

整车: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强车型周期OEM,推荐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关注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宇通客车。

风险提示:疫情恢复低于预期;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的风险;全球缺芯情况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及运费持续上涨;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发展进度不及预期;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全球宏观经济不及预期;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达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特斯拉系列报告八:特斯拉中国、北美、欧洲三大市场展望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王琭
时间:2022/3/18
页数:1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181553344356_1.pdf?1647598302000.pdf

简介:
2月国产特斯拉批发56515辆,出口占比58.9%。2022年2月,国产特斯拉批发量56515辆,同比+208.52%,环比-5.56%。其中,内销23200辆,同比+26.7%,环比+19.92%;出口33315辆,环比-17.74%。2月国产特斯拉仍以出口为主,出口占比58.9%。1-2月国产特斯拉销售116360辆,同比大增244%,上海工厂承担了供应欧洲和亚洲市场任务,其每季度前两个月主要用于出口,而最后一个月将主要用于内销。

国产ModelY批发量3.2万辆,MY/M3批发量比值达1.34。分车型来看,2月国产Model3批发24112辆,同比+76.15%,环比-9.18%;国产ModelY批发32,403辆,同比+599.8%,环比-2.7%。2月国产ModelY/Model3的月度批发量比值为1.34,2022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将迎来扩产,ModelY销量也将随产能增加而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2022年内销量MY/M3比值将提升到2。

Model3出口19505辆,继续贡献主要出口量。2月,国产特斯拉出口33315辆,其中Model3出口19505辆,继续作为主要出口车型,出口占比80.9%;ModelY出口13810辆,出口占比42.6%。根据月度出口量数据统计,在特斯拉出口量的季度周期性变化中,Model3的出口占比区间在0-100%,季度峰值在90%左右;ModelY的出口占比区间在0-50%,季度峰值在50%左右;Model3&Y合计出口占比区间在0-75%,季度峰值在70%左右。本季度1月的出口峰值67.7%不及前两个季度峰值的73.9%、74.8%,而2月出口占比58.9%却明显高于上一季度同期(2021年11月)出口占比40%,我们认为这是对1月出口量的补充。

ModelY内销18593辆,有望成为SUV销冠车型。2月,Model3与ModelY内销分别为4607/18593辆,同比+26.65%/+301.58%。根据乘联会,ModelY位居新能源SUV第二、高端SUV第一。我们预测,2022年ModelY内销达到40万辆,有望成为全市场SUV销冠车型。

特斯拉北美销量4.5万,同比翻番,ModelY连续6个月销量过2万。2月,特斯拉北美销量45372辆,同比+100.44%,最畅销车型ModelY销量22094辆,已连续6个月销量超2万。具体到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特斯拉以43742辆的销量成绩再次超过丰田位列第一;当月ModelY在美销量21242辆,Model3实现销量16000辆。

特斯拉欧洲销量滞后上海工厂出口2个月,柏林工厂投产加速特斯拉欧洲市场放量。2月,Model3和ModelY欧洲销售量分别为4632/3317辆,在完全依赖进口的情况下,特斯拉在欧洲销量于2021年9月/12月分别达到33885/35089辆,分别位列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第4/6位。Model3多次拿下欧洲新能源车市场销冠,2021年12月,Model3欧洲销量26105辆,是第二名雷诺ZOE(11504辆)的2.27倍;当月ModelY销量达8823辆,位列第四名。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月度销量呈现明显的季度性波动,这与国内出口比例的季度性波动明显对应,时间差约两个月。在欧洲市场中,Model3是特斯拉主力销售车型,这一方面由于ModelY进入欧洲市场较晚,另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工厂的ModelY要优先满足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出口欧洲产能有限。随着德国柏林工厂将于3月22日开始交付ModelY,我们预计ModelY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将快速提升并超过Model3,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增长潜力也将被释放。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特斯拉2021年全球交付量93.6万辆,同比+87%,2022年1-2月特斯拉国产销售116360辆,同比大增244%。特斯拉产业链核心供应商,量价齐升。特斯拉通过赋能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国产供应商,不断拓品类,系统集成能力增强,从而推动了配套的单车价值量提升,这与传统OEM供应体系正好相反。这一趋势也会体现在新势力的供应体系变革中。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重点关注个股: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一体化压铸,将推动下一阶段特斯拉浪潮。我们预计,2022年会批量出现:特斯拉成为第一大客户,新势力进入前五大客户的特斯拉产业链国产供应商。推荐拓普集团、银轮股份、旭升股份、爱柯迪、华域汽车、三花智控、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关注文灿股份、华达科技、星宇股份、双环传动。

风险提示:特斯拉柏林工厂、德州工厂进展不及预期;特斯拉上海工厂扩产不及预期;汽车芯片短缺恢复不及预期;特斯拉全球销量不及预期;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空气悬架:电动智能催化,国产替代加速
作者:国盛证券,丁逸朦,刘伟
时间:2022/3/14
页数:3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141552507599_1.pdf?1647256210000.pdf

简介:
空悬提升驾驶体验,核心部件具备国产化潜力。空悬赋予悬架智能调节功能,助力提升驾驶体验,消费者关注高、选配意愿强。将空悬的控制算法、路面信息及驾驶习惯有效整合,是未来的主要方向。目前,高频电子减震器还在快速迭代,供气单元、空气弹簧的技术方案与配套体系相对成熟,国产化潜力大。

电动智能催化,空悬加速渗透。空悬匹配自主品牌高端化的诉求,顺应新一代智能架构趋势,车企研发意愿强,新车搭载价格持续下探。主机厂通过数据解耦的方式,实现软硬件分离,大幅降低纯硬件采购成本,国产化后,空悬配置成本有望从1.0-1.5万元降至8000元以内。2025年,我们预计国内渗透率有望提升到10%,市场空间突破200亿元,复合增速达32%。

外资垄断打开,国产供应商订单不断。外资龙头本土化率低,仅大陆、威巴克在国内建厂,产能布局不足。在主机厂软硬件解耦+核心软件自研的趋势下,纯硬件供应难度大幅降低,国产供应商在成本控制及快速反应上优势明显,目前已在自主品牌及新势力里实现快速突破,持续斩获多款重磅车型订单。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产品不断成熟叠加新的产能释放,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投资建议:行业需求渐起,龙头订单逐步量产,建议关注在核心技术、客户层面优势明显的企业:中鼎股份、保隆科技、拓普集团、天润工业、科博达。

风险提示:销量受疫情、供应链影响不及预期,新车发布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2022年最大黑马或是理想汽车及其产业链!
作者:东吴证券,黄细里,杨惠冰
时间:2022/3/13
页数:17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121552206291_1.pdf?1647167166000.pdf

简介:
复盘智能手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机会。 手机与汽车两者异曲同工之处:科技与消费是一对孪生,产业链最优秀的公司一定是做到了两者最完美的结合。【渗透率】是贯穿智能手机十年投资的第一指标。 15%-40%-70%是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过程中三个关键节点,代表着需求增速-竞争格局-估值体系转换,是指导投资的第一重要指标。导入期-成长初期-成长后期-成熟期都会存在不一样的机会。消费品特性是任何一个品牌无法覆盖所有人群,每一个手机厂商的打法均有能力边界且需进化。供应链优秀公司成长的路径:单品类做成 NO.1—平台化复制优势。

复盘 2019-2021:汽车变革 0-1 阶段的投资机会结束。 Model 3 是这 3 年行情的灵魂。 2019 年见证特斯拉的“起死回生” 并带来了其产业链机会-宁德时代+拓普集团。 2020 年是以特斯拉为中心的第一次扩散行情,核心是整车行情,见证了新势力“起死回生”,长城汽车“自我革命”,比亚迪“刀片电池”。 2021 年是以特斯拉为中心的第二次扩散行情,从特斯拉到自主品牌产业链,缺芯因素进一步催化了国产替代速度,前段核心是整车行情,后段核心是零部件行情。零部件见证了以【伯特利】为代表的多个细分领域龙头雏形展露。电动化是这 3 年行情的主角,智能化依然是配角。美股【英伟达】 +A 股【德赛西威】是智能化这 3 年龙头标的,但相比电动化核心主角依旧稍有逊色。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5%是分界点意味着汽车变革实现 0-1 阶段,开启未来 5 年 1-10 阶段。

