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已邀请: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需求政策双重驱动制氢市场,PEM制氢有望打开新增长点
作者:开源证券,刘强
时间:2022/4/25
页数:4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251561562036_1.pdf?1650925036000.pdf

简介:
灰氢是中国目前氢气主要来源,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成为未来核心制氢方式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禀赋致使煤制氢路线产氢量在国内占比最高,2019年达到63.54%,在“3060双碳”的政策导向下,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约15%左右的氢由可再生能源制取,23%由工业副产氢制取,60%由化石能源制取,2%由生物制氢等其他技术供给。化石能源制氢产量高,成本低,技术成熟但储量有限,且存在碳排放;工业副产提纯制氢成本低但无法作为大规模集中化氢能供应源;可再生能源制氢可以实现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实现电网调峰储能,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随着光电、风电发电成本的下降和电解设备技术的进步,绿氢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国际氢能委员会、能源转型委员会等机构预计2030年绿氢相比灰氢可具有竞争力。

碱性电解水制氢大规模应用技术成熟,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具有发展潜力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规模大、成本低,装机投资低、规模灵活,成本下降驱动力主要在于规模化生产以及可再生电力成本降低,国内单台碱性电解槽制氢能力从几十到1500Nm3/h,其中1000Nm3/h的制氢能力的单台碱性电解槽价格在700万至1000万元之间;质子交换膜电解采用的电解池结构紧凑、体积小、利于快速变载,电解槽效率高、得到的气体纯度高,且目前只有PEM电解水技术可达到欧盟规定的电解槽制氢响应时间小于5s的要求,但成本较高,为相同规模碱性电解槽的1.2至3倍。国内厂商积极布局PEM电解水设备业务,但国产整机PEM电解槽型号不大,目前生产速率上限为200Nm3/h,400Nm3/h以试验为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组件的成本下降,PEM电解水设备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积极布局绿氢的能源、化工龙头有望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加持下受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阳光电源先后在山西榆社县、吉林榆树市、吉林白城市等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制氢设备技术研发,其中SHT1000AALK制氢装置额定产氢能力1000Nm3/h,直流电耗≤4.3kWh/m3;隆基股份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制氢设备研发,隆基股份Lhy-A系列碱性水电解槽单台产气量最高可达1500Nm3/h;宝丰能源已形成全球最大的3亿标方绿氢/年、1.5亿标方绿氧/年产能;美锦能源实行氢能转型战略,布局氢能全产业链,规划将于十四五期间建设300座加氢站,同时参股国鸿氢能、鸿基创能、飞驰科技等公司;鸿基创能(未上市)催化剂涂层质子膜(CCM)日产能已达到15000片,年产能超过300000平方米,并将针对PEM电解水制氢膜电极进行产业化开发。

风险提示: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及预期、需求低于预期、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短期冲击带来布局机会,需求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作者:开源证券,刘强
时间:2022/4/20
页数:1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201560316794_1.pdf?1650442155000.pdf

简介:
多重因素扰动不改新能源车向上趋势

2022 年开年以来,车企销售终端提价、疫情蔓延、车企缺芯持续等因素对新能源车产销格局产生了一定的扰动,也加剧了市场担忧情绪和预期分歧。 我们认为,上述因素确实会对新能源车产销格局构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是考虑下游客户结构、车企稳定市场预期的努力、政府支持性政策持续性、新能源车产品力向上等因素,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保持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趋势,短期低谷带来较好的重新布局机会。 从投资的节奏看,供需矛盾最大的阶段即将过去,短期是很好的布局期;由于需求端较好,下半年产业链供给端加速释放,成长环境将会更好。 我们认为应重视三方向的投资机会:( a)核心成长:按照壁垒高低投资(电池、锂资源、隔膜、负极等),宁德时代、璞泰来、恩捷股份等公司受益;( b)后周期:按照增速的弹性投资,比如储能、换电等板块,鹏辉能源等公司受益;( c)新技术:按照渗透率提升速度投资,比如 4680、扁线等,当升科技、金杯电工等公司受益。

提价、疫情和缺芯扰动在所难免,但总体影响或有限,向好趋势不变

提价会导致部分中低端车型目标用户延缓购车进程, 上游材料成本压力下, 车企提价频率提高可能会进一步挤出部分购车需求;

疫情蔓延至少从车企生产、供应链周转、进店客流与渠道拓展三方面对产销格局形成冲击;

缺芯仍将制约新能源车产量充分释放,上述因素的扰动在所难免。但我们认为考虑到下游客户结构的分化、疫情区域分布结构性显著、 上层复工复产政策指引、 车企生产端与销售终端的努力、 支持性政策保持延续性、油价持续高企、 新能源车产品力提升等因素, 上述因素对新能源车产销格局的总体冲击或有限,不会对 2022 年销售情况形成扭转,也不会动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

新能源车市中期有望恢复原料供需平衡、长期看渗透率仍将持续提升

中期看, 保供稳价的上层设计持续推进,新增供给有望有序释放, 原材料价格有望维稳回落, 上游成本压力下降将带动车企提价步伐趋缓,抑制对下游需求的侵蚀;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大,平台成本下降,分摊到车的成本,起到一定的抵消效果,控制新能源车的成本上涨,保持性价比,逐步恢复市场平衡。

长期看, 补贴完全退坡后,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竞争将完全变为产品力的竞争,智能化驱动的新能源车产品力持续提高有望带动新车渗透率持续爬升,主要客户群涵盖都市白领首购用户、家庭增购用户等,用户挖掘空间仍大;从保有量看,国内目前 3.07 亿汽车保有量中,新能源车只占不到 3%,剩余的换购用户将会是更大的客户来源,市场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 上游成本压力持续高企、客户接受度低于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从百人会看锂电未来趋势——变革在加速
作者:开源证券,刘强
时间:2022/4/15
页数:2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4151559477540_1.pdf?1650059616000.pdf

简介:
上游政策着力建设原材料矿产资源保障体系,下游整车企业高速发展

政策着力强化上下游企业协作发展、打击囤积居奇和发不义之财行为、通过技术多元化发展和高端人才培养降本提效。行业需要有关部门建设原材料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利用技术提升带动成本下降,有序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下游整车企业高速发展,动力技术路径趋于多样化。随着新能源整车行业ToC端占比逐步提升,个人消费市场被充分激发,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速。行业发展充分驱动了国内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广汽埃安,造车新势力如小鹏、理想迅速起量,研发实力增强,同时整车领域动力技术路线呈明显多样化趋势,利于匹配消费者不同需求。

从投资的节奏看,供需矛盾最大的阶段即将过去,二季度是反弹窗口期;由于需求端较好,下半年产业链供给端加速释放,成长环境将会更好。我们认为,应重视三方向的投资机会:(a)核心成长:按照壁垒高低投资(电池、锂资源、隔膜、负极等),宁德时代、璞泰来、恩捷股份等公司受益;(b)后周期:按照增速的弹性投资,比如储能、换电等板块,鹏辉能源等公司受益;(c)新技术:按照渗透率提升速度投资,比如4680、扁线等,当升科技、金杯电工等公司受益。

电池材料技术全面创新,支撑电池向高比能、高安全方向发展

为满足电池高比能量发展大方向,电解质、正负极材料、电芯等各材料环节进行了全面技术创新。电解质由液态转向固态,寻求不易燃烧、低成本、水稳定性和空气稳定性强的材料;正极材料方面,前驱体原料趋向选择多元化,更高比能量的高镍和富锂锰基正极将成为大发展方向,此外,低钴正极为实现低成本、高稳定性提供更多可能性;负极材料方面,生产供电逐渐转向自然资源,含硅负极为技术探索提供足够空间,此外,无负极金属锂技术或将成为一大发展方向。电芯方面,符合高比能、高一致性、高安全性要求的大圆柱电芯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同时,高效成组技术使电池系统比能量不断提升,无热扩散技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助力全面电动化进程。

电池回收、换电等新技术大力发展,推动“双碳”目标落实

电池材料回收后可用于制造再利用,加速资源供需平衡,减少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其中例如大圆柱电池等标准化电池更便于回收。目前最推崇的是物理回收,既可以降低碳排放,也可以降低其他污染物,同时,超声波回收、等离子回收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换电方面,宁德时代推出EVOGO组合换电匹配快换站,以降低消费者成本、残值和充电焦虑,应用场景广泛,此外,宁德时代提出匹配巧克力换电块的快换站更具优势。目前,重卡仍是换电的主要应用场景,油电经济性凸显,换电重卡+电池银行+换电站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可实现物流货主方一次性购入成本的大幅度节约,以及电池的共享化的流通,协鑫能科等受益。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上游产业链风险;下游客户销售风险。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漂浮式海上风电:商业化气息渐浓,潜在的新兴赛道
作者:平安证券,皮秀
时间:2022/3/22
页数:2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221554183119_1.pdf?1647944882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资源禀赋决定漂浮式海上风电大有可为。 深远海的区域面积大、风资源好,可开发潜力大; 研究显示,全球大部分风资源位于水深超过 60 米的海域。在迈向深远海时,传统的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在技术和经济上面对的挑战增加,水深越大,固定式海上风机基础的材料用量越多,且施工难度也会提升;一般认为,当水深超过 60 米,漂浮式技术方案较固定式更为适用。

仍处发展初期,示范项目投产节奏加快。 2009 年以来,漂浮式海上风电已经通过多个样机和小型试验风电场的验证,证实了技术的可行性,目前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技术方案仍未定型,新的技术方案持续涌现。 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已经投运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场共 3 个,均属于试验性质的小型风电场,合计规模约 105MW;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 Equinor 投资的首个商业化项目 Hywind Tampen 将于 2022 年投运, 未来两年将有多个小型漂浮式风电场投入运行。 2021 年国内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投运, 后续还将有多个样机投运, 国内企业的入场有望加速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

降本空间较大, 商业化发展可期。 尽管成本依然较高、商业化尚需时日,漂浮式海上风电具有较清晰的降本路径, 单体规模的提升和单机容量的增加被认为是漂浮式海上风电降本的重要抓手。 基于海洋工程和固定式海上风电的积累,漂浮式海上风电具有较好的供应链基础,未来具备快速降本的潜力,近期主要国家海上风电项目用海权招标情况也反映了海上风电向漂浮式发展的趋势。 按照全球风能协会的预测,从 2026 年开始,漂浮式海上风电进入新增装机达到 GW 级的商业化阶段,欧洲、中日韩和美国将主导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市场。

投资建议。 漂浮式海上风电的核心制造环节包括风电机组、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海缆,其中后三者与传统的固定式海上风电差别明显,随着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逐步兴起,这些环节的相关企业有望迎来大的发展机遇。基于当前的供货业绩等情况,建议重点关注动态缆环节的东方电缆,系泊系统环节的亚星锚链,半潜浮式基础的浮筒的潜在供应商大金重工,以及风电机组供应商明阳智能。

风险提示: 1、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降本速度可能不及预期。 2、 在迈向商业化的过程中,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依赖政策支持,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3、如果采用固定基础的海上风电技术进步超预期,可能延缓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商业化进程。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德业股份:储能产品继续迭代升级,16kW光储新品battle海外市场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2/3/7
页数:1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3071551100091_1.pdf?1646659990000.pdf

简介:
在上一篇【德业股份】深度报告中,我们阐述过公司在众多逆变器企业中特征系始于并网,壮于储能。近期行业与公司均有变化,我们对储能行业、德业储能逆变器业务做如下更新:

核心点——行业层面,海外直接配储的地区越来越多(即光储一体项目增加)、项目功率段逐步拓展(从早期5kw,到现在10kw+)。公司层面,对标荷兰优秀逆变器企业Victron,拟加速推广16kW单相光储混合逆变器,业务有望下半年加速。

产品变化之:光储一体项目增加——与以往不同,至少四个市场半数用户将直接配储

原因1:光储项目经济性提升:以德国为例,预计2025年配储每度电节约50%;

原因2:光储一体项目可充分应对余电上网政策不确定性

产品变化之:储能逆变器功率段逐步拓展,德业快速响应,推出16kw单相光储混合逆变器

产品线扩展情况:锦浪——2019年5kw→2020年10kw;固德威——2015年5kw→2021年100kw工商业储能

功率段拓展原因:储能逆变器适应原并网逆变器功率需求——并网起步较早,功率范围普遍宽于储能;当前地面电站电站储能(>200kw)与工商业储能(50-150kw)储能应用产品仍较少——储能经济性提升,客户群扩大,逆变器功率段随之需要变化。

公司新品:公司拟推出的16kW单相光储混合逆变器兼具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功能,可进行直流/交流耦合切换,选择性高

企业竞争力之:产品(寻找差异市场,48V低压、并离网切换时间短)+销售(对标海外爆款)+成本(效仿传统主业,一体化向上)

产品端:借鉴小家电发展经验,保持及时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优秀新品的执行力

光储混合逆变器具备直流耦合方案优势,保有智能交流耦合方案传统,存量和增量配储并行

独特性(看到不一样的市场):适配48V低压应用场景(同业一般高压),采用频率下垂控制技术实现逆变器并联(16台,同业6台),并离网切换时间4ms(同业在10ms以上)

销售端:对标海外爆款并凭性价比取胜的销售策略

相比Victron,公司8kW产品功率密度高15%,同时并联台数可达后者2.8倍(公司16台并联,Victron仅6台),8kw售价低46%(德业0.25$/W,Victron0.46$/W),预计新产品将延续高性价比,针对性抢占市场。

成本端:多年家电制造经验下的强控本能力

公司早期业务包括钣金、电路板制作等,可向上一体化自制钣金件、自行加工电路板等材料

热交换器、变频控制芯片与逆变器的散热设计、MPPT控制技术具有共通性,可借鉴此前经验实现更好的降本。

投资建议:随储能市场高增、光伏装机快速增长、传统业务与小家电业务稳步增长,继续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装机不及预期,疫情防控风险,逆变器业务拓展不及预期,OEM模式发展风险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储能报告系列之二:我国电化学储能收益机制及经济性测算
作者:国海证券,李航,邱迪
时间:2022/2/24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2241548850602_1.pdf?1645694273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一调峰、调频辅助服务和峰谷电价套利是我国电化学储能当前最主要的收益渠道,但在不同省份的收益差别大。

电化学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重点关注辽宁、黑龙江、山东等省;电化学储能参与调频辅助服务重点关注浙江、江苏、山西、蒙西、宁夏等省区;电化学峰谷分时电价套利重点关注广东、浙江、江苏等省。

投资要点二当前电化学储能单纯依靠消纳弃用新能源、调峰、调频等单一途径获取收益的经济性不佳,综合多收益途径的共享储能是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的重要爆发点,火储联合调频市场是发电侧储能的另一个增长点。

经测算分析,当前电化学储能消纳弃用新能源和参与调峰辅助服务两类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储能利用率偏低,从而导致经济性不佳;参与调频辅助服务的主要限制在于不少省市调频资源相对过剩,电化学储能单纯调频的收益制约较多。综合来看,共享储能有望通过综合多种收益途径和提高利用效率来改善经济性,但总体收益仍面临较多不确定风险。在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和电网侧示范储能项目建设的驱动下,共享储能有望成为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发展的重要爆发点。此外,由于火储联合调频主要用于改善传统电源调频性能,并不新增调频容量,有望在更多省市得到推广,成为发电侧储能的一个增长点。

投资要点三工商业储能在部分省市已初具经济性,有望优先在峰谷电价价差较大区域得到较快发展。

尽管电价存在波动,但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的工商业电价有望维持较大峰谷差值,若能长期超过0.7元/kWh,这些省市工商业用户发展电化学储能将具有较好经济性。考虑到长期电价的不确定性,工商业用户配置电化学储能可能仍存不少顾虑,但前景可期。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和居民用户的用电量占比不断提升,电力系统峰谷差率将进一步拉大,峰谷价差有望维持高位。同时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工商业用户正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分时电价机制完善、高耗能用电成本上升将刺激工商业用户的电化学储能配置需求。

投资要点四随着新能源消纳体制机制的完善和电化学储能技术的进步,看好电化学储能经济性不断改善,实现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向的指引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价格和市场机制有望不断完善,电化学储能收益途径也将不断拓展,如一次调频和备用市场已于近期呈现实际进展,而如爬坡、转动惯量、电力容量成本回收机制等新增收益途径也已获政策利好。同时随着锂电池技术不断改进、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逐步成熟,电化学储能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在多重有利因素驱动下,电化学储能将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从而迎来加速发展期。

投资建议当前我国电化学储能的主要驱动力预计仍是新能源配储政策,在储能利用率低、收益不佳的地区,低价储能系统仍将是主要受益方。但随着共享储能的发展,电化学储能电站正呈现集中式、大型化的趋势,有望推动优质储能系统快速发展,逐步推动实现储能行业优胜劣汰。且火储联合调频、工商业用户储能等场景对储能循环次数、安全性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样将助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给出行业“推荐”评级。具体标的上,建议关注(1)系统集成:受益于行业增长和健康发展的系统集成龙头企业【阳光电源】、【比亚迪】;(2)锂电环节:储能市场需求确定,受益于电化学储能增长预期的磷酸铁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德方纳米】;(3)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成本主要构成之一的储能变流器相关企业【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固德威】和【禾望电气】;(4)储能温控: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温控需求旺盛,利好精密设备温控龙头企业【英维克】和【同飞股份】;(5)消防系统:电化学储能安全性要求较高,利好消防报警企业【青鸟消防】。

风险提示1)储能相关政策变化;2)新能源配储政策落实不及预期;3)电化学储能成本下降不及预期;4)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5)模型假设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海上风电之海缆:需求高增、格局清晰,优质成长赛道
作者:平安证券,皮秀
时间:2022/1/24
页数:20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241542377126_1.pdf?1643052048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平价窗口临近,海上风电前景广阔。 根据近期的招标情况,海上风电的发展形势超出市场预期,海上风电机组等主设备大幅降价,大规模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涌现并陆续开启招标;随着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成本较高这一原来制约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问题得以化解,海上风电有望成为沿海主要省份的主力电源之一。按照 2030 年海上风电贡献沿海省份 15%的电力需求估算, 2030 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超过 200GW,海上风电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需求端:离岸化助力海缆价值量提升。 海上风电离岸化是发展趋势,在交流送出方案之下,离岸距离的增大将增加送出海缆的需求;直流送出方案相对交流能够降低送出海缆的成本,但前提是离岸距离达到 60-70 公里及以上;整体看,未来单位千瓦海缆价值具有提升空间。假设 2025 年国内海上风电项目平均离岸距离 40-50 公里,估算单位千瓦的海缆造价超过1500 元,高于当前 1300-1400 元的平均水平。按照 2025 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达到 18GW、单位千瓦的海缆造价超过 1500 元估算, 2025 年国内海缆需求有望达到 270 亿元以上,较 2021 年 110-120 亿元的国内海上风电海缆市场规模明显增长。

供给端:准入壁垒较高,竞争格局清晰。 海缆扩产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头部企业依托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较明显的技术、品牌和工程业绩方面的优势,并且依托这些优势加快产能扩张、强化属地优势。目前, 海上风电海缆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短期内新进者难以对海缆格局形成实质性冲击。 展望未来,海上风电平价将给设备企业带来成本传导的压力,同时海缆整体供需形势将较 2020-2021 年宽松,海缆企业的毛利率水平大概率将在现有基础上有所下降;但考虑海缆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直流海缆等毛利率相对较高的高端产品占比提升,预期龙头企业毛利率下降空间有限。

投资建议。 海上风电海缆竞争格局清晰,未来需求有望较快增长,属于优质成长赛道;推荐技术实力和份额领先、在浙江和广东具有属地优势的东方电缆,建议关注中天科技、宝胜股份、汉缆股份、亨通光电等头部企业。

风险提示: 1、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及降本速度不及预期,导致海上风电平价进程以及未来装机规模低于预期。 2、 2022 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可能下滑,海缆企业短期业绩可能承压。 3、目前多家企业计划涉足或加码海缆制造,未来不排除海缆企业竞争加剧以及盈利水平不及预期的可能。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储能报告系列之一-从调峰、调频角度看我国电化学储能需求空间
作者:国海证券,李航,邱迪
时间:2022/1/24
页数:2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241542283345_1.pdf?1643018429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电网用电侧、发电侧的变化与电网侧发展滞后性是导致新能源发电消纳受限的主要原因。

伴随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和用电结构变化,发用两侧灵活调节需求增大及电网侧配套不足给电力系统带来安全隐患。用电侧变化主要体现在用电负荷峰谷差率逐步提高;发电侧问题主要是新能源发电出力固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导致系统转动惯量下降、调峰调频压力增大等;电网侧主要问题一是远距离输电能力仍有待提高,二是灵活调节资源发展滞后。用电侧、发电侧和电网侧的问题共同导致了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受限,以此引出解决新能源消纳的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增加灵活电源,二是配置储能。