展望到 2025 年:如何去选汽车变革 1-10 阶段最佳受益者? 这个阶段最重要特征是:供不应求或是常态!产品为王,产能为王! 最值得投资的赛道在: 1)整车赛道的领导品牌,第二品牌和第三品牌。第二品牌和第三品牌的投资机会尤其需要重视,自主品牌中一定会先跑出来 1-2 家。2)汽车关键技术的第三方供应商龙头。电池赛道格局已经比较确定。AI 芯片赛道会逐步清晰。 3) 非核心硬件的汽车模块化供应商。

当前 2022 年:最大黑马或是理想汽车及其产业链! 2022 年是本轮汽车变革承上启下的年份。一季度这波回调为真正符合产业趋势具备长跑实力的个股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站在目前时点(2022 年初), 2022 年我们选股的 2 条标准: 1)寻找特斯拉之外的新能源第二品牌! 2)寻找缺芯持续受益品种!而我们答案是: 2022 年最大黑马或是理想汽车及其产业链!理想 L9 或是 2022 年最大新能源爆款!理想 L9+ONE 正在开创【家庭用户豪华车】全新品类,爆款程度值得高度重视!这条产业链最优配置组合【理想汽车+德赛西威+爱柯迪】。其次相关零部件【拓普集团+伯特利+华阳集团+保隆科技+中鼎股份+继峰股份+沪光股份+旭升股份】等。整车板块其他个股【比亚迪+小鹏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

风险提示: 整车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芯片供应短缺超出预期,智能驾驶行业发展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从电动化龙头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进化之路
作者:平安证券,王德安,王跟海
时间:2022/3/8
页数:2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081551374316_1.pdf?1646756512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技术与产品驱动,龙头新能源车企进入全新上升周期。我国新能源车消费进入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阶段,比亚迪通过领先的电动车技术积累及丰富的新能源车产品突破原有品牌天花板,实现了产销规模的跃升,手握核心技术底座—如刀片电池、经多轮迭代的混动系统、e3.0全新电动车平台,实现2C端赋能自身整车品牌,2B端向行业开放新能源车产业链资源,实现更强规模效应和更强市场竞争力。

自主车企推出新一代混动系统车型,加速对燃油车替代。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自主车企纷纷推出全新一代混动车型,以高热效率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为核心的新一代混动系统有着优秀的馈电油耗表现,部分品牌的混动车型价格门槛下探至10万元左右。长期看纯燃油车将被混动车和纯电车替代,但各车企混动车定价策略和产品策略各异,燃油车占比小及拥有电动车产业链核心资源的车企将取得发展先机。

车企探索新能源车细分赛道,新能源车龙头已全面出击。凭借DM-i混动系统、e平台3.0、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比亚迪新能源车已全面出击,在2022年继续推出多款车型,涵盖各类主流价格带。相较而言,其它车企多处于以个性化标签进行新能源车赛道切入期的发展阶段,新能源车的品牌基座尚不足够稳固。

投资建议:看好自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变革中的崛起,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资源的新能源龙头将持续受益。2022年车企进入高端智能电动品牌兑现期,重磅智能化新车和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将迎来市场检验。在上游涨价及紧缺的背景下,电动车品牌上探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看好品牌塑造成功、智能化自研能力且功能落地迅速的车企,强烈推荐长城汽车(2333.HK),推荐吉利汽车(0175.HK)、上汽集团和小鹏汽车(9868.HK)。推荐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电池及其材料企业,强烈推荐宁德时代、当升科技和杉杉股份,推荐璞泰来、新宙邦。软件定义汽车加速,域控制器、智能车操作系统等软硬件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强烈推荐中科创达,建议关注德赛西威。

风险提示:1)芯片短缺影响超预期;2)原材料价格上涨超预期,削弱车企盈利能力;3)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及预期;4)探索个性化路线的新能源品牌塑造不及预期;5)搭载大算力芯片的车型推出后销量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新能源爆款车型系列二:车型集中度下降,品牌集中度趋稳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
时间:2022/3/2
页数:2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021550080011_1.pdf?1646213994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根据乘联会批发量数据,2022年1月共8款新能源车型月销破万辆,分别为特斯拉Model3、ModelY,比亚迪汉EV、宋DM、秦PLUSDM-i、海豚,理想ONE和五菱宏光MINIEV。此外,还有数款新能源车型批发量表现较为出色,如奇瑞QQ冰淇淋、奇瑞eQ、奔奔EV、欧拉好猫、比亚迪唐DM、比亚迪秦PLUSBEV等车型均有较大潜力冲刺月销过万辆的目标。我们预计,随着比亚迪汉DM-i、比亚迪驱逐舰05、蔚来ET7/ET5、小鹏G9等重点车型在2022年上市,以及北京车展更多重磅车型首发,新能源爆款车型将大幅扩充,推动市场持续高增。

在1月轿车和SUV各自批发量TOP5中,比亚迪均占3席,在TOP10中均占4席,优势愈加明显;特斯拉两款车型Model3和ModelY实力依旧,ModelY继续保持新能源SUV销量冠军位置。此外,在新能源轿车批发量TOP10中,6款为A0/A00级轿车,包括宏光MINIEV、比亚迪海豚、QQ冰淇淋、奔奔EV、奇瑞eQ、欧拉好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增换购用户比例逐步提升的影响。

新能源车型集中度快速下降,车企集中度趋稳。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更加多样化,市场内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市场份额逐渐分散。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TOP10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从58.4%下降至44.8%。相比于新能源车型集中度的快速下降,车企的集中度则相对稳定的多,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CR10从78.1%下降至71.7%,而CR5仅从59.7%下降至55.2%,头部效应明显。我国众车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快速发展和进步,各自的竞争力将不断走向分化,格局也将逐渐清晰和优化。

2022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TOP15的车企中,比亚迪继续大幅领先,奇瑞成黑马位列第三,新势力拿下1/3的席位。比亚迪凭借着王朝网和海洋网两大系列的出色表现继续及绝对优势领跑新能源终端零售量排行榜;奇瑞凭借QQ冰淇淋、eQ两款车型的出色表现,成为当月黑马,位列排行榜第三;新势力中,小鹏(第7名)、理想(第9名)、哪吒(第10名)、蔚来(第12名)、零跑(13名)5家企业上榜,在TOP15中拿下1/3的席位,表现亮眼。在这15家车企中,仅有3家为外资/合资车企,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明显。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产业变革的α,时代浪潮的β。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19%,汽车产业变革,特斯拉、新势力的毛利率不断提升,特斯拉国产供应商业绩普遍快速增长;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NOA功能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引发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空间大。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推荐三条主线:

1、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智能定义汽车,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推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中科创达、法拉电子、菱电电控,关注伯特利、科博达、保隆科技、中熔电气、铜峰电子。

2、特斯拉产业链&零部件: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一体化压铸。推荐拓普集团、爱柯迪、银轮股份、旭升股份、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星宇股份、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关注新泉股份、文灿股份、华达科技、双环传动。

3、整车: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强车型周期OEM,推荐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关注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宇通客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若持续恶化,将对我国汽车出口造成影响;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及运费持续上涨的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汽车与零部件:智能手机深度复盘对整车格局启示(下)
作者:东吴证券,黄细里,杨惠冰,谭行悦
时间:2022/2/28
页数:7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2281549779531_1.pdf?1646086010000.pdf

简介:
回看智能手机行业渗透率以及公司关键时间节点:1)苹果站在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爆发的起点,渗透率为10%左右(2017年),从软件和硬件的角度,定义何为“智能手机”;2)三星站在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爆发的起点,以硬件持续迭代升级+供应链高度垂直整合时刻对标苹果,持续跟随;3)小米站在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爆发的起点,全球渗透率为15%左右(2010年),以创始人的互联网运营思路为核心,定义何为“互联网智能手机”;4)OV站在全球智能手机蓬勃发展前期,渗透率25%左右(2011年),迅速找准自身“拍照/音乐/快充”等特色,并辅以地毯式营销,定义何为“有特色的高性价比智能手机”;5)华为站在全球智能手机增速最快的时期,渗透率50%左右(2013年),以硬核技术为背书,性价比+品牌+营销多维并进,成功介入。

渗透率维度:依据渗透率进行划分,全球以及国内智能手机发展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15%导入期:需求端:市场依然以功能机为主,智能机仅为少数高消费、追求个性化的群体所接纳;供给端:主流厂商在技术实力上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但整体变革驱动较弱。2)15%~40%成长初期:需求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的革命性产品出现引爆市场;供给端:新进入者增加与传统品牌厂商同台竞技,技术变革速度较快,未完成转型的传统品牌厂商先一步被市场淘汰。3)40%~75%成长后期:行业红利驱动下的野蛮生长光环逐步褪去,需求端,消费者充分认可智能机的使用体验,并且对质量和性价比提出更高要求,品牌优势积累迅速;供给端,山寨机优势不再,有实力的厂商分别以性价比、技术、渠道等挤压尾部份额,淘汰赛进一步加剧。4)75%~85%+成熟期:智能手机基本完全普及,龙头逐步集中化。