2025、2030年电化学储能容量需求区间分别为111GWh~141GWh和686GWh~731GWh。

应对未来新能源消纳带来的调频、调峰挑战,储能需求空间大。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需要从调峰、调频两个方面入手。对我国调峰的功率缺口和容量缺口进行估算,2025年调峰电化学储能功率需求约为45.9GW,容量需求约为111GWh,2030年容量需求约为686GWh。2025年调频储能需求约为30GWh,2030年调频储能需求约为45GWh。考虑到调频、调峰共用性尚不明确,对电化学储能需求进行区间预测,区间最小值为调峰、调频储能完全共用情况,等于调峰电化学储能容量需求;区间最大值为调峰、调频储能完全不共用情况,即为调峰电化学储能容量需求加调频电化学储能容量需求。我们预测2025年电化学储能容量需求区间为111GWh~141GWh,2030年电化学储能容量需求区间为686GWh~731GWh。

投资建议随着风电、光伏装机量占比不断提高,电网调峰、调频需求日益凸显,电化学储能作为填补调峰、调频缺口的重要技术,将开启十年黄金赛道。基此我们给出行业“推荐”评级。具体标的上,重点推荐:(1)锂电环节:储能市场需求确定,受益于电化学储能增长预期的磷酸铁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德方纳米】;(2)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成本主要构成之一的储能变流器相关企业【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固德威】和【禾望电气】;(3)储能温控: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温控需求旺盛,利好精密设备温控龙头企业【英维克】和【同飞股份】;(4)消防系统:电化学储能安全性要求较高,利好消防报警企业【青鸟消防】。

风险提示1)储能相关政策变化;2)新能源发电发展不及预期;3)调峰技术革新;4)电化学储能成本下降不及预期;5)煤电灵活改造与气电新增装机量超预期;6)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7)模型假设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海上风电:平价窗口临近,迈向主力电源
作者:平安证券,皮秀
时间:2021/12/29
页数:2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291537273985_1.pdf?1640766978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为什么沿海省份如此重视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具备诸多优点,包括靠近负荷中心、不占用土地、能够有效拉动当地制造产业等,长期以来,其缺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度电成本较高、较大程度依赖补贴;基于其突出的优点,尽管自2022年起中央财政补贴退出,各省发展海上风电的动力不减,广东省甚至出台省级补贴支持海上风电发展。我们认为沿海省份高度重视海上风电是基于能源低碳发展、能源自主供应、土地资源约束、产业带动等多重关键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海上风电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考量下的最优解。

海上风电高成本的问题有望较快化解。2020年陆上抢装结束后,风机大型化提速,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当前时点海上风电的形势与去年同期陆上风电类似,未来海上风电也有望迎来类似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根据近期招标情况,海上风电的发展形势超出风电产业和资本市场预期,海上风电机组等主设备大幅降价,大规模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涌现并陆续开启招标,海上风电产业展现极强的韧性;目前看,去补贴之后海上风电发展并非硬着陆,而是产业链通过技术进步等方式快速消化去补贴影响并开启平价时代。

迈向主力电源,成长空间巨大。我们认为,当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成本较高这一原来制约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问题得以化解,海上风电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定位有望抬升,看好海上风电成为沿海主要省份的主力电源之一。按照2030年海上风电贡献沿海省份15%的电力需求估算,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超过200GW,而截至2020年底国内海风累计装机约11GW,海上风电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投资建议:建议把握海上风电核心制造环节,包括风电整机、海缆、管桩、直流输电设备等。风电机组方面,半直驱有望成为主流,推荐明阳智能、金风科技,建议关注新强联、日月股份等海上风电机组零部件供应商;海缆方面,当前竞争格局较为清晰,未来头部企业有望维持甚至扩大竞争优势,推荐东方电缆,关注中天科技等;管桩方面,推荐有望进入海外供应链体系、国内产能大幅扩张的大金重工,关注海力风电等;直流输电设备方面,建议关注柔性直流换流阀和控制保护系统供应商许继电气等。

风险提示:1、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及降本速度不及预期,导致海上风电的平价进程低于预期。2、2022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大概率下滑,部分企业可能业绩承压。3、部分制造环节可能竞争加剧并导致盈利水平不及预期。4、海外贸易保护现象可能加剧,进而影响国内海风制造产业的出海进程。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风电平价助推碳中和,发展加速重估产业链
作者:开源证券,刘强
时间:2021/12/15
页数:3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141534606774_1.pdf?1639553929000.pdf

简介:
风电完全平价推动碳中和大趋势,发展加速后产业链有望重估

风电行业已经站在新的起点:这两年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陆续平价后,产业链进入市场化大发展新阶段,与碳中和时代趋势形成正向反馈。2021年陆上风电平价之后,机组大型化推动了降本大趋势,供应链格局进一步优化;2022年海上风电有望平价,为产业链带来增量空间。展望未来,我们主要看好三方面机会:(1)能走向全球或实现国产替代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受益标的:新强联、日月股份、中材科技、天顺风能、金雷股份等;(2)未来几年有望实现从1到10跨越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受益标的:东方电缆、明阳智能等;(3)受益于2022年装机增速加速的整机龙头,受益标的:金风科技、运达股份等。

大基地项目+海上规划,中长期成长确定性提升

大基地建设规划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最重要的源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和五大海上风电基地目前已经拉开序幕,大基地所涉及的省份均已出台“十四五”期间风电和光伏规划,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各省(区/市)已规划百万千瓦大基地项目46个、千万千瓦大基地项目41个。“十四五”国内年平均风电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在50-70GW,到2030年累计装机有望超过800GW。

招标规模大幅提升,2022年有望迎来高增长

2021年前三季度风电设备招标量为41.9GW,同比增长115%;在2021年四季度公开市场招标规模不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公开市场招标规模在60GW左右。基于2020年和2021年的招标规模,我们预计2021/2022年新增装机规模在40GW/55GW左右,2022年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实现30%以上的增长。

风电产业链持续进化,紧抓三条主线

目前风电整机产业链在机组功率大型化趋势的带领下正处于产品快速迭代升级和降本的过程中,具备核心技术优势、供应链管控能力强、成本控制良好的头部整机商和零部件企业在市场化发展趋势下有望获得新的市场份额,继续强化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其长期成长性。我们建议紧抓三条主线:(1)成长性较强的核心零部件,如竞争格局较好的风塔、国产替代正在进行的轴承等;(2)大幅受益大型化降成本的海上风电,技术进步有望打开百GW增量空间,海缆、大叶片等环节受益;(3)2022年装机增速加速带来的弹性机会,其中产品市占率提升的公司更受益,比如运达股份等。

风险提示:风电装机不及预期,大型化降本和技术进步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国内外政策共振,碳中和方向加码
作者:财信证券,杨甫
时间:2021/11/30
页数:2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301532065664_1.pdf?1638305909000.pdf

简介:
投资要点:

第二十六届气候大会取得阶段性成果, 减排承诺及碳市场预期强化。纵观历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核心议题往往在曲折中前进,本届大会也不例外。会前预期的诸多议题中,自主排量贡献及巴黎协定第六条款取得阶段性成果,淘汰煤炭、气候资金支持、控温 1.5℃目标取得部分进展。由各国自主确定减排量目标是当前气候协议的实施基础,各国每 5 年公布目标值及执行报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国家在更新版报告中,给予了更具进取性的减排目标。巴黎协定第六条款是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先决条件,重复计算和存量换算等关键问题历经多年争议,最终在本次大会取得阶段共识, 推动全球碳市场交易机制走向新的起点。

顶层设计确立,行业政策陆续就位,中国碳中和进程加码。 回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和国际承诺,气候政策反映出国内经济和国际环境两方面需求, 有长期性影响。当前 1+N 碳中和政策体系陆续落地,从控制、激励、信息等维度调控行业发展,对高能耗产业以控能控量为主,对清洁能源行业以金融引导和市场改革为主,同时结合体制创新降低双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构成全局化系统性的政策组合。

投资建议。 电力部门为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减碳方向以提升新能源渗透率和电力系统升级改造为主,预计带动的投资额可达 4 万亿/年。光伏供给约束放松,需求景气度向好,关注硅料环节的盈利持续性、组件环节的盈利修复幅度、光伏玻璃环节的竞争格局变化;风电进入平价时期,机组大型化、零部件国产化、海上风电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电网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强化对配电网和数字化领域的投资,关注感知类设备和一二次融合的控制类设备;工控领域需求有望在电能替代和节能降耗刺激下诞生新的增长点,行业结构化的景气度差异酝酿不错的成长性。

风险提示: 碳中和政策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贸易争端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美国电车迎拐点,全球增长第三极
作者:平安证券,朱栋,皮秀,王霖,王子越
时间:2021/11/9
页数:2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091528052245_1.pdf?1636488494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美国电动车重回升势,特斯拉占据半壁江山: 美国电动车 2011 年销量 1.8万辆左右, 2020 年为 33.2 万辆,复合增速 38%。 2018 年受到爆款车型Model 3 上市的带动,全年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 83%;特朗普上台后并未给予新能源汽车实质上的补贴支持政策,导致 18-20 年电动车销量处于停滞状态; 拜登政府领导下新能源车的发展重回正轨, 21 年 1-9 月销量达到42 万辆,同比翻倍以上。目前美国电动车渗透率约 4%,落后于中欧市场,其中 EV 车型占比 70%以上。随着新车型的陆续上市,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多样化趋势渐强,集中度下降, 21 年 1-8 月 CR10 占比 76%,较 20 年下降 5pct,其中 Model 3+Y 合计占比 45%,下降 11pct;福特野马 Mach-E、吉普 Wrangler、大众 ID.4 等新车型表现亮眼,供给端产品的增加有望打破特斯拉在美国的垄断地位,销量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分散。

产品供给周期来临, 2030 年销量有望达 900 万辆: 福特规划 2030 年电动化率达到 40%,通用在 2035 年实现轻型车零排放, 2021 年后主机厂纷纷推出新的电气化车型,美国市场迎来新一轮新品周期。新车型当中EV 产品占比较高,且多为大电池、大扭矩的中大型车,多家车企推出电动皮卡抢占细分市场; 在续航方面, 新车型 EPA 工况下最高续航超过800km, SUV 单车带电量最高接近 100kWh,皮卡在 100-200kWh 之间;在动力性能方面, SUV 车型最大扭矩在 400-850Nm 之间,而皮卡最大扭矩超过 1000Nm; 在价格方面,部分车型补贴后价格已经逼近甚至低于燃油版价格。在政策支持和供给周期的推动下,预计 21 年美国电动车销量达 66 万辆,同比翻倍,渗透率 4%; 2025 年销量 354 万辆,渗透率 20%;2030 年销量 900 万辆,实现 50%的中期渗透率目标, 2020-2030 年十年复合增速 39%,美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新的增长动能。

碳排放+积分政策趋严,政策回暖利好新能源: 拜登上台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 1)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目标。 2020 年拜登在竞选提案中首次提出 2026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25%的目标,之后在 2021 年 8 月再次追加 2030 年渗透率达到 50%的目标。 2)通过税收抵免的方式进行购置补贴,补贴力度和补贴时间加大和延长。 2021 年 5 月提议将美国电动车单车补贴上限由 7500 美元提高至1.25 万美元,并取消了 20 万辆以内得到补贴的限制, 税收减免优惠将在美国电动车渗透率超过 50%之后,在三年内逐步取消。 3) 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 众议院正式通过 1.2 万亿基建法案,拟投入 75 亿美元建设充电站。 此外,美国轻型车碳排放目标值趋严, 进一步加大了车企的减排压力,同时新能源汽车加权乘数的延续鼓励车企生产零排放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渗透。

动力电池绑定日韩,本土产能建设加快推进: 随着高电量车型的增加和续航里程的提升,美国电动车平均带电量持续提升, 2011 年单车带电量仅 22kWh,总装机量 0.4GWh; 2020 年带电量超 60kWh,总装机量近 19GWh; 预计 2025 年单车带电量达到 85kWh,总装机量超过 300GWh。 20 年美国本土电池产能 59GWh,占全球总产能的 8%, 2025 年规划产能超过 400GWh,其中 LG/SKI 分别达到 140/159GWh。 目前美国市场实现装车的动力电池企业仅 10 家,近三年松下+LG 合计市占率高达 90%-95%, 整体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预计随着整车端优质供给的陆续上市以及电池供应链的多元化发展,电池集中度或将下降, 韩系电池厂商的份额有望提升。 美国动力电池市场经历了从日韩进口到本地供应的转变, 未来电池制造环节的本土化将成为长期发展的趋势。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美国市场在 Pack 环节已实现大部分的本土化生产,在电芯环节本土化生产率在逐步提升,在电池材料环节本土化制造能力则相对薄弱,未来有望吸引更多电池材料企业本地建厂以提升本土化制造比率。

投资建议: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政策的反复和连续两年的销量停滞,伴随政策的回暖和本土主机厂新车型的推出,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重回高增长。在全球大力提倡碳中和、电动化产业竞争和博弈加大、本土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关键零部件加大保障等多重背景下,美国电动车市场在未来十年内将迎来新一轮政策周期和供给周期,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第三极。我们建议关注: 1)进入海外电池供应链的材料企业,强烈推荐当升科技、杉杉股份,推荐璞泰来、新宙邦,关注中伟股份、 中科电气、恩捷股份、星源材质。 2)受益于电池技术升级的赛道和企业。 关注 4680 电芯量产带来的新材料用量提升的机会, 建议关注贝特瑞、天奈科技、天赐材料、科达利。

风险提示: 1)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政策风险: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延续到动力电池领域,若美国对电动车关键零部件设置准入条款,可能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地的建厂或者进入本土车企的供应链。 2)竞争激烈导致价格超预期下降的风险: 补贴持续退坡以及新增产能的不断投放,致使产业链各环节面临降价压力,近年来投资的不断涌入所形成的新增产能,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加速洗牌。 3)技术路线快速变化的风险: 电池技术路线的快速转换可能带来固定资产大量减值的风险,预期回报率较不稳定。正极材料和电池环节的技术迭代速度较快,如果不持续投入研发,有可能被后续企业弯道超车。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复盘海外,铝塑膜国产替代看设备、材料国产化和Know-how积累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1/11/8
页数:3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1081527749718_1.pdf?1636367451000.pdf

简介:
铝塑膜是一种三明治结构的锂电池材料,因只应用于软包电池,市场空间有限,但因还未完成国产替代,投资效果佳。

市场空间:我们预计21年全球铝塑膜需求量在2.6亿平,25年达8.2亿平,CAGR=33%,21年市场空间在66亿元,25年达147亿元,CAGR=22%(假设单价复合降幅9%)。

投资效果:我们以各材料行业头部企业为例,铝塑膜紫江ROIC在53%,远高于三元前驱体中伟26%,三元正极当升32%,负极璞泰来36%,隔膜恩捷40%,铜箔嘉元32%。

铝塑膜国产替代空间大。我们预计21年国内企业在全球铝塑膜市场份额在30%,假设25年国内企业份额达60%/70%/80%,对应国内厂商市场空间分别在88/103/118亿元,CAGR=45%/51%/56%。我们认为铝塑膜国产替代正当时,理由如下:

需求端:CTP+铝塑膜趋势开启,为国内企业在动力领域替代海外企业打开突破口。比亚迪DMI目前已经采用电芯软包铝塑膜+外部铝壳方案,随着未来逐步延伸到外供电池、自供大刀片电池,假设明年新增50%外供电池采用+10%大刀片采用,后年30%大刀片采用,我们预计21-23年比亚迪动力用铝塑膜需求在525、3156、6234万平。

供给端:海外厂商DNP等扩产较为保守,无法满足新增需求。我们预计全球动力+ATL22、23年需求在2.1、3.1亿平(目前基本采用进口铝塑膜),而海外三家企业合计产能在2.2、2.3亿平,22年紧平衡,23年存在缺口。

性价比:国产铝塑膜价格低于进口20%-30%,而性能基本趋同。以动力用铝塑膜为例,进口价格在25-30元/平,国产在21元/平,差价主要来自:1)进口原材料昂贵(特别是CPP);2)日韩企业产销链条长,在国内销售依赖经销商。

目前国产替代的待选标的有新纶科技、紫江企业(子公司紫江新材料)、璞泰来(子公司卓越)、明冠新材(子公司明冠锂膜)。从出货量上看,我们预计新纶、紫江处于第一梯队,21H1出货在1000万平+,其他在500万平以下。

复盘海外铝塑膜企业,我们发现在铝塑膜领域垄断多年的海外企业有以下特征:

日本头部铝塑膜企业呈现出大集团小业务的特征,并且主业多为印刷、膜业务出身。大集团折射出海外企业大力发展铝塑膜业务驱动力有限,以印刷、膜业务为主业和铝塑膜有协同相关性。

日本供应商在铝塑膜领域专利积累早而深,反映出铝塑膜具有一定壁垒且注重工艺know-how积累。昭和电工1997年提出了4项相关申请,并和索尼合作开发的第一代铝塑膜产品;1998年凸版印刷提出了第一项申请。截至2020年,大日本印刷铝塑膜专利数210+、凸版印刷180+、昭和电工108+。

栗村化学是韩系完成国产替代的典型。公司2008年突破铝塑膜技术,打破了日本厂商垄断,我们认为实现韩系国产替代原因如下:1)包装膜、BOPP膜与铝塑膜业务有协同性,且自产CPP膜,CPP膜是生产铝塑膜的核心原材料。2)铝塑膜主流下游LG、SKI均为韩国本土电池厂,对韩系铝塑膜企业突破日本垄断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我们重点推荐【紫江企业】(轻工组覆盖),建议关注【璞泰来】、【恩捷股份】、【明冠新材】。重点推荐紫江理由如下:1)客户端:已完成软包铝塑膜在消费、动力(包括两轮车和新能源汽车)、储能的突破。2)盈利端:单平盈利一骑绝尘,紫江在3元左右,其他在1元或尚未盈利。我们认为紫江客户进展和盈利领先的本质是掌握know-how积累深厚:

设备:自主研发+定制设备,不依赖海外进口,单平投资低于同行。

原材料:在铝塑膜专利布局深厚,掌握CPP技术(和主业有协同性),基本完成材料国产化。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海外铝塑膜厂商扩产超预期、铝塑膜价格下降超预期、比亚迪软包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测算存在主观性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如何看待石墨化的供需缺口和盈利弹性?
作者:平安证券,朱栋,皮秀,王霖,王子越
时间:2021/10/22
页数:17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221524258710_1.pdf?1634894939000.pdf

简介:
2021年石墨化涨价成为负极行业的一个关键词,在需求快增和供给受限作用下,石墨化涨价映射的不单是产业利润链条的重塑,更是负极行业新一轮(或是最后一轮)洗牌的加速到来。正逢冷冬将至,在能耗双控步步趋严的新形势下,试看负极企业如何突围制胜?

平安观点:

石墨化是什么?石墨化加工是人造石墨必备工序之一,占负极成本的40%以上,是负极企业降本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石墨化环节普遍采用艾奇逊石墨化炉,其技术路线成熟,可操作性较强,但本身能耗较高;厢式炉本质是通过增加单炉装炉量提高炉内空间的使用效率,降低耗电量和原材料成本。在头部企业的布局和引领下,厢式炉工艺已占20%以上的市占率,应用不断加速,有望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石墨化产能有多少?未来两年供需缺口有多大?目前国内石墨化产能超过80万吨,40%-50%的产能分布在内蒙。预计22/23年国内石墨化产能分别为111、156万吨。假设未来两年内蒙地区石墨化的开工率为70-80%,非内蒙地区的开工率为80-90%,负极产量与实际需求的比例在1.2-1.5之间,人造石墨产量占比80-90%,石墨化收率90%左右。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2年石墨化产能将出现硬缺口,23年石墨化产能缺口有望缩窄,但预计仍然维持紧平衡的状态。

双控限电对石墨化的影响?1)影响存量石墨化的开工率。21年上半年,内蒙地区的能耗双控和环保等因素叠加,负极石墨化主产区产能最多仅能释放85%左右。目前内蒙普遍实施限电10%-30%,存量石墨化产能的开工率预计将持续承压,但头部负极企业可以通过产线的调整和工艺的改进降低单位产品的耗电量,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2)影响新建项目的建设进度。能评方面审批周期拉长和通过难度的加大将影响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进度。3)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国家发改委和内蒙的最新电价政策将导致石墨化企业购电成本升高,下半年以来内蒙的负极和石墨化企业电费普遍上涨20%-30%,石墨化和负极企业纷纷提价以消化电价成本的上涨压力。