竞争格局维度:渗透率四个阶段背后是本轮智能手机变革的演变节奏:新旧势力开始交锋——新势力进旧势力退——新势力淘汰赛——洗牌结束格局稳定。细数玩家来看,1)全球市场:第一阶段诺基亚独占鳌头,第二阶段苹果、三星进军,诺基亚颓势显现。第三阶段诺基亚退出,三星成为龙头,中国品牌小米、OV/华为逐渐提升,第四阶段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V格局基本确定。2)国内市场:第一阶段以诺基亚独占鳌头,第二阶段苹果、魅族、小米、OV、华为、中兴、酷派、联想等涌现,第三阶段洗牌加剧,中华酷联时代已过,玩家过滤,第四阶段苹果、华为、小米、OV格局稳定,龙头集中度逐渐提升。

竞争核心要素:1、软件开发实力以及生态架构能力;2、硬件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以及产品差异化定义能力;3、终端渠道营销能力。变革初期要素1更重要,决定生存(主要由于软件体验是智能机相对功能机核心改变);变革中期要素2和3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三者共同决定盈利性和发展持续性(产品技术逐渐成熟,考验后期实力)。

影响渗透率关键变量:1、定义行业标准的爆款产品出现引爆消费市场热潮情绪;2、行业端技术成熟,成本下降,核心限制的瓶颈被解决。

2007-2017十年智能手机厂商复盘:软件-硬件-渠道三方面缺一不可。每一个打法均有能力边界。

苹果:软硬件闭环全能铸造高壁垒。作为行业引领者,苹果具备最强综合能力,不仅具备软件闭环模式,硬件层面具备掌握全球最有供应链且芯片自我设计能力,加上渠道的良好管控,从而确保高端市场龙头且强盈利能力。

三星:垂直高度整合硬件产业链。依托三星集团能力,以硬件强把控为导向实施跟随并超越战略,全周期跟随苹果,并价格下探至中低端市场,利用硬件优势实现全价格带覆盖。

小米:“铁人三项“造就核心竞争力。”软件+硬件+互联网”为小米铁人三项,软件+硬件保障产品质量,互联网思路帮助打造小米从品牌定位到产品营销方式的全面差异化竞争要素。

华为:持续研发投入实现硬科技转型。前期错过多次行业风口期,后期以强大投入决心和研发实力迅速跟进,软件+硬件+品牌形象宣传+渠道布局等各领域实力全面跟随学习并超越。

OV:线上线下地毯式营销渠道制胜。硬件优势基础上持续补缺软件的短板,打造对标特定领域的差异化产品,并利用渠道布局优势以地毯式营销方式进行推广,借助中低端需求市场爆发而崛起。

综合而言,技术创新是手机厂商存活的根本。满足用户高性价比需求——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给用户创造更好生活方式,层次越高的厂商获得品牌溢价更高。

投资建议:复盘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变迁,坚定看好未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大行情。整车板块推荐【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关注【蔚来汽车+小康股份+江淮汽车】。零部件板块推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伯特利+拓普集团+福耀玻璃+中国汽研+爱柯迪+华域汽车】,关注【星宇股份+继峰股份+均胜电子+旭升股份】。

风险提示:乘用车需求复苏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低于预期;智能化增速低于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与零部件:智能手机深度复盘对整车格局启示(上)
作者:东吴证券,黄细里,杨惠冰,谭行悦
时间:2022/2/28
页数:7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2281549765694_1.pdf?1646080116000.pdf

简介:
渗透率维度:依据渗透率进行划分,全球以及国内智能手机发展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15%导入期:需求端:市场依然以功能机为主,智能机仅为少数高消费、追求个性化的群体所接纳;供给端:主流厂商在技术实力上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但整体变革驱动较弱。2)15%~40%成长初期:需求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的革命性产品出现引爆市场;供给端:新进入者增加与传统品牌厂商同台竞技,技术变革速度较快,未完成转型的传统品牌厂商先一步被市场淘汰。3)40%~75%成长后期:行业红利驱动下的野蛮生长光环逐步褪去,需求端,消费者充分认可智能机的使用体验,并且对质量和性价比提出更高要求,品牌优势积累迅速;供给端,山寨机优势不再,有实力的厂商分别以性价比、技术、渠道等挤压尾部份额,淘汰赛进一步加剧。4)75%~85%+成熟期:智能手机基本完全普及,龙头逐步集中化。

竞争格局维度:渗透率四个阶段背后是本轮智能手机变革的演变节奏:新旧势力开始交锋——新势力进旧势力退——新势力淘汰赛——洗牌结束格局稳定。细数玩家来看,1)全球市场:第一阶段诺基亚独占鳌头,第二阶段苹果、三星进军,诺基亚颓势显现。第三阶段诺基亚退出,三星成为龙头,中国品牌小米、OV/华为逐渐提升,第四阶段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V格局基本确定。2)国内市场:第一阶段以诺基亚独占鳌头,第二阶段苹果、魅族、小米、OV、华为、中兴、酷派、联想等涌现,第三阶段洗牌加剧,中华酷联时代已过,玩家过滤,第四阶段苹果、华为、小米、OV格局稳定,龙头集中度逐渐提升。

竞争核心要素:1、软件开发实力以及生态架构能力;2、硬件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以及产品差异化定义能力;3、终端渠道营销能力。变革初期要素1更重要,决定生存(主要由于软件体验是智能机相对功能机核心改变);变革中期要素2和3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三者共同决定盈利性和发展持续性(产品技术逐渐成熟,考验后期实力)。

影响渗透率关键变量:1、定义行业标准的爆款产品出现引爆消费市场热潮情绪;2、行业端技术成熟,成本下降,核心限制的瓶颈被解决。

2007-2017十年智能手机厂商复盘:软件-硬件-渠道三方面缺一不可。每一个打法均有能力边界。

苹果:软硬件闭环全能铸造高壁垒。作为行业引领者,苹果具备最强综合能力,不仅具备软件闭环模式,硬件层面具备掌握全球最有供应链且芯片自我设计能力,加上渠道的良好管控,从而确保高端市场龙头且强盈利能力。

三星:垂直高度整合硬件产业链。依托三星集团能力,以硬件强把控为导向实施跟随并超越战略,全周期跟随苹果,并价格下探至中低端市场,利用硬件优势实现全价格带覆盖。

小米:“铁人三项“造就核心竞争力。”软件+硬件+互联网”为小米铁人三项,软件+硬件保障产品质量,互联网思路帮助打造小米从品牌定位到产品营销方式的全面差异化竞争要素。

华为:持续研发投入实现硬科技转型。前期错过多次行业风口期,后期以强大投入决心和研发实力迅速跟进,软件+硬件+品牌形象宣传+渠道布局等各领域实力全面跟随学习并超越。

OV:线上线下地毯式营销渠道制胜。硬件优势基础上持续补缺软件的短板,打造对标特定领域的差异化产品,并利用渠道布局优势以地毯式营销方式进行推广,借助中低端需求市场爆发而崛起。

综合而言,技术创新是手机厂商存活的根本。满足用户高性价比需求——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给用户创造更好生活方式,层次越高的厂商获得品牌溢价更高。

投资建议:复盘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变迁,坚定看好未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大行情。整车板块推荐【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关注【蔚来汽车+小康股份+江淮汽车】。零部件板块推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伯特利+拓普集团+福耀玻璃+中国汽研+爱柯迪+华域汽车】,关注【星宇股份+继峰股份+均胜电子+旭升股份】。

风险提示:乘用车需求复苏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低于预期;智能化增速低于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MY与M3月销比值波动提升,出口迎本季高峰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
时间:2022/2/24
页数:1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2241548943874_1.pdf?1645736731000.pdf

简介:
2022年1月国产特斯拉批发量近6万辆。国产特斯拉1月批发量59845辆,同比提升286.5%,环比下降15.5%,国产特斯拉批发量已连续5个月稳定在5万辆以上。当月内销量19346辆,同比+24.9%,环比-72.6%;出口量40499辆,环比+16430.2%。1月内销量和出口量与上月变化方向差异显著,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工厂承担了供应欧洲和亚太市场的任务,因此特斯拉于国内生产的车辆在每季度的前半段主要用于出口,而最后一月则主要用于内销的原因。