石墨化价格涨了多少?从2010年至2021年,除去17~18和20~21年这两段价格上涨期以外,国内负极石墨化价格基本在下降通道。17~18年涨幅在40%以上,主要受到环保管制趋严导致石墨化有效产能释放受影响,同时国家取缔地条炼钢导致石墨电极需求大幅增加,分流负极石墨化产能。2020年四季度负极材料需求开始大幅上涨,在全国能耗管控的高压下,今年以来国内负极材料石墨化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价格从20年最低点的1.25万元/吨持续上涨,目前最高涨幅已经翻倍。

涨价对负极企业盈利的影响如何?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不考虑焦类和石墨化自供率变化的情况下,焦类和石墨化价格与负极整体毛利率呈反相关。我们假设:1H21/2H21/2022年焦类成本分别为0.6/0.72/0.72万元,自产石墨化电费分别为0.3/0.4/0.4元,石墨化外协价格分别为1.5/2/2.5万元,石墨化自供率40%/40%/70%。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21年下半年若想维持上半年的单吨盈利水平,负极价格需要上涨10%+,在这种情况下毛利率下降约3pct;2)22年在保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石墨化自供率的提升,单吨净利有望提升接近3000元,毛利率提升5.5pct。通过石墨化自供率的提升,负极企业可以消除石墨化涨价对外协部分的影响;若能实现顺势提价,则单吨利润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能耗双控政策的趋严带来高耗能行业供给端的收缩,叠加行业需求端的持续高增长,预计未来两年内负极石墨化将维持紧平衡的状态甚至出现供需缺口,有望推动石墨化价格持续上行。负极材料是锂电产业链中涨价预期最小的细分环节之一,在原材料和加工费上行的支撑下,负极企业具备更多与电池厂商议价的筹码。另一方面,高石墨化自供率的企业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能力,依靠大量外协的中小企业盈利或将大幅萎缩甚至加剧亏损,过剩产能的出清有利于行业格局的进一步改善。我们建议关注石墨化自给率较高或者持续提升、客户结构良好的负极龙头,强烈推荐杉杉股份,推荐璞泰来,关注中科电气、贝特瑞。

风险提示:1)政策出台不及预期的风险:目前全球电动车发展受政策的影响仍然较大,若后续刺激政策不达预期或者政策持续性不强,将对电动车的推广产生负面影响。2)石墨化产能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由于双控政策的影响,新建石墨化产能的审批进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若审批延迟时间超预期,将拖累石墨化产能的建设进度和释放节奏,对负极企业的盈利造成负面影响。3)负极价格传导不及预期的风险:在锂电原材料普遍上涨的环境下,电池企业和主机厂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若石墨化价格的上涨不能有效传导至负极端,将降低负极企业的盈利预期。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风电机组:格局变迁,成本要素凸显
作者:平安证券,皮秀
时间:2021/10/15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151522779999_1.pdf?1638541572000.pdf

简介:
平安观点:

风电机组技术路线简介。按照传动链结构来看,风电机组可分为高速传动、中速传动(也称半直驱)和直驱三大类,其中高速传动方案主要包括双馈异步和鼠笼异步两种。根据FTI的统计,2017年,全球采用半直驱传动的风机占比2.9%,传统的高速齿轮箱传动占比68.8%,直驱占比28.4%(其中永磁直驱21.6%,电励磁直驱6.8%)。

技术路线变迁:迈向大兆瓦,巨头如何选择。风机大型化是较为确定的产业趋势,在迈向大型化的过程中,头部风机企业在技术路线方面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海外风机巨头维斯塔斯在2MW、4MW功率等级的陆上风机产品采用带高速齿轮箱的技术方案,但在6MW级别的陆上机组改用了中速永磁方案。国内方面,陆上机组仍然以双馈为主流,但在迈向大兆瓦时,一些头部企业的技术路线变化可能具有风向标意义。综合来看,在陆上功率等级迈向6MW级别的过程中,中速永磁(半直驱)的势头边际加强;相对直驱和双馈,半直驱可能是海陆延展性相对较好的技术路线。

风机格局步入新阶段,成本的重要性凸显。2021年以来,国内风机行业竞争格局迈入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之间,这些头部企业均具有较强的风机系统集成能力和新品迭代能力,价格竞争是这一阶段相对以往其他阶段更为显着的特征。我们认为,激烈的价格竞争是三一、中车等新兴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力的结果,传统的风机巨头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发生重大变化,2021年以来的竞争态势大概率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延续。从核心竞争要素来看,风机品牌的影响相对弱化,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最终反映到价格竞争力)可能将发挥关键作用。

成本核心要素:技术路线和零部件自主能力。考虑价格因素成为主流风机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成本控制能力则是主流风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认为,风机生产成本的差异化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技术路线体现出来的成本差异,随着风机的快速大型化,不同技术路线的风机产品在轻量化方面的差异突显,预计将对风机成本产生重要影响;二是风机企业在核心零部件自产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具有较强核心零部件自产能力的风机企业有望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

投资建议。综合考虑技术路线和核心零部件自产能力等方面因素,建议关注头部风机企业,包括三一重能、明阳智能、金风科技、运达股份等。

风险提示。1、电源的发展受宏观经济和用电需求影响较大,如果用电增速明显下降,将对风电在内的各类电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经济性将是未来各类电源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如果风电的降本速度不及预期,或者其他电源品种降本速度超预期,可能影响风电的发展。3、不同风机技术路线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展现出来竞争力可能发生变化。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核电专题-三代核电技术成熟落地,十四五或迎千亿市场
作者:国盛证券,王磊,杨润思
时间:2021/10/8
页数:3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081521339796_1.pdf?1633701132000.pdf

简介:
基于AP1000实现再创新,CAP140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非能动机组,关键设备材料已实现国产化,示范项目逐步落地加速中国核电走出国门。CAP1400是我国在引进的美国西屋公司AP1000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升级的非能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相比于AP1000,CAP1400的机组功率提高20%,进一步降低了堆芯熔化概率,提高了抗击大型商运飞机撞击能力,优化了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目前,CAP1400技术已开发成熟,2016年4月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通用安全审评,基于CAP1400机组的石岛湾1#、2#机组分别于2019年4月及2020年6月拿到FCD核准,机组关键设备材料基本实现了自主化的设计和国产化制造,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85%,CAP1400机组已成为我国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出口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有望加速中国核电走出国门。

中核、中广核技术融合,“华龙一号”孕育而生,首堆福清5#已投入商运,推动我国核电产业走向“中国创造”。“华龙一号”诞生于中核ACP1000(吸收美国AP1000技术)与中广核ACPR1000+(吸收法国M310)机组技术的融合,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目前该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都已实现国产化,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8%,助力我国摆脱三代核电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机组2015年投入建设,2021年1月正式投入商运,示范工程的成功运行,有望开启我国三代核电批量化建设新篇章,同时也将成为我国在国际核电舞台的新名片。

三代技术逐步成熟落地,国内核电项目正式重启,核电出海有望加速,十四五将迎来千亿市场。随着CAP1400示范项目的核准落地以及“华龙一号”后续项目的加快推进,核电行业迎来重启,华龙一号和CAP1400双技术路线齐头并进有望带动产业链设备厂商订单释放,让产业链迎来复苏。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年度发展与展望(2020)》,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达到70GW,在建30GW,对应十四五年均新增核准约5~6台机组,带来约1200亿元/年的市场空间。同时根据中国电力报预计,在“一带一路”上及其周边有多个国家已经和正在计划发展核电,到2030年新建机组预计将达到107台。如果我国能够获得“一带一路”沿线30%的市场份额,以单台机组投资约200亿元测算,30台机组将直接产生近6000亿产值。

推荐方面:建议关注核电建设商中国核建、A股唯一核电运营标的中国核电、核电主设备生产商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爆破阀龙头中核科技、核级阀门龙头江苏神通、蒸汽发生器U性管供应商久立特材、CAP1400泵壳和爆破阀阀体制造商应流股份,核电控制棒供应商浙富控股。

风险提示:核电开工受阻;关键设备验证不达预期;核电出口不及预期;假设出现偏差,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研究:EV整车平台高电压化,看好格局好、弹性大的零部件投资机会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1/10/8
页数:49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081521287711_1.pdf?1633689153000.pdf

简介:
摘要

引言:为什么EV整车平台高电压化是趋势?

现在电动车的痛点是什么?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长焦虑是首要痛点。

如何解决?整车电压平台升级!高压平台能大幅提升整车效率,缩短充电时长。

1)电压提高,同样电阻下电耗损失小,效率提升,续航也相应提升。类似居民电压220V,传输采用高压,电线传输损失减小。

2)800V电压平台搭配350kW超级充电桩,充30度电约5分钟,接近燃油车在加油站的使用体验。

电压升级如何变化?

对于电动车,一般小型代步车的电压是48V、60V、72V等,乘用车基本为200-360V,大巴车和大型车基本电压超过500-1000V。从2018-2021年中国BEV乘用车分价格带销量看,25万以上车型占比变化最为明显,从2018年4.4%提升到2021年1-7月31.1%,说明消费者倾向于买续航里程高的车。看未来,随着对续航里程、充电时长要求继续提高,电动车电压有望提升至800V、1000V。

800V车型何时上量?

国内:热销车型中,极狐阿尔法S(EV)采用800V平台,售价25.19-42.99万元。比亚迪唐DM-i(PHEV)适用于≥700V的充电桩,售价19-21.7万元。

海外:现代和起亚下一代电动车平台可提供800V版本,预计在2021年末上市。Rivian和通用也已经计划将电压改为800V。

高压带动哪些零部件升级?

元器件:在450V下,Si-IGBT的实际耐压需求接近650V,而当电压提升到800V,Si-IGBT的实际耐压需求将达到1200V,之前适用于400V的Si-IGBT模块将不再适用。同时,继电器、熔断器、薄膜电容也会受到高压的影响,使用寿命会出现下降,需要选择具有更高的耐压值的元器件。

软磁合金粉芯:随着充电电压达到800V,需要升压电感进行升压,特别是PHEV车型,须安装升压模块,对软磁合金粉芯使用需求提升。纯电动汽车金属磁粉用量为0.6-0.8kg/辆,混动汽车用量为2-3kg/辆。

高压(400V-800V-1000V)趋势下,迭代速度快,ASP持续提升。800V电压平台下,预计高压直流继电器ASP提升40%,薄膜电容提升20%,熔断器提升约20%。

这些零部件新能源业务的市场空间如何?

看2025年,高压直流继电器市场空间>薄膜电容>熔断器>合金软磁材料。1)高压直流继电器:仅考虑新能源汽车,预计2025年规模169亿元。2)薄膜电容:预计2025年规模106亿元,新能源车83.3亿+光伏13.9亿+风电5.9亿+储能3.1亿。3)熔断器:预计2025年95亿,新能源车63.3亿(含激励)+光伏15.7亿+风电4.1亿+储能11.6亿。4)合金软磁材料:预计2025年54亿元,新能源车17.7亿+光伏28.6亿+储能7.5亿。

竞争格局如何?

不同于电池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对手多为海外企业。在国产替代过程中预计价格缓慢下降,国内龙头企业能保持较好盈利水平。

高压直流继电器:与海外竞争对手处于同一起跑线,宏发在行业发展初期获得较高市占率,2018年全球市占率20%,位列第二。

薄膜电容:法拉在新能源领域为龙头,且盈利水平高于竞争对手。

熔断器:欧美日企业主导,中熔为新能源车熔断器国内龙头,2019年新能源车约占国内40%份额。在海外客户方面,中熔在2018年11月成为特斯拉熔断器供应商,2020年11月为宝马新平台激励熔断器、电力熔断器送样测试,未来有望在海外客户获得更高市场份额。

合金软磁:竞争对手主要为海外企业,2020年铂科市占率约20%。

未来弹性如何?

我们预计新能源利润在整体盈利的弹性:中熔>铂科>法拉>宏发。看2025年,预计高压直流继电器在新能源车中ASP最大。2025年,预计高压直流继电器、薄膜电容、熔断器、软磁合金在新能源汽车的ASP分别为731、360、273、76元。考虑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盈利情况,预计2025年宏发、法拉、中熔、铂科在全球电动车市占率分别为37%、46%、39%、40%。

投资建议:推荐高电压趋势下新能源弹性增强(ASP提升)+格局好的零部件细分小龙头:【宏发股份】、【中熔电气】,建议关注【法拉电子】、【铂科新材】。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光储装机不及预期、价格战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新客户开拓不顺利、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微逆深度1:复刻组串发展路径,看好国内龙头出口替代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1/10/8
页数:2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0081521287581_1.pdf?1633688613000.pdf

简介:
与市场对逆变器的一般认知不同,微型逆变器是一个国内企业尚未实现大规模替代的赛道,本篇报告将首先对微逆进行简单介绍,再对行业空间进行测算,最后探讨微型逆变器赛道的格局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核心结论为微型逆变器行业空间在扩张,且正在复刻组串式逆变器的海外替代路径,未来国内头部微型逆变器企业或可享受持续数年的高业绩增速。

1、微逆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是什么?

(1)更高的安全性:组件并联连接,彻底解决高压直流拉弧所引起的火灾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施救障碍。

(2)更高的发电增益:对每一块光伏组件进行单独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提高整体发电增益。

(3)主打分布式的细分市场:经过经济性测算,在3kw及以下的项目中,微逆较“组串+关断”具有更低的单瓦价格。在10%的MPPT发电增益下,微逆在10kw及以下的项目中较纯组串式的方案具有更高的IRR,而在15%的MPPT发电增益下,微逆在20kw及以下的项目中较纯组串式的方案具有更高的IRR;而在20kW以上项目中,微逆单瓦价格高于其他方案,IRR略低于配优化器方案。总体而言,微逆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或有遮挡的户用与小型工商业场景。

2、微逆的行业空间:分布式装机占比↑+分布式市场中渗透率↑(安全性和经济性是两大重要因素)=25年市场空间达240亿元,5年CAGR=22%全球分布式占比稳中有升:国内分布式光伏将从当前仅占比30%左右快速增长至占比40%+,海外分布式光伏占比提升,整体分布式光伏占比稳中有升,预计25年将达45%。微逆在分布式市场中渗透率提升:安全性角度看,美国首先提出组件级关断要求,澳洲更新直流隔离器关断标准,欧盟对屋顶光伏限制了最高电压,国内浙江与安徽亦出台“关断”相关文件;经济性角度看,考虑微逆发电增益在10-20%,则20kW以下装机中微逆相较其他方式具备经济性,预计25年渗透率达20%。预计2025年微型逆变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元,2020-2025年CAGR为22%。

3、微逆市场格局变化——国内龙头企业出口替代,看好禾迈股份

(1)产品上:国内龙头禾迈和昱能产品囊括一拖一、一拖二及一拖四产品,品类较全;海外龙头Enphase目前仅有一拖一产品,产品功率范围较窄,单瓦价格较高。

(2)渠道上:海外企业长期耕耘传统市场,国内企业在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并逐步突破最大微逆市场美国(占全球30%+的需求),未来有望在欧洲市场取得更高份额(欧洲微逆需求占全球30%左右)。

(3)成本上:Enphase≈昱能>禾迈,禾迈凭借全程自己设计、生产与营销实现高达50%+的毛利率。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国内进行出口替代的龙头公司【禾迈股份】。

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4.95亿元,其中微逆与监控设备2亿元,同增65%,归母净利润1.0亿元,同增29%,净利率21%;根据未审计的报表数据,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2亿元,同增109%,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增181%,净利率25%。2020年出货17.7万台,主要客户包括美国销售商World Technology Supply Corp以及巴西厂商Genyx Solar Comercio LTDA,表明公司在美洲地区开始放量;公司优势产品为一拖四逆变器,2020年在微逆收入中占比达75%。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海外贸易政策变动;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风光深度系列报告之2:乘风而起,龙头强者恒强
作者:浙商证券,邓伟,邱世梁,王华君
时间:2021/9/28
页数:3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281519075107_1.pdf?1632835059000.pdf

简介:
风电行业强势崛起,高速增长时代来临。碳中和成为多个国家共识,中国已承诺“1碳”目标,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如“大基地建设”、“两个一体化”等助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其中风电行业作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的重要抓手,8月以来利好政策频出,我们判断风电行业已经进入高增长时期,新增装机或超预期。

陆风已平价上网,海风降本空间较大。2021年6月,发改委下发《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新核准的陆风项目平价上网,海风项目将于2022年取消补贴。新政下发是由于近年来风力发电呈现出风机价格下降、机组容量增加、叶片长度变大以及塔架高度提升的发展趋势,带动了风电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对于陆风项目而言,除了技术降本以外,国家持续推进的陆风大基地和特高压网络建设将有助于提升陆风的发电效率和消纳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性。对于海风项目而言,虽然目前尚未具备平价竞争力,但通过技术和运维降本,以及海风基地建设,度电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同时考虑到地方政府或接力补贴,海风的竞争力或继续加强。当前风电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利好政策频出,长期增长确定性增强。根据测算,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风电将实现年均新增装机59GW,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终端运营维持高毛利,龙头企业优势显着。风电产业链各环节呈现出明显大型化趋势,规模化优势凸显的背景下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强者恒强。受2020下半年抢装潮影响,上游零部件供应偏紧,毛利率提升,产业链中游整机制造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毛利率承压。2021年上半年,中上游公司的毛利水平有所下滑,终端运营商因经营属性和补贴机制影响,毛利率大幅领先中上游制造环节。

投资策略:乘风而起,龙头强者恒强。(1)零部件环节,建议关注技术壁垒高筑,引领国产化替代的【新强联】;规模效应明显,大产能高毛利,稳踞龙头的【日月股份】;受益机组大型化+—体化布局,叠加产能加速释放的【金雷股份】;风电变流器龙头【禾望电气】等。(2)整机及配套环节,建议关注受益大型化和行业高增的主机龙头【运达股份】【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向大型化、海风化发展的塔筒龙头【天顺风能】【大金重工】;受益海风平价在即的海缆龙头【东方电缆】。(3)运营商环节,行业高增+现金流、盈利能力改善,叠加“绿电”相关政策催化,运营商龙头迎来加速发展良机。建议关注【华润电力】【三峡能源】【龙源电力】【中广核新能源】【大唐新能源】【福能股份】【节能风电】等。

风险提示:“十四五”规划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动力储能双驱动,磷酸铁锂量价齐升
作者:万联证券,江维,黄星
时间:2021/9/16
页数:1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161516530423_1.pdf?1631783373000.pdf

简介:
行业核心观点:

磷酸锂铁(分子式LiFePO4,LithiumIronPhosphate,又称磷酸铁锂、锂铁磷,简称LFP),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它不含钴等贵重元素,原料价格低且磷、锂、铁存在于地球的资源含量丰富。相比于其他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具有原料广泛,供应稳定,成本低廉等优势。

投资要点:

动力储能双驱动,磷酸铁锂进入增长期:1.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而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技术要求较2020年保持不变,能耗标准也保持不变。面临不断下降的补贴政策力度和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推进,电池企业降本压力增大,磷酸铁锂材料具有更低的成本,性价比优势明显。根据高工锂电数据披露,从车型销量占比来看,以低成本优势的A00级车型和高端的B级C级车型持续提升,呈现明显的市场差异化,表明电动汽车的产品性能已经得到大幅提升,电动化市场渗透提速。高端与性价比齐放,市场差异化加强。对价格敏感A00级和A0级车未来将以装载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而高端车型则是以高镍电池为主,杠铃型的销售结构有望带动磷酸铁锂需求;2.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全球共发生32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其中25起事故采用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相较而言安全性稳定性更高,目前磷酸铁锂在储能、小动力方面的渗透率较低,根据高工锂电预计,2020-2025年小动力规模增长2倍,储能规模增长4倍,对应2025年国内销量分别为35/180GWh,全球销量分别为60/416GWh,随着小动力和储能需求增长期的到来,以及2022年磷酸铁锂电池专利进一步开放,磷酸铁锂有望得到更多发展机会。

2021年或将迎来磷酸铁锂需求的大幅增长: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化形势的综合影响,我们预计磷酸铁锂或将迎来需求井喷。根据高工锂电数据,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方面,2020-2025年汽车规模增长4倍,对应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增长5倍,小动力、储能增长分别为2/4倍。我们预测对应2021-2025年磷酸铁锂需求量分别为28.3/45.9/73.4/120.1/191.4万吨。

供需不平衡或在2022H2得到缓解,锂矿磷化工将成为限制因素:从我国现有磷酸铁锂产能分布情况来看,目前磷酸铁锂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为分散。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合计产能为54.1万吨,而从目前的磷化工企业及其他领域企业跨界转产磷酸铁锂规划的产能体量来看,未来随着磷酸铁锂需求量持续的强劲增长,磷酸铁锂行业格局存在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根据高工锂电预测,2022年磷酸铁锂、三元产能回归充裕,但锂盐因锂矿、磷化工供应不足,成为正极材料产能释放限制因素。

风险因素: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磷酸铁锂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硅料价格微涨不改行业需求向好
作者:首创证券,王帅,孙曌续,余静文
时间:2021/9/8
页数:1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9081515032085_1.pdf?1631132807000.pdf