国产ModelY与Model3月度批发量比值持续波动提升。2022年1月国产Model3批发量26548辆,同比+91.8%;国产ModelY批发量33297辆,同比增长1929.06%。国产ModelY与Model3的月度批发量比值自2021年1月起持续波动性提升,当月为1.25,相比上年同期0.12变化显著,这反映了终端市场对ModelY车型的旺盛需求。2022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将迎来扩产,ModelY销量也将随产能增加而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ModelY和Model3的月度批发量比值还将继续增大。

1月国产特斯拉出口占比67.7%,Model3继续贡献主要出口量。2022年1月国产特斯拉出口量40499辆,其中Model3出口量23560辆,继续作为主要出口车型;ModelY出口量16939辆,与内销量基本持平。根据月度出口量数据统计,在特斯拉出口量的季度周期性变化中,Model3的出口占比区间在0-100%,季度峰值在90%左右;ModelY的出口占比区间在0-50%,季度峰值在50%左右;Model3&Y合计出口占比区间在0-75%,季度峰值在70%左右。相比于上两个季度的月出口占比峰值(2021年Q3为73.9%,2021年Q4为74.8%),2022年1月出口占比67.7%,有一定幅度下降,这与出口主要贡献车型Model3的情况相一致。

1月ModelY内销量16358辆,仍为主要内销车型。在担负出口任务的同时,国产特斯拉的内销表现也同样出色。2022年1月,Model3/ModelY月度内销量分别达到2988/16358辆,ModelY同比增长896.83%。根据乘联会统计,ModelY在2022年1月的国内高端SUV销量排名中继续跻身前五。我们认为,作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一年的新车型,ModelY国内需求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其销量在2022年将表现出更大的潜力。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2021年上海工厂向更多国产供应商开放,供应体系各环节全面引入B角。特斯拉销量快速增长,原A角供应商的特斯拉业务收入依然高增表现出强α,新进B角供应商业绩弹性大。特斯拉产业链核心供应商,ASP持续增长。特斯拉通过赋能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国产供应商,不断拓品类,系统集成能力增强,从而推动了配套的单车价值量提升,这与传统OEM供应体系正好相反。这一趋势也会体现在新势力的供应体系变革中。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重点推荐个股: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一体化压铸,将推动下一阶段特斯拉浪潮。我们预计,2022年会批量出现:特斯拉成为第一大客户,新势力进入前五大客户的特斯拉产业链国产供应商。推荐拓普集团、银轮股份、旭升股份、爱柯迪、华域汽车、三花智控、福耀玻璃、均胜电子,关注文灿股份、华达科技、星宇股份、双环传动。

风险提示:特斯拉柏林工厂、德州工厂进展不及预期;特斯拉上海工厂扩产不及预期;汽车芯片短缺恢复不及预期;特斯拉全球销量不及预期;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2022年新能源爆款车型怎么看?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
时间:2022/1/24
页数:1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241542283676_1.pdf?1643047091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根据乘联会批发量数据,2021年12月共11款新能源车型月销破万辆,其中特斯拉2款,比亚迪4款。此外,2021年12月比亚迪唐DM、比亚迪元EV、欧拉黑猫、小鹏P7/P5、埃安AionS等车型销量也达到5000-10000辆区间,有较大潜力冲刺月销过万辆的目标。我们预计,随着比亚迪汉DM-i、比亚迪驱逐舰05、蔚来ET7/ET5、小鹏G9、智己L7等重点车型在2022年上市,以及北京车展更多重磅车型首发,新能源爆款车型将大幅扩充,推动市场持续高增。

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前15的车企中,自主占12席,其中有4家为新势力。2021年12月自主品牌/豪华车/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39%/32.7%/3.3%。自主品牌的电动化渗透率远高于行业,预计2022年自主品牌将进一步强化优势,批量打造爆款车型。

2021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累计销量333万辆,同比提升168%,全年新能源渗透率15.5%,同比提升9.3pct;其中,12月销量达5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高达20.6%。在补贴逐渐退坡的大趋势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1年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正在快速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正式走向了市场驱动。预计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继续高景气,推动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达560万辆,同比增长60%左右。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产业变革的α,时代浪潮的β。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19%,汽车产业变革,特斯拉、新势力的毛利率不断提升,特斯拉国产供应商业绩普遍快速增长;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NOA功能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引发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空间大。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推荐三条主线:

1、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智能定义汽车,军备竞赛,硬件堆料,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推荐伯特利、德赛西威、科博达、华阳集团、中科创达、法拉电子、菱电电控,关注保隆科技、中熔电气、铜峰电子。

2、特斯拉产业链&零部件: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一体化压铸。推荐拓普集团、银轮股份、爱柯迪、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星宇股份、福耀玻璃、旭升股份、均胜电子、双环传动,关注文灿股份、华达科技。

3、整车:特斯拉浪潮带来整车估值重估&强车型周期OEM,推荐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关注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宇通客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若持续恶化,将对我国汽车出口造成影响;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及运费持续上涨的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CES2022,科技巨头集结于智能车风口
作者:平安证券,王德安,付强
时间:2022/1/11
页数:1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111539798999_1.pdf?1641924999000.pdf

简介:
2022年全球消费者电子展(CES)在拉斯维加斯举行,各芯片公司、激光雷达公司和整车企业,都纷纷展示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平安观点:

主机厂携多项黑科技亮相CES2022,逐鹿“第三空间”。宝马推出全新车内娱乐系统和可变车漆技术,并升级中国战略,秉承“中国优先”原则;奔驰发布概念车VISIONEQXX,凸显极致性能;索尼发布新一代概念车并宣布成立索尼移动公司;沃尔沃宣布将推出“无人监管”的自动驾驶功能RidePilot。与辅助驾驶功能进化相辅相成的是车企逐步发力个性化的座舱空间,为用户提供日渐丰富的可持续升级的沉浸式车内体验。

智能芯片三巨头鏖战、芯片新品多首发于中国品牌新车。主机厂与智能芯片企业合作紧密度空前,芯片公司也将提供更灵活的合作模式。Mobileye发布3款新品,新品凸显其视觉技术积累与能效比,与大众、福特、极氪深化合作;高通发布“数字底盘”涵盖车云、车联网、座舱、智驾四方面的智能车解决方案,供主机厂灵活选择其组合。英伟达发布DriveHyperion8自动驾驶平台,“朋友圈”扩张迅速。

激光雷达新品频发。2022年为激光雷达上车元年,但总体而言当前激光雷达仍处于探路阶段。整车成本增加与用户体验增益间能否平衡有待市场检验。图达通激光雷达猎鹰(Falcon)将搭载于蔚来首款旗舰轿车ET7,于1Q22交付,同时发布首款中短距激光雷达Robin;禾赛科技AT128将在2022年开始大规模量产交付,L4级补盲雷达QT128亮相CES2022,将于2023年一季度量产交付;速腾聚创第二代固态激光雷达成功量产。

投资建议:智能车正成多项科技融合应用的载体,汽车消费个性化需求也将被极大激发,智能车作为人的移动空间拥有巨大想象空间。车企拥有更强供应链,部分车企软件转型迅速,跨界合作广泛,有望获得发展先机,强烈推荐长城汽车(2333.HK),推荐吉利汽车(0175.HK)、上汽集团;建议关注新势力三强小鹏、理想、蔚来。智能车与智能芯片合作紧密度空前,相关供应链企业明显受益,强烈推荐中科创达,建议关注德赛西威。

风险提示:1)芯片短缺恢复不及预期,导致智能车供应链受到影响;2)智能化硬件搭载的新车型上市后销量与口碑不及预期;3)消费者对智能车的认可度以及接受度不及预期;4)智能车“黑天鹅”事件使消费者对智能车信任感降低。



"

报告标题:汽车深度报告:行业复苏向上,关注增量变化
作者:华安证券,陈晓,宋伟健
时间:2022/1/10
页数:38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101539645462_1.pdf?1641851535000.pdf

简介:
整车:复苏向上,关注自主崛起与新能源发展。

短期来看,缺芯程度逐步缓解,行业进入复苏阶段,且随着逐步好转行业将进入加库存阶段,行业相关公司有望受益。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增速在8%~10%。而新能源汽车车型逐步丰富,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中长期来看,商业模式重塑下,车企的盈利水平与想象空间边际向上,行业估值体系由传统制造业向“平台+软件”型企业转移,变革初期的高估值具备合理性。自主品牌在终端硬件的销量上快速突破,并在以自动驾驶为主的软件层面储备丰富,有望在在行业变革中充分享受红利。建议关注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长城汽车、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