简介:
核心观点

设备和环评限制了产能扩张效率。铜箔产业由于环评因素限制,产能建设时间普遍在2年左右,产能供给难以短期爆发。铜箔行业核心设备目前依旧主要被日本企业垄断,目前订单排期饱满,交付时间在2-3年甚至更长,且由于日本企业谨慎的经营策略,产能扩张的意愿比较弱。国产设备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企业已经在试用导入国产设备,未来国内设备导入有望缓解设备缺口的情况,但是短期来看设备供给依旧是产能扩张的关键限制性因素。

预计2025年铜箔需求超过80万吨。我们预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500万辆,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800万辆以上,对应的全球动力锂电需求将超过1100GWh,CAGR超过50%,叠加消费和储能需求,2025年锂电池需求合计将超过1400GWh,对应铜箔需求超过80万吨。

未来两年供需紧张将会加剧,扩张能力决定市场份额。2021年/2022年/2023年对应的锂电铜箔需求为29.47万吨/41.27万吨/53.57万吨,同期有效供给受制于设备和环评因素,仅为36.2万吨/45.4万吨/62.06万吨,铜箔供需紧张程度明显加剧。

8月以来,硅料价格迎来小幅上涨。本周一线厂商致密料报价达213元/千克,周环比上涨1.91%,月环比上涨2.9%。尽管硅料价格引起硅片,电池、组件等下游连锁涨价,但Q4是光伏行业的传统旺季,下游旺盛需求的推动下组件单瓦盈利能力有望迎来修复。

受上游涨价压力的影响,中下游电池组件端也全面调价。近日通威也调涨电池片价格,涨幅为0.02-0.03元/W。其中,166单晶PERC报价1.06元/W,上涨0.03元;210单晶PERC报价1.04元/W,上涨0.02元。根据硅业分会分析,硅料价格连续上涨,主要是由于两家一线硅片企业开工率的迅速恢复。根据PVinfolink的数据,中环硅片7、8月份的产能利用率为75%,9月上升至85%,而隆基硅片产能利用率由7月份的52%,上升至9月的63%。

投资建议:光伏环节推荐辅材及逆变器环节福斯特,阳光电源,锦浪科技,目前业绩弹性较大的组件环节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硅料环节通威股份。建议关注硅片龙头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新能源汽车方面,强烈推荐六氟环节的多氟多、天赐材料和结构件环节的震裕科技,电解液环节建议关注新宙邦,正极建议容百科技、德方纳米以及中伟股份,铜箔建议关注嘉元科技,隔膜建议关注恩捷股份和星源材质,负极领域建议关注璞泰来,锂电池环节建议关注亿纬锂能、宁德时代、国轩高科。风电整机环节推荐明阳智能、金风科技,建议关注运达股份、电气风电;零部件环节推荐东方电缆、日月股份、天顺风能,建议关注金雷股份、泰胜风能、禾望电气、新强联、中际联合。电力设备及工控领域建议关汇川技术、国电南瑞、良信股份、思源电气、派能科技、三花智控、宏发股份、亿华通、国网英大。

风险提示:新能源装机容量不达预期;光伏电站建设进度不达预期;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达预期。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坚守高确定性高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赛道
作者:华鑫证券,刘华峰
时间:2021/8/28
页数:44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271512762090_1.pdf?1630179352000.pdf

简介:
四大战略原因夯实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必要路径;发展新能源汽车可有效降低原油进口依赖度;国内燃油车弯道超车已无可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则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契机;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可以显著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两大核心驱动要素边际向上加速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两大核心驱动因素:政策驱动和供给驱动。在政策驱动因素方面,在全球碳中和大潮来袭大背景下,中国的“双碳目标”顶层设计照亮新能源汽车发展坦途;欧洲严苛碳排放目标督促电动化转型,补贴支持力度基本延续;美国自拜登上台以来加大新能源领域的支持力度,《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超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重回高增长。在供给驱动因素方面,2021-2022年大量重磅纯电动平台车型落地,尤其是外资品牌加大落地力度,预计将驱动需求端进一步向上。

2020年后全球新能源汽车开启快速增长期,驱动动力电池需求的爆发。受益于政策趋严、优质供给持续推出,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969万辆,渗透率达到20%,2020-2025年CAGR达到44%;其中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96万辆,2020-2025年CAGR为42%,整体增速略慢于海外市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将迎来爆发,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199GWh,2020-2025年CAGR达到50%;其中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460GWh,2020-2025年CAGR为48%。

综合市场空间、竞争格局、供需状况等多个角度,优选隔膜环节和三元正极环节。市场空间角度:考虑多个下游应用的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池产量为1648.2GW,20-25年CAGR为41%,从2025中性市值/当前市值预测看,三元正极>锂电池>隔膜>铁锂正极>电解液>负极(仅考虑本环节内的市值,未考虑其他业务)。竞争格局角度:电池>隔膜=电解液>负极>三元前驱体>正极,且竞争格局好的环节综合财务指标较强,其龙头企业优势更明显,如动力电池、隔膜、电解液环节。供需状况角度:2021-2022年锂电池、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铁锂正极、负极材料均呈现供大于求,且供需边际改善不明显;2021年六氟磷酸锂环节相对紧缺,2022年隔膜环节相对紧缺。综合市场空间、竞争格局、供需状况等多个角度优选环节。从竞争格局、供需状况出发,优先隔膜环节,隔膜环节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综合财务指标较强,且2022年供需相对紧缺,建议关注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从市场空间结合估值角度出发,优选三元正极环节,三元正极环节在高镍化进程下,工艺复杂程度和技术壁垒提升;加之正极龙头企业通过一体化布局拉大企业间成本差异,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迎来明显提升,龙头企业成长空间较大,建议关注容百科技、当升科技。

风险提示:(1)新能源汽车产销不及预期的风险;(2)新能源汽车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部分环节涨价超预期的风险;(4)技术替代风险。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电机产业链:受益电动化加速,重弹性和新技术
作者:开源证券,刘强,赖福洋
时间:2021/8/15
页数:22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151510235860_1.pdf?1638544756000.pdf

简介:
全球电动化叠加双电机效应,驱动电机市场前景广阔

受益于全球电动化加速,电机产业链迎来变革性机会。上游:稀土供需向好;中游:高性能磁材产能不足,行业集中度提升;下游:扁线电机渗透率加速提升。短期看,上游稀土供需态势紧张,受益标的如北方稀土、盛和资源等;中期看,扁线电机渗透率加速提升,受益标的如精达股份、金杯电工等;长期看,掌握技术的龙头公司受益于行业持续增长和集中度提升,磁材企业受益标的如宁波韵升、正海磁材等,电机企业受益标的如方正电机、精进电动等。

上游:稀土镨钕价格持续走高,供需态势迎来新拐点

新能源汽车将重塑稀土成长逻辑。过去 10 年稀土涨价的核心逻辑在于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短期收紧,但稀土收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2020 年下半年至今,新能源车销量高速增长,高性能磁材成为了稀土下游最具成长潜力的应用领域。稀土供给端,目前稀土产量受限于六大集团的冶炼分离能力,国内六大集团产能利用率高达 85%左右,若新建产线则需要 1-2 年的时间,行政批复时间也将难以预测。需求端,预计 2025 年镨钕氧化物需求为 15.5 万吨,未来五年 CAGR 达 23.9%。预计从 2021 年开始全球氧化镨钕开始进入短缺状态,缺口逐渐扩大。此外,碳中和背景下的稀土应用场景想象空间扩大,包括风电领域、变频空调、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对稀土需求形成有力支撑。

中游:高性能钕铁硼磁材供不应求,龙头企业迎来新机遇

需求端:高性能钕铁硼需求主要集中在汽车领域,占比约 55%,包括传统汽车中的微电机与 EPS 和新能源汽车中的永磁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 99%的市场份额,这将成为高性能永磁材料新的应用领域。经测算,2025年新能源车行业对钕铁硼磁材的需求量将是 2020 年的 5 倍。供给端: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在国内毛坯市场中占比较低,产量有较大提升空间,这就为国内优势磁材企业成长提供机遇。此外,行业壁垒高,龙头企业集中,少数企业掌握价格话语权,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下游:驱动电机市场三足鼎立,扁线电机迎来新趋趋势

短期来看,新能源驱动电机市场竞争格局仍然会保持“自产、合资、第三方”三足鼎立的态势,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车型的快速更新换代、电机产业链出现的技术变革,规模化优势强、技术成熟的企业将强者恒强,最终走向寡头垄断。随着特斯拉开始交付搭载国产电机的 Model 3/Y 车型,新车型的电机功率和扭矩将有所提升,引领扁线电机变革的新趋势。2020 年销量前 15 车型中扁线电机渗透率仅 14%,2021 年 1-6 月渗透率达 28%。预计到 2025 年,扁线电机渗透率将超过 80%。

风险提示:国内稀土配额增加超预期;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储能系列深度4:表前市场高增,开启美国储能新篇章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1/8/11
页数:23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111509398958_1.pdf?1628690765000.pdf

简介:
摘要

本篇报告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美国储能市场为什么在2020年开始高增?美国储能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是谁,主要用途是什么?美国储能市场高增后,哪些企业最受益?

美国储能市场为什么在2020年开始高增?

(1)随新能源装机逐年增长,对消纳的需求日益提升,而美国电网较老旧,且改造成本高,难以适应新能源对电网调度的要求,因此新能源电站对电池储能(BatteryStorage)的需求是刚性的;

(2)随着2018年FERC841号法案的通过,电池储能被允许平等的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和电力批发市场,使得电池储能的盈利模式得以建立,开启了储能的装机热潮。

(3)美国发电量中40%来自天然气,随光伏、锂电池成本降低,当前在电网侧,光储项目的调峰效果与经济性均优于天然气,而在发电侧,只要将储能的功率配比控制在50%以内,多数光储PPA项目相较天然气电站就开始具备竞争力,因此电力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高。

美国储能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有哪些?

(1)由于独立发电厂(IndependentPowerProducer,简称IPP)是美国风光电站的最大投资方,占比83%,且多数独立发电厂的天然气调峰电站不足,因此必须要配置储能。储能电站中有83%为IPP所有,其中前五大为Vistra、LSPOWER、NEE、AES、Ventura,CR5=53%。

(2)以美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厂AES为例,之前公司表前储能部分项目是获取电力辅助服务收益的,而近期则转换为以光储PPA(电力购买协议,用电方和供电方签署的长期购电协议,事先制定电价,供电方要满足用电方的实时电力需求)为主,收益稳定性大幅提高。

摘要

美国储能市场高增后,哪些企业最受益?