汽车零部件:关注行业趋势与增量变化。

随着汽车加库存周期的开始,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景气度同步提升。中长期来看,汽车新四化的推进带动产业供应体系的变化,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领域将具备更好的投资价值。建议关注电驱、汽车电子、空气悬架、一体化压铸等细分领域。

投资建议

整车建议关注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长城汽车、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汽车零部件建议关注:电驱系统(英搏尔)、汽车电子(华阳集团)、空气悬架(中鼎股份)、一体化压铸(华达科技、爱柯迪)。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等风险。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空气悬架:智能电动优质赛道,国产替代进行时
作者:天风证券,于特,陆嘉敏
时间:2021/12/21
页数:3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211535835703_1.pdf?1647528703000.pdf

简介:
空气悬架的优势:智能化+轻量化,提升驾驶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传统汽车悬架系统由弹性元件、减振器、导向机构等部件构成,负责连接汽车车身、底盘与车轮,传递其相互作用的力和扭矩,并缓和路面传来的冲击。与传统悬架相比,空气悬架结构上最大差异在于弹性元件的升级,并新增电子控制系统及气泵等部件,赋予悬架智能主动调节功能,具有操控稳定、高度可调、质量更轻、减振效果佳等优势,受到消费者持续关注。

乘用车消费升级+商用车法规驱动,空悬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空气悬架在欧美成熟汽车市场渗透率较高,特别是在商用车领域,高级大型客车的渗透率已达100%,在中、重型货车和挂车上超过80%。在国内,随着智能电动车市场快速发展,在消费升级、自主品牌高端突破及零部件国产化降本推动下,空悬正从60万以上的豪华车渗透至30万元区间造车新势力的选配甚至标配产品;叠加商用车领域,法规要求特定特定货车及半挂车强制安装空气悬架,共同驱动空气悬架渗透率快速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乘用车及商用车空气悬架市场空间将达到288亿和59.4亿元,复合增速分别为61.1%和12.7%。

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加速成长,空气悬架国产替代进行时。空气悬架核心部件技术壁垒较高,过去主机厂主要采购大陆、威巴克、AMK等外资供应商的成熟产品为主。出于降本及软硬件解耦考虑,国内车企或逐步倾向于自研空气悬架控制单元及算法(最终集成至底盘域控制器中),并将硬件总成分拆成空气供给单元、空气弹簧、传感器等部件分别采购,最后再由主机厂主导集成,这为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单点突破带来机遇,如保隆科技、中鼎股份、天润工业、孔辉汽车等,已逐步实现空气悬架相关部件的量产和配套;未来随技术及产品不断成熟,有望凭借快速响应及本土配套优势加速国产替代。

投资建议:相比传统悬架,空气悬架在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等领域优势突出。在乘用车消费升级自主突破(智能电动催化),以及商用车法规驱动下,国内商乘两端空气悬架渗透率有望同步快速提升,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同时,在主机厂降本压力及软硬件解耦趋势下,我们看好本土供应商在空气悬架部分组件领域实现产品及客户的突破,并由点及面,加速实现国产替代。重点推荐空气悬架领域:

(1)掌握空气供给单元核心技术,稳步推进国产化的【中鼎股份】;

(2)布局空气弹簧、电控减振器、储气罐等,并已获得空气弹簧定点,产品加速落地的【保隆科技】;

(3)商用车空悬已量产,未来有望切入乘用车领域的【天润工业】。

(4)借助优势产品外延,空气悬架有望逐步量产的【拓普集团】。

风险提示:空气悬架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利润增长不及预期、技术不成熟导致主机厂召回风险。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4680CTC
作者:国海证券,刘虹辰
时间:2021/11/18
页数:5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181529743379_1.pdf?1637254830000.pdf

简介:
特斯拉 CTC 落地在即, 将推动汽车产业新一轮生产制造革命。CTC 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底盘, 实现大三电系统( 电机、电控、电池)、 小三电系统( DC/DC、 OBC、 PDU)、底盘系统(传动系统、驾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 以及自动驾驶相关模块的集成,大幅提升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减少整车重量, 提升生产效率, 并优化乘坐空间。特斯拉于 2021 年 10 月正式对外展示其 CTC 方案,应用落地在即。 我们认为, 与一体压铸工艺相辅相成, CTC 将进一步推动特斯拉生产制造革命,并引领各大 OEM 及相关企业加速布局追赶,新一轮特斯拉浪潮正在开启。

特斯拉始终占据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化高地, 结构创新成为当前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性能的关键。 各车企和电池厂商在动力电池结构方面的研发创新始终围绕着提升成组效率和空间利用率,从而达到提升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的目的。 2017 年特斯拉大模组方案在 Model 3 上首次实现落地应用,引领行业 CTP 技术方案发展;2019/2020 年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等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CTP 方案, 目前 CTP 正在加速应用。

特斯拉 CTC 将改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工, 未来 CTC 产业趋势将围绕以下 3 个方面展开: ①具备技术研发优势的 OEM 将掌控更多CTC 主导权; ②主打自动驾驶和科技出行服务,以轻资产运营的OEM, 将交由第三方主导 CTC 开发; ③第三方主导 CTC 开发场景下,电池企业和底盘供应商将展开竞争合作, 后者切入 CTC 并迎来历史级产业机遇。

特斯拉 CTC 将为产业链带来历史级发展机遇。 特斯拉目前仍采用以产定销的模式,产能仍然是制约其销量的最主要因素。 超级工厂助力特斯拉实现产能不断突破,目前合计在产产能已超 100 万辆。今年 10 月特斯拉国产车型销量 5.4 万辆, 意味上海超级工厂动态产能或达 65 万辆; 预计 2021 年全球销量将达 91 万辆, 同比增长82%, 并以平均 40-50%的年化增速向马斯克预期的 2030 年 2000 万辆的销量目标前进。 特斯拉优异的市场表现为 CTC 的落地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为产业链带来重大机遇, 底盘系统集成、电池系统、热管理、线控等领域国产供应商将受益,具体来看: ①掌握底盘零部件研发及系统集成技术的供应商,一方面自身有独立开发CTC 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将以供应商的角色参与以整车厂商或电池厂商主导的 CTC 研发中;电池厂商凭借在电芯技术上的核心优势,展开 CTC 独立开发的探索; 预计 2030 年包括电池/不包括电池的 CTC 系统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8500/3900 亿元。 ②热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技术难度将因 CTC 而提升, 具备技术研发优势的国内供应商将推动国产替代的加速。 我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2030 年将达到 1000 亿元,自主供应商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大。 ③CTC 将进一步集成自动驾驶相关模块,线控技术是其中重要一环,国产替代空间大。我们预计, 203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线控底盘的整体规模将达到 780 亿元。

投资建议 我们看好 CTC 产业链,推荐:①一体化布局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②底盘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拓普集团、华域汽车】;③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电新组覆盖) 和锂电池结构件【科达利】(电新组覆盖);④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三花智控、银轮股份】;⑤线控底盘系统【伯特利】;⑥铝合金压铸【旭升股份、爱柯迪】, 并持续关注文灿股份、和胜股份、华达科技等。

风险提示 CTC 方案落地进度不及预期; 4680 大圆柱电芯量产进度不及预期; 特斯拉产能爬坡不及预期; 出现比 CTC 方案更优的电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 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智能吉利2025,智能世界的吉利方案
作者:平安证券,王德安
时间:2021/11/12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121528535825_1.pdf?1636707016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吉利汽车集团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全面展示了智能世界的中国吉利方案,涵盖品牌战略、盈利目标、研发投入、人才战略、动力总成、车端智能、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各个方面。

集团2025年汽车销售目标为365万台,并保持中国品牌市占率第一。吉利品牌矩阵的思路是优化结构、分层发展。从现状看,吉利进入架构造车4.0时代后,产品结构优化战略正稳步推进,成效明显——中国星月销过两万,领克月销过两万,纯电智能车极氪顺利交付。

盈利目标是达到EBIT超过8%。5年累计投入1500亿研发,实现软件人才占比行业最高,软件开发效率行业最高,发布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未来五年软实力投入将处高位,盈利能力提升来自于单车价值提升、架构造车提升规模化效应、研发效率提升、制造效率提升。

发布动力品牌雷神动力。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拥有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及3档混动变速器,性能指标超越日系,可实现固件空中升级,未来3年将搭载于20余款车,并实现全球供应。电池走轻资产路线,自研高功率电机与碳化硅功率芯片。吉利在甲醇汽车、换电领域有较早布局和较深的积累。

吉利将自己的智能化战略总结为“一网三体系”。一张“智能科技生态网”,即以智能架构为基础——四大整车平台+2025实现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围绕芯片、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和卫星网,搭建全栈自研体系。自研7nm智能座舱芯片2022年将量产装车,打造“端到端”一体的整车软件用户体验。三体系指智能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服务。能源方面吉利实现混动技术性能领先,推出换电品牌,深耕甲醇汽车技术,2023年量产高功率电机与碳化硅功率芯片。智能制造方面,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Geega并服务于全行业,大幅提升制造效率。智能服务方面,致力于实现100%用户直联。

吉利的新一代动力技术、智能化技术、换电技术将赋能旗下商用车品牌。将于2024上市的新能源智能豪华重卡集结中央域控制、高算力和智能网联、大数据等技术,致力于打通“人、车、货、站、电”,从而大幅提升物流效率。

投资建议:目前看民营自主龙头车企品牌矩阵丰富、核心技术布局全面、激励机制灵活、研发资金额度充足,快速提升产销规模并进行全方位降本,提升研发及制造效率。整车平台、技术、制造能力逐步实现对外供应,将兼具科技消费品牌和TIER1属性,打开成长空间。强烈推荐长城汽车(2333.HK)、推荐吉利汽车(0175.HK),建议关注其它民营自主龙头车企及造车新势力企业。

风险提示:1)研发投入及股权激励导致盈利低于预期;2)竞争恶化,单车价值提升遇阻;3)海外局势不稳定导致出海战略受阻。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电动智能驱动汽车连接器需求增长,本土企业迎成长良机
作者:首创证券,岳清慧,陈逸同
时间:2021/10/19
页数:1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191523677846_1.pdf?1634638051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连接器:细分市场各有龙头,把握强势赛道+高增市场+积极并购是持续成长之道

1、连接器细分市场各有龙头,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当前全球连接器(2019年)前3大应用领域分别为汽车、通信、计算机(CR3=59%)。各领域前三企业中除了总体市场排名领先的泰科、安费诺、莫仕之外,汽车领域中的矢崎、安波福专注汽车,通信&计算机中的富士康、立讯精密以3c产品代工为核心业务。可以看到,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2、把握强势赛道+高增区域市场+积极并购是持续成长之道。1994年至今,计算机、通信、汽车领域交替成为连接器领域细分市场第一,要实现可持续成长,我们认为需要:1)把握住强势增长赛道。1994年至今全球连接器市场空间增长459亿美元,其中52%增量由通信(+124亿美元)、汽车(+116亿美元)贡献。泰科、安费诺分别依靠在汽车、通信领域的成功稳居业内前三;2)把握强势增长区域。中国市场贡献了过去20年全球连接器市场增量中的67%。本土企业立讯精密、中航光电均显著受益中国地区连接器市场发展;3)积极外延并购:由于连接器市场发展与下游应用领域紧密相关,连接器厂商不光要在本领域/学科内积极投入客户开拓和研发,还要能够及时的通过并购快速切入新兴市场。1999年-2018年间全球前三的连接器公司泰科、安费诺、莫仕并购事件均大于20次。

汽车连接器:高压+高速驱动行业增长,至2025年中国市场增量空间有望达300亿

1)高压连接器:当前技术架构下单辆电动车需要15-20个高压连接器,行业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度同步。高压连接器对温升控制、电磁屏蔽、高压互锁等性能的关注提升行业竞争壁垒,随着整车平台电压向800V演进,头部连接器厂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2)高速连接器:随着L2级智能网联车渗透率的提升,百兆和千兆的数据传输需求提升(L3以后将提升到10Gbps量级),高速、高频连接器以及以太网产品将迎来快速增长。我们预计中国汽车市场高压+高连接器市场2025/2030市场空间有望达304亿/871亿,基于2020年的5年/10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3%/33%。

投资建议: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高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汽车连接器领域上市公司相关营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瑞可达、胜蓝股份、徕木股份在新能源汽车及组件领域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0%。我们认为新能源车连接器市场有望保持高景气,建议关注业务新能源汽车连接器领域收入及营收占比较高的合兴股份、瑞可达、徕木股份、胜蓝股份、永贵电器。

风险提示:缺芯缓解进度不及预期,汽车行业复苏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产业进程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研究: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十年十大预测V2.0
作者:天风证券,于特,陆嘉敏
时间:2021/10/13
页数:6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131522430018_1.pdf?1634157474000.pdf

简介: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十年十大预测

1、互联网之后,全球最大投资创业风口是什么?

2、中国会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吗?

3、自主品牌能否打败合资,走向全球?

4、自主品牌插电式混动PHEV的空间?

5、智能电动汽车竞争格局会像手机一样吗?

6、智能电动汽车终极胜利者特征?

7、传统车企、新势力、科技公司之战谁会胜出?

8、汽车行业投资逻辑框架发生那些变化?

9、汽车整车怎么估值?

10、中国汽车整车市值空间有多大?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汽车行业竞争加剧。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造车新势力研究系列-造车新势力距盈利还有多远?
作者:平安证券,王德安
时间:2021/9/30
页数:2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301519551373_1.pdf?1633024618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新势力的新打法。作为造车新势力典型代表,蔚来、小鹏、理想创始团队主要来自互联网等科技行业,具备较强的用户需求挖掘能力和产品定义能力。三家新势力的品牌定位中高端,已初步塑造了具鲜明特征的品牌形象,蔚来品牌定位高端,打造全场景的用户服务;小鹏主打“科技”和“智能”,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理想的增程式解决用户里程焦虑,同时聚焦家庭用车痛点。我们认为明显的标签化属性是三家新势力能够在众多新势力品牌中形成第一梯队的重要护城河之一。

研发投入规模大、新势力三强距离盈利还有多远?目前三家造车新势力交付量和营收规模大致相当于特斯拉2016年左右的水平,特斯拉通过高端产品树品牌打知名度后,通过Model3/ModelY得以迅速放大并最终实现盈利。新势力已经实现从0到1,季销规模超过2万台,接下来投放的新品能否迅速扩大规模成为其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关键。3年内新势力三强研发投入将达65~70亿/年,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和快速拓展的销售服务渠道将继续拖累公司盈利,据我们测算,新势力要达到盈亏平衡至少需要800亿元以上的年营收规模。

2022年开始新势力推新节奏加快。蔚来2022年将推出3款NT2.0平台车型,同时成立全新品牌进军主流大众市场。小鹏目前拥有David和Edward两个平台,2022年推出第4款SUV车型,2023年开始每年至少推出2~3款全新车型,所有新车型都将搭载XPilot4.0系统。理想汽车正研发下一代增程式电动汽车平台和两个高压纯电平台,2022年理想将基于X平台推出一款增程式电动SUV,2023年推出另外两款增程式SUV,同时理想从2023年起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车型。

投资建议:新能源时代,汽车产品差异化的核心基础发生转变,蔚来、小鹏、理想抓住行业变革机遇期,完成从0到1,突破季销2万台规模。互联网基因+轻装上阵使得新势力成功塑造了差异化的品牌标签,造车新势力具备较强用户需求挖掘能力和产品定义能力,为未来三五年准备了多款新品、新平台、新智能化技术,后续推出的产品能否迅速上量将成为新势力们能否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相较于传统车企,新势力研发投入规模大,我们测算需要至少800亿收入才可能实现盈利。在扩大规模的道路上,新势力还将面临多重考验,包括新品的市场认可度、大规模交付时产品质量把控能力、为应对后续高投入的融资能力等等。目前阶段我们更看好转型迅速且兼具规模效应及造血能力的龙头自主车企,龙头自主车企自我造血能力、全面覆盖的品牌矩阵及组合拳式的丰富新品储备是目前造车新势力尚不具备的能力。强烈推荐长城汽车(2333.HK),推荐吉利汽车(0175.HK),同时建议密切关注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动态。

风险提示:1)核心部件短缺直接影响交付量;2)融资环境不确定性增大;3)电动车市场竞争加剧;4)面对大规模交付的产品品质管控能力尚需完善;5)智能汽车政策监管趋紧,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造成用户出现伤亡事故影响公司品牌形象,自动驾驶系统用户激活率可能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2021年中报总结:销量复苏+费用控制驱动业绩增长,看好下半年补库贡献业绩弹性
作者:首创证券,岳清慧,陈逸同
时间:2021/9/12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121515725974_1.pdf?1631443868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行业整体:2021H1业绩复苏,基金配置仍有提升空间