(1)从市场空间来看,据WoodMackenzie预测,2020年美国表前储能市场规模在11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3亿元,5年CAGR达36%;据EIA数据,2020年美国储能装机在0.5GW,预计2021-2023年均将在4GW以上。

(2)从主要储能电站投资方的选择来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三星、是业主的主流选择,而PCS方面,国内主要是阳光电源争取到了美国的储能项目。

投资建议:重点建议关注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PCS龙头【阳光电源】(本报告重点关注的是美国表前市场,暂不涉及分布式储能标的),同时建议关注受益于美国市场放量,电池厂订单增加进而对材料采购增加的厂商【恩捷股份】、【中国宝安】、【当升科技】、【天赐材料】等,以及零部件公司【中熔电气】、【宏发股份】、【良信电器】;建议关注【诺德股份】、【法拉电子】。

风险提示:储能需求不及预期,政策力度不及预期,锂电池价格下降不及预期,其他储能方式发展超预期。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储能系列深度3:中国发电侧储能市场及其商业模式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1/8/11
页数:26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8111509398948_1.pdf?1628689514000.pdf

简介:
本报告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认为中国储能市场将主要由发电侧驱动? 2、未来国内发电侧储能市场的商业模式为何?

1、为什么我们认为中国储能市场将主要由发电侧驱动?

政策是核心推动力。

当下时间点,储能系统无论在发电、电网、用电侧均不具备经济性。但政策端为了: 1)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2)将部分基建成本交由电站端承担,各地已出台: a)强制要求发电侧配置储能、 b)有效激励发电侧配置储能(如在核准、并网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相关政策。相比之下,用电侧和电网侧仅存在示范性项目政策,推动力明显弱于发电侧。 预计发电侧储能市场将先于电网侧和用电侧市场启动。

经济性使发电侧储能更易推行。发电侧储能由于可与电站合建,整体系统IRR目前已达到6%以上,具备大规模推行的经济性基础。 得益于较低的投资额,发电/电网侧储能系统的LCOS仅0.565元/W,较用电侧的0.747元/W低24%。在1.5元/W的投资额下,仅光伏、光伏+储能(解决弃光)、光伏+储能(解决弃光且有补贴)、光伏+储能(解决弃光+辅助服务)、光伏+储能(解决弃光且有补贴+辅助服务)的IRR分别为8.42%、 5.28%、 5.80%、 6.24%、 6.75%; 由于IRR高于6%时,项目已具备可启动的经济性,因此在储能解决弃光+剩余容量用于辅助服务的假设下,当下的发电侧光储系统已到达启动时间点,装机量有望在政策推动下持续增长。

受政策+储能降本提高经济性推动,预计25年国内储能新增装机可达47.7GWh,发电侧储能新增装机36.2GWh,占比76%。 至2025年中国储能系统累积装机量可达103GWh,以2h充放电时长测算,对应装机51.5GW,大幅高于政策要求的30GW累计装机量目标,出现超装;其中受发电侧累积装机可达39GW,是超装的主要推动力。

2、未来国内发电侧储能市场的商业模式为何?

1)由于当下储能系统对发电侧的经济性贡献为负,经济性仍是首要问题; 2)政策明确在安装并网前,需对发电侧储能的系统价值和技术水平进行评估验收,将为储能系统划定性能红线。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发电侧市场中,在性能满足标准的前提下,成本会是下游客户首要的考虑因素。预计发电侧储能兴起将推动低成本+产品性能达标的电池和PCS企业获得更高市场份额。

投资建议:国内发电侧储能领域,看好【宁德时代】、 【阳光电源】、 【中信博】、 【永福股份】; 【宁德时代】材料供应链及逆变器供应链【中熔电气】、 【法拉电子】。

储能锂电池更看重经济性和高循环次数。我们认为国内发电侧需要有大型项目经验+品质过硬+技术积累深厚的企业,推荐项目经验丰富的【宁德时代】。

储能技术壁垒相较普通逆变器更高,预计较早布局该领域,技术积累强的企业有望更快速的实现储能逆变器成本&价格下行。推荐在大型地面经验丰富的【阳光电源】。

发电侧储能将有效解决光伏弃光问题,跟踪支架发电量增益的经济性将进一步凸显,在国内地面电站中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推荐跟踪支架国内龙头【中信博】。

同时,看好在储能集成、建设、运维领域具备大量技术及项目积淀的EPC企业【永福股份】、 【宁德时代】材料供应链及逆变器【中熔电气】、 【法拉电子】。

风险提示:储能需求不及预期、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储能投资额下降不及预期、其他储能技术发展超预期等风险。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研究:负极:群雄逐鹿一体化,看好技术迭代+工艺know-how降本
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时间:2021/7/26
页数:51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7261506150347_1.pdf?1627307940000.pdf

简介:
市场分层+主流玩家偏安一隅导致了如今分散的负极格局。 负极格局较为分散,全球CR3占比38%, TOP3企业贝特瑞、璞泰来、杉杉,全球市占率均在10%出头,国内市占率在15-20%左右,未拉开差距。 分散原因系:

客观原因:路线、技术参数、客户分层→价格和盈利分层。 贝特瑞主打中高端天然石墨,翔丰华天然石墨偏低端,璞泰来定位高端的消费电子市场,产品价格远超同行,中低端动力负极市场以中科电气、凯金能源、尚太科技为主,且价格带存在差异,中科>凯金>尚太。

主观原因:赛道盈利好、负极厂偏安一隅。 各家盈利状况在四大材料中处于中上位置,如璞泰来、贝特瑞、尚太毛利率基本在30%以上。细分赛道盈利尚可,故负极企业扩产积极性不高。 19-20年各家负极企业产能增量仅在1到2万吨,而同期隔膜企业恩捷股份产能翻倍。

负极未来行业格局如何演变?

演变1:竞争者们相互渗透彼此市场。 消费电子盈利好但增速放缓,动力和储能接棒消费电子,成为各家必争之地。负极企业璞泰来、贝特瑞、中科电气等处于加速扩产中(快于行业增速)。特别是此前定位消费市场的璞泰来大规模扩产 ,反映出其进军动力市场战略转变。

演变2:加速洗牌,竞争优于电解液、差于隔膜。 当年电解液价格战下即使是龙头公司也不赚钱,但隔膜得益于重资产,基膜规模效应显著且涂覆膜差异性大,价格战下头部企业盈利仍较优。负极资产轻重在二者之间,且产品差异性较大,又处于技术迭代中(硅基负极),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负极的竞争态势会介于这电解液、隔膜之间。

演变3:真正的龙头=增效:技术加速迭代+降本:纵向一体化+掌握各环节Know-How。 我们认为未来的负极行业绝对龙头需具备全方位的优势: 1)高端市场更看技术竞争,负极厂需保持领先的技术迭代能力; 2)中低端市场更看重成本竞争,成本竞争依赖一体化+工艺know-how降本。

技术迭代看硅基负极,海外日本信越较为领先,国内贝特瑞较为领先,璞泰来处于发力中。 硅基负极是负极发展方向,暂未大规模商用系导电性差+体积膨胀严重,故产业化时一般和碳材料复合使用,根据硅来源的不同分为硅碳(纳米硅)和硅氧(氧化亚硅),从终端应用看硅氧因体积膨胀较小应用更广,如在全行业领先 的日本信越就走硅氧技术路线,专利数远超其他。国内贝特瑞布局最早(2006年), 13年通过三星认证,现有产能3000吨。璞泰来14年开始布局,与国内硅碳技术最为领先的中科院物理所合作,现已具备中试线。

中低端市场看成本竞争,成本竞争依赖一体化+积累工艺know-how持续降本。

一体化: 电池厂反向开发材料决定了中期竞争要素是成本,一体化可实现有效降本。 我们认为负极企业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考虑两点: 1)成本占比; 2)能力边界。从成本看,石墨化>焦类>其他,从能力边界看,其他>石墨化>焦类。因此一体化第一步是石墨化, 负极企业石墨化依赖外部收购,石墨化布局较为领先的有璞泰来(收购山东兴丰)、中科电气(收购贵州格瑞特、四川集能)、尚太科技(石墨化出身); 第二步参股针状焦保供应,布局较为领先的系璞泰来(振兴炭材)、贝特瑞(山东瑞阳); 其他工序可通过扩产快速实现全工序一体化。

Know-how: 1)石墨化:电费在石墨化成本占比约60%,降本第一步在于寻找低电价区域,政策上对高耗能项目的审批趋严,使得低电价成为稀缺资源,早期进行扩产的企业有先发优势。 石墨化降本依赖装炉工艺know-how积累,坩埚炉产品稳定但成本略高,箱体炉成本更低但产品一致性难以保证,如何平衡品质和成本体现各家know-how积累。 长期降本依赖技术进步,下一代炉体为连续式,成本大幅增加但尚未大规模产业化。 2)焦类: 负极厂商一般采用多种焦生产负极, 原材料甄选是负极厂(璞泰来、凯金、尚太)核心技术之一,各家选焦和配焦差异明显。焦类品质和价格差异明显, 如普通石油焦价格在1000-2000元/吨,针状焦在5000-11000元/吨, 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通过甄焦和配比研发是降本的关键。

基于技术迭代和成本竞争,我们推荐璞泰来、建议关注中国宝安、中科电气:

璞泰来: 一体化产能释放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降本、动力市场拓份额。 公司17-18年布局石墨化, 19年布局针状焦,自建炭化产线,21年全工序一体化在四川开花结果。一体化可延长产业链利润链条,提升生产效率(节省运费+工艺协调性)。

中国宝安-贝特瑞:负极上看好石墨化新技术+硅基负极,正极看好高镍放量,实现量利齐升。 公司具备新一代石墨化技术(连续式),预计可实现有效降本,另公司在硅基负极产业化上行业领先,预计21年出货3000吨。

中科电气:看好公司一体化布局,公司石墨化自供比例和盈利水平较为领先。 一方面,公司石墨化自供比例在提升,预计21、 22年达49%、78%,另一方面,石墨化单吨盈利较优, 我们测算下来20年在0.32万元。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预测或有偏差,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焦类价格上涨超预期


"

报告标题:电气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创新驱动未来,异质结引领光伏技术发展
作者:开源证券,刘强,李若飞
时间:2020/9/22
页数:25

链接: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9221415953389_1.pdf?1600788555000.pdf

简介:
"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