1)2021H1板块收入、利润同步复苏。汽车板块2Q21/2021H1营收分别为7698亿/15448亿,同比+11.5%/+36.0%。归母净利分别为306亿/618亿,同比+7.8%/+84.1%;2)2021H1汽车板块持仓占基金股票仓位比例为2.9%,同比2020H1上升0.7pct,环比2020A上升0.5pct。当前汽车板块总市值占A股整体的3.6%,行业仍属低配,后续基金仍有加强配置的空间。

乘用车:2021H1车市处于去库存阶段,销量复苏+费用控制保业绩增长

1)2021H1营收、利润同步增长。板块2Q21/2021H1实现营收3359亿/6733亿,同比+13.3%/+43.4%,分别实现扣非归母净利77亿/168亿,同比-1.7%/+357.7%;扣除上汽集团后板块2Q21/2021H1实现营收1589亿/3072亿,同比+33.9%/+65.5%,分别实现扣非归母净利21亿/49亿,同比+52.1%/扭亏(+84亿);2)2021H1毛利率走高+费用率下降推升净利率。2021H1板块扣非净利率为2.5%,同比+1.7pct。主因为毛利率同比+0.5pct,同时费用率走低,拆分看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0.2pct/-0.5pct/-0.4pct/-0.3pct。

零部件:2021H1毛利率小幅承压,行业积极控费实现净利率同比走高

1)2021H1收入、利润同步复苏。板块2Q21/2021H1实现营收2461亿/4955亿,同比+19.3%/+33.9%,分别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17亿/282亿,同比+48.1%/+78.8%;2)2021H1板块毛利率小幅承压,行业积极控费保障净利率。2021H1板块扣非净利率为5.0%,同比+1.4pct。毛利率同比-0.5pct,预计主要受到大宗商品及芯片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费用率方面,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0.8pct/-0.9pct/-0.2pct/-0.1pct。总体上行业通过积极控费实现了盈利能力同比提升。

货车:2Q21销量承压,等待行业企稳

1)货车销量2季度走弱,板块业绩同步承压。2Q21重卡/轻卡销量同比分别-5%/-7%。板块2Q21/2021H1分别实现营收942亿/1948亿,同比-3.7%/+25.9%,分别实现扣非归母净利22亿/55亿,同比-31.9%/+101.9%;2)2021H1毛利率承压,控费保障净利率。2021H1板块扣非净利率为2.8%,同比+1.1pct。拆分看毛利率同比-2.4pct,主要受到大宗及芯片涨价+国六成本影响;费用率方面,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1.3pct/-0.3pct/-0.1pct/-0.2pct。总体上行业积极控费保障净利率。

投资建议:1、整车方面建议关注产品向上周期的长安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以及补库空间较大的上汽集团。2、零部件方面聚焦增量部件供应商,建议关注:伯特利(EPB+线控制动)、拓普集团,科博达(灯控)、星宇股份(智能车灯)、德赛西威(域控),中鼎股份(空悬)等。

风险提示:缺芯缓解进度不及预期,汽车行业复苏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产业进程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汽车行业持续复苏,业绩表现实质性改善
作者:万联证券,周春林
时间:2021/9/8
页数:1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081515022612_1.pdf?1631128999000.pdf

简介:
行业核心观点:

由于疫情之后汽车行业产销持续复苏,即使缺芯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下,2021年上半年行业业绩表现依然呈现实质性改善,其中以乘用车、汽车零部件为主表现明显向好,而公募基金对行业配置虽有所提升但依然处于低位,随着行业的持续回暖、电动智能化加速渗透,下半年汽车行业依然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投资要点:

营收和净利润表现实质性改善,增速创近年来历史新高:2021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5,334.3亿元,同比增长3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2.0亿元,同比增长95.2%,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9.0亿元,同比增长159.4%,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创近年来的历史新高,一方面去年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另一方面疫情之后汽车产销持续增长促进收入端明显回升有效抵制成本端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整体上带来行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分季度来看,季度业绩延续去年下半年高增长态势,但二季度受缺芯及原材料价格影响增速略有放缓,其中,细分行业业绩景气度表现排序为乘用车>零部件>商用载货车>商用载客车。

Q2机构持仓略有提升,但依然低配:2021Q2公募基金对汽车行业的持仓总市值为604.5亿元,持仓市值占比2.08%,环比Q1季度提升0.52个百分点,持仓比例虽有所提升,但依然处于近年来的低位,低于标配比例约0.63个百分点。从个股持仓偏好情况来看,公募基金对一线乘用车及细分行业高景气、业绩稳健增长的优质零部件相对看好,如比亚迪、福耀玻璃、长城汽车、星宇股份、潍柴动力、长安汽车等,其中重仓股如比亚迪、福耀玻璃分别占汽车行业持仓比例为22.1%、21.2%,季度持股数量增加较多的个股分别为长安汽车、福耀玻璃、小康股份等。我们认为,随着下半年“缺芯”逐渐缓解、乘用车销量持续回升及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预计行业投资机会将明显增长,因此依然建议重点超配汽车行业。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下半年汽车行业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建议自下而上重点选择个股。看好两方面,(1)、整车板块,一线自主乘用车及轻卡优质标的;(2)、细分领域优质零部件供应商,产业升级新趋势带来新的高成长机遇,前瞻性布局成长赛道的优质零部件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推荐关注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伯特利(603596)、菱电电控(688667)、银轮股份(002050)。

风险因素:汽车产销量不及预期,芯片紧缺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工信部多举措力促行业发展
作者:首创证券,岳清慧,陈逸同
时间:2021/9/2
页数:1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311513450260_1.pdf?1630615718000.pdf

简介:
工信部密集行动, 力促汽车行业发展

8 月 26 日工信部围绕汽车行业举行多场活动: 1)工信部在北京发布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 2021)。 报告从行业管理视角梳理总结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向行业企业传达有关国家战略导向,增进社会各界对汽车产业的全面认知; 2) 中国-马来西亚汽车合作工作组第二次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 会议重点围绕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汽车电子领域合作、分享应对疫情影响的支持性措施、当前困难时期如何开展深入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马方表示高度关注中国企业近期受马来西亚工厂停工减产影响造成的产量损失,将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当地半导体企业复工复产; 3)工信部在京召开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座谈会, 上汽、比亚迪、蔚来、宁德时代等企业代表, 装备中心、汽车协会、汽车学会、中汽中心、中国汽研、百人会、动力电池联盟、充电联盟等行业机构参会, 参会代表分别从加强部门工作协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加强安全监管等提了意见建议。

工信部围绕行业展开了立体式工作: 宏观层面发布报告供决策层参考, 国际供应链方面积极对接芯片封装产能核心国家政府, 本土供应链方面协调本土整车、锂电龙头企业。 我们认为政府的积极动作短期有益于缺芯的缓解,促成行业库存回归,中长期看将加速本土车企推动电动智能化的步伐。

缺芯影响行业 8 月批零表现

1、 产、批方面: 本周中汽协公布 8 月上中旬重点企业产量监测数据,11 家重点企业汽车生产完成 70.7 万辆,同比-34.3%。 其中乘用车产量同比下降幅度收窄( -28.9%vs-31.2%); 乘联会 8 月前 3 周( 8.1-8.22) 批售降幅有所扩大( -23%vs-18%, 7 月同期按日均数值测算)。综合来看,行业产量、批发量短期趋势背离, 显示行业产批端不确定性较高: 一方面主机厂排产受缺芯影响程度仍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则显示主机厂在批发上态度较为保守。

2、 零售方面: 乘联会数据 8 月前三周零售同比-15%,环比-6%。乘联会指出,当前经销商库存紧张,形成了一定的延缓销售的稳销量保价格现象。 7 月我国乘用车库存系数已下降到 1.45,多款热销车型提车周期超过 1 个季度,我们预计 8 月以来行业库存深度进一步下行,消费者可及时提车车型进一步下降,终端需求有显著比例递延。展望补库行情,我们认为终端需求只会递延不会消失,行业库存深度的极度缺失终将得到回补。

投资建议: 1、整车建议关注:长安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 2、汽车电子相关零部件供应商有望在产业加速中,实现国产替代和价量齐升,建议关注:伯特利( EPB+线控制动)、拓普集团,科博达( 灯控)、星宇股份(智能车灯)、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系统)等。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缺芯缓解进度不及预期、 行业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产业进程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趋势性补库即将开启,跨年布局就在当下
作者:首创证券,岳清慧,陈逸同
时间:2021/8/16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161510439540_1.pdf?1629144021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疫情+缺芯影响,本轮库存周期中补库引而未发:汽车行业本轮库存周期始于2019年4季度。2020年1季度疫情导致行业对需求判断悲观,未能进行大幅主动补库,2020年4季度至今缺芯影响逐步发酵,行业丧失被动补库能力。从数据看,本轮库存周期中汽车产成品本货值以及乘用车累库数量均未站稳历史新高,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仍未见顶的预期下,我们认为产业链仍有动力积极累库,库存经3年盘整有望突破向上。

需求端韧性强,新能源+出口同步发力:年内上险月度数据位于过去6年波动区间内,仍处于复苏阶段。前7月上险累计增长27.3%,预计全年逐步回落至10%-15%区间。我们认为如下因素将在下半年形成边际支撑:1)国内方面地方置换补贴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落地均将带来边际增量;2)出口方面,今年1-7月我国乘用车出口累计出口达75.4万(扣除特斯拉),同比增长96.4%,占到整体批发量的6.5%,海外市场的开拓将打开需求天花板。

供给端缺芯逐步缓解:主机厂方面,近一个季度大众汽车、本田汽车、福特汽车和上汽集团均表示3季度缺芯状况将有所缓解。供应链方面,2季度瑞萨的生产商内部库存和渠道库存同步环比走高、英飞凌库存深度已环比回升至2020年下半年水平、恩智浦库存深度环比走平。我们认为随着主要车用半导体厂商库存深度的逐步恢复,结合渠道商囤货在政府监管下的降温(市场监管总局8月3日表态严查囤货居奇),国内汽车芯片供应链在3季度环比改善的概率较大。

趋势性补库即将开启:今年1-7月上汽、长城、比亚迪目标完成率低于50%,上半年自主品牌经销商中有32%的目标完成率在40%以下,行业在缺芯问题缓解后补库意愿仍强。由于7月份渠道库存下降超过10万,我们假设最早于4季度开启补库,基于此测算:1)基准条件下,假设4Q21/2022年分别补库10万/40万(对应4Q21/2022年的库存系数为1.6/1.6),则2021/2022批售同比增速能达10%/11%;2)若2021年补库进度低于预期(4Q21净补库为0),则2022年行业批发同比增速有望达14%(对应2022年库存系数1.8);3)若2021年行业补库进度高于预期(4Q21净补库为60万),则2021行业批发增速有望达13%(对应2021年库存系数1.8)。综上,此轮补库大概率能够在一年周期内大幅提振行业批售,当下时点配置行业性价比很高。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需求端的韧性及供给端缺芯改善趋势均支持行业开启补库,同时2020年至今疫情和缺芯因素的压制为本轮补库储备了充足的空间。1、整车方面建议关注产品向上周期的长安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以及补库空间较大的上汽集团。2、零部件方面聚焦增量部件供应商,建议关注:伯特利(EPB+线控制动)、拓普集团,科博达(车身控制器)、星宇股份(智能车灯)、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系统)等。

风险提示:缺芯缓解进度不及预期,汽车行业复苏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产业进程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汽车与零部件:【软件定义汽车系列深度第15篇】线控制动加速国产化替代
作者:东吴证券,黄细里
时间:2021/8/4
页数:3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041508047957_1.pdf?1628105787000.pdf

简介:
报告核心结论

电动智能化背景下,制动系统逐渐向线控化演变,底盘域集成为自主供应商带来国产化替代良机。

兼具制动+转向功能,制动系统成为自动驾驶执行环节核心单元。在自动驾驶执行环节,制动单元最初负责整车纵向控制,在ESC(车辆动态稳定系统)出现后,可以通过对不同车轮的制动,实现转向功能,因此兼具纵向+横向控制功能,成为底盘执行环节核心单元。

电动智能化推动线控制动渗透率提升,市场空间广阔。电动智能化推动驻车制动技术路线从机械拉索式->集成电控式发展,推动行车制动从真空助力制动->线控制动发展,单车价值量不断提升。据我们测算,EPB市场到2025年预计达到317亿元,CAGR为13.9%,线控制动市场到2025年预计达到247亿元,2020-2025年CAGR达到71.2%。

底盘多系统集成控制成为趋势,域集成架构为自主供应商带来国产化替代良机。为了达到更高效的底盘控制,多系统集成成为趋势。随着整车E/E架构逐渐向着“功能域”集中方向演进,底盘域进行整体控制成为未来技术方向,为自主制动单元供应商带来了良机,有望推动国产替代加速。

多因素加速传统制动->线控制动演变进程。1)电动化背景下,制动系统缺失真空源,需采用线控制动电机建压进行替代。线控制动硬件解耦,便于实现能量回收,提高续航里程;2)智能化背景下,L3以上自动驾驶责任向主机厂转移,厂商倾向选用更加灵敏执行单元。

投资建议:电动智能化背景下,驻车+行车制动系统逐渐向线控化演变,市场空间广阔。在整车E/E架构向“功能域”集中发展的趋势下,底盘域控制器给自主制动单元供应商带来国产化替代良机。拥有线控核心技术的自主零部件供应商,推荐【拓普集团+华域汽车】,关注【伯特利+亚太股份】。

风险提示:乘用车需求复苏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低于预期;智能化增速低于预期等。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华为汽车产业链深度第三篇】:CCA架构变革带来国产域控制器崛起
作者:东吴证券,黄细里
时间:2021/7/5
页数:37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7051501960033_1.pdf?1625506466000.pdf

简介:
汽车 E/E 架构不断升级,华为 CCA 架构指引未来发展趋势。 1)ADAS功能升级导致算力需求提升。智能汽车时代,传统分布式 ECU 架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 开始向“功能域”集中。 2)“ 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 OTA 升级需要软件实现 SOA 架构。传统分布式软件架构难以进行软件快速迭代升级,需要通过 SOA 架构实现新的软件框架。 3)传统 CAN/LIN 总线向以太网升级,满足传输带宽及通信协议。以太网高带宽适合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传输的需求,成为下一代车载主干网络的首选。其支持的 SOME/IP 通信协议也能够很好的支持SOA 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 4)算力需求+SOA 软件架构升级推动“功能域”集中趋势, “Zone”区域控制成为重要组成。 5) 华为推出 CCA架构: “功能域”+“区域”集中, 指引 E/E 架构未来发展趋势。

“ 功能域” 集中趋势下域控制器需求提升,“ Zone”区域控制器导致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标准化智能执行器演进。 域控制器主要需求增量来自自动驾驶域/智能座舱域/车身域/底盘域。其中, 1)自动驾驶域单车价值量最高,价值量超过万元,后续渗透率加速提升; 2)智能座舱域因为不涉及行车安全,渗透率提升速度高于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3)车身域控制器在原有 BCM 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相关控制器功能; 4)底盘域控制器集成驱动/转向/制动等底盘执行功能,统一的实现整车运动控制, 它的出现为自主底盘执行单元供应商提供新的机会。 “Zone” 区域控制器将就近接入的控制器算法上提,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执行器转变。

电动智能化趋势下,域控制器和执行端控制器同步增长。 电动智能化趋势下, 主流主机厂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在未来 1-2 年推出,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以及功能不断迭代的需求推动四大域控制器渗透率提升。而电动智能化带来的升级趋势, 会驱使车灯控制器、电动水泵控制器、电磁阀控制器、 电动压缩机控制器以及智能底盘执行单元等渗透率持续提升。据我们测算, 域控制器市场规模在 2025/2030年达到 1087/2307 亿元, 其中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市场规模 468/1240 亿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规模 292/620 亿元,车身域控制器市场规模 234/198 亿元,底盘域控制器市场规模 94/248 亿元。 执行端控制器数量不断提升, 2025/2030 年市场规模为 274/318 亿元。

相关标的: 1) 域控制器供应商:受益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功能渗透率不断提升,以及国产化替代趋势,对接纯软件与主机厂之间的需求,具备软硬件一体化能力, 推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 2) 底盘执行单元供应商:受益于电动智能化趋势,具备较高算法门槛,控制复杂度不断提升,有望通过底盘域控制器集成实现国产化替代推荐【华域汽车】、【 拓普集团】, 关注【 伯特利】、【 耐世特】。 3) 智能执行器:“Zone”区域控制器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功能上收, 使其成为标准执行单元,技术门槛下降,品类易于扩张,集中度上升, 关注【科博达】、【和而泰】。

风险提示: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不及预期,法律法规限制智能驾驶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



"

报告标题: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汽车行业20Q4投资策略:在行业复苏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作者:中国银河,李泽晗
时间:2020/9/23
页数:2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9231416414300_1.pdf?1600860090000.pdf

简介: